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申
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 上海 200235
摘要:当今世界格局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主权之争愈演愈烈,科技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化。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和进行的技术封锁,使我国的技术赶超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之路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旨在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学习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和技术赶超。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重新审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发现,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
引言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指出,要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强化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联结,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做实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这个主抓手,需要从源头抓起大力引进并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明确科技创新的定位倡导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理顺科技创新的链条促进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创新,消除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障碍持续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功能,积极完善发展金融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1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挑战
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家以及企业均在科学技术方面加大了投入,使各行各业的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而科技成果转化也成为现今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科技成果转化与当今社会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科技成果研发与获奖比例呈逐年上升之趋势,但其转化率却呈现出严重的滞后性。而作为走向市场的“最后一km”,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短板,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使更多优秀科技成果投入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向科技成果转化强国转型的必经之路。
2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国家创新体系尚不完备,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相对滞后
从目前国家创新体系整体发挥的功能来看,科技成果在供需之间的转化率,以及其间的匹配与协同度均不高。现实中政府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支持投入占主导地位,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重点依然聚焦于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并没有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企业技术的现实需求很难从高校和研发机构获得。国家创新体系缺乏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要的科技成果供求双方协同推进创新网络结构的整体设计,致使技术成果在供求方之间转化受阻。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主体,包括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技术市场、中介组织等,尚不能在组织战略导向、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地理位置等方面实现最佳匹配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
2.2未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保障体制
科技成果转化常涉及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个主体,且对于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以及后续的转化周期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而在任何环节出现不确定性,则可能直接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失败,将对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企业、高校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经济方面均会造成重大损失。而这其中,交易成本与资金风险管控是相关科研人员常会关注的重点,但就目前而言,还未有成熟、健全的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造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情况。
2.3转化科技成果缺乏创新,政策激励未能发挥真正作用
科技创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我国目前环境下,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在取得研究成果后更多的做法就是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真正转化实现商业化的只是少部分,更多的处于“闲置”状态。而通过许可或作为合作条件转让第三方使用的科研成果主要是一般性的成熟技术,更多是用于产品更新换代开拓市场,无益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3新发展格局下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3.1加强主体利益协同
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包括科技成果供给方和科技成果需求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最主要的供给主体,企业则是生态系统中的转化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每个主体都不可或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应切实发挥好各自职责。既要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等成果供给主体的内在动力,引导高校、科研院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展开科技攻关;又要提升成果需求主体的承接能力,利用已有的技术基础和对市场的敏感度,加快产品和工艺开发、打造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
3.2积极探索发展金融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科技创新是一种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活动,而金融市场恰好具有融资、分散风险和变现的功能。理论和实践表明,成熟的金融市场尤其是风险投资市场对于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金融发展滞后、金融机制匮乏则会制约科技创新。因此,应当积极探索发展金融机制,充分利用金融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一是探索新的机制促进传统金融业务对科技创新企业和项目的扶持,让创新企业和项目优先获得金融支持;二是积极引导促进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加大政府引导基金对资金引导、产业引导和创新引导的作用;三是建立专门的科技创新金融机制,提供定向金融服务。
3.3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在确保科技成果市场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还需根据市场与企业需求对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进行补充、完善。首先,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支持,因此,应对资金投入的风险管控力度进一步加大。在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中投入风险投资控制进行风险管控,更侧重于信息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可推进与之对接的创新型企业科技建设与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在进行风险投资管控时,企业应在开展调查统计活动的基础之上,作出具体的需求计划,再灵活进行多方金融机构资金投入,并根据具体的风险因素,建立专门的风险投资部门,应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应对风险机制,从而强化企业的风险控制力度。其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企业可通过信贷担保以及风险补偿机制,来确保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持续性。还需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所需攻克的核心技术重点、难点进行明确,降低风险投资技术的风险资本。
结束语
科技成果转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科技资源网络中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管理、政策、空间载体、基础设施、市场等诸多要素的有效组合,有赖于创新链条上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拉动和产业化等多个环节的无缝衔接,也有赖于企业、高校院所、中介机构、政府等多元主体和全社会的协同推动。
参考文献
[1]李玉婷.要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N].重庆日报,2021-05-21(008).
[2]谢富纪.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制度体系支撑[J].人民论坛,2021(14):20-23.
[3]雒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1(01):142-143.
[4]左崇年.“科技创新政”助力科技成果转化[J].中国就业,2020(12):57.
[5]丁超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11):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