古扎力努尔·依布拉依木
新疆阿克苏市农业农村局 843000
摘要:西红柿的营养含量是非常丰富的,是当前蔬菜品种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因此选择西红柿进行种植的种植户也越来越多,西红柿种植过程中要想能够获得较高的种植收益,除了要不断对种植技术进行完善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于各类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处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导致西红柿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灰霉病是西红柿生长中感染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且该类病害的发生会对西红柿的产量以及质量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加强对于西红柿灰霉病的控制,对于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保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西红柿灰霉病的防治要求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西红柿种植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西红柿;灰霉病;综合防治
西红柿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种日常饮食食材,其内部含有的独特番茄素是为人们提供营养支持的重要基础,番茄素的食用能够起到抑制细菌作的作用,而柠檬酸、苹果酸以及糖类的支持,有助于提升人体的消化水平,具有非常优质的食用价值,灰霉病的发生会对西红柿的正常生长产生严重的影响,要想能够实现高质量的防治管理,需要对该病的发病原因以及病症状况等有一个基础的了解,来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处理。
1灰霉病发病原因及症状
1.1发病原因
灰霉病的病菌主要传播的环境为高湿、低温环境,因此每年的春季早期以及秋季晚期均是西红柿灰霉病发病的主要时期,此时期气温的温度一般维持在20℃左右,且空气的整体湿度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是西红柿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重要时期,且此时期的空气环境变化,也会加重西红柿灰霉病孢子的传播速度,大部分情况下,灰霉病病菌的侵入首选位置为开败的西红柿花朵,且该类病菌孢子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在整个西红柿种植区域内进行大范围的漂移传播,如此时期存在强烈的空气流动或者有农事工作开展,则会加重其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1]。灰霉病感染之后其果实会出现严重腐烂,无任何商业价值,一旦出现大范围发病,将会给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产生严重的影响。
1.2症状
西红柿灰霉病的发病,会贯穿在整个西红柿的生长时期范围之内,且患病之后,其花朵、叶子、茎秆、果实均会受到病害影响,植株会在病害的发展下受到严重感染,幼苗上部是受感染的首要部位。除此之外,植株上如有破损地方也会率先感染,受感染部位之后,其表面会出现灰褐色的霉层。
随着感染的不断加重,会逐段逐渐腐烂,如出现成株感染,则会从其叶子尖部或者叶子边缘向中心位置感染发展,其感染路线形状为v字形,种植户在实际西红柿种植时,可以通过对这一特征的观察来判定其是否为灰霉病感染,随着病斑面积的不断增加,病害程度也会不断加重,最终导致果实腐烂脱落。
2防治方法
2.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在西红柿灰霉病防治中的应用,需要加强对于通风管理,大棚种植西红柿最主要的问题便是空气不流通,导致棚内湿度较高,需要根据实际西红柿生长情况以及棚内的湿度水平,适当进行通风处理,来对大棚内的空气湿度水平进行调解,可在晴天的上午适当进行棚内通风,棚内气温达到40℃起,便开始通风,可在通风时对棚内温度进行监测,待其温度下降至于室外温度持平时便可对通风口进行适当限制,尽量保持其温度稳定在25℃左右。逐渐入夜棚内气温降到20摄氏度以下时,则需要及时将通风口关闭,保证棚内夜间温度维持在17℃左右即可[2]。。阴天时期同样需要进行通风,虽然阴天的室外温度水平较晴天相比比较低,但是空气湿度仍然需要进行调整,可以通过通风的方式来将棚内的湿气适当排出,以此来降低灰霉病的发病几率。
2.2及时清除发病体
西红柿大棚内需要加强相应的卫生清扫管理,及时将发病的菌体进行清除,如已经被感染的病菌果实、叶片等均存在灰霉病病菌携带,需要及时将其清除棚外,避免病菌孢子的大范围扩散,导致出现大面积感染等情况,需要及时将病菌以及叶子切除之后使用硬塑料布将包封伤口封住,避免其再次受到病菌的感染。所有清除之后的枝杈、果实、叶子均需要集中进行深埋烧毁,切不可随意丢弃,避免出现再次反复感染的情况。
2.3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在西红柿灰霉病中的防治效果最为显著,但是需要控制好药物的使用方式,首先可在西红柿种植之前使用福尔马林溶液对种子进行浸泡,来对种子内携带的病菌孢子进行杀除,福尔马林浸泡完成之后,需要使用清水洗净并加入磷酸三钠溶液,进行持续5分钟的浸泡,来降低西红柿灰霉病、真菌性感染的发生率。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如果西红柿植株已经染病需要选择速克灵烟剂、灰霉净等各类药剂进行防治处理,但需控制好用药时机以及用药计量,避免对西红柿的生长产生影响,降低最终生产产量。
结束语
综上可知,灰霉病在西红柿病害中是非常严重的一种,种植户需要加强对于灰霉病的防治处理,结合该病害的病症特征以及发病特点,根据西红柿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赵新贝,王娟,上官妮妮,等.番茄灰霉病生防细菌TD-7的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其防治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35(2):226-239.
[2]李宝庆,王伟娟,鹿秀云.番茄灰霉病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9,No.753(19):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