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昱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市 610100
摘要:新形势下,隐身飞机综合应用了多项现代高新科技成果,设计独特,技压群雄,独领风骚。隐身飞机为雷达防空系统的主要威胁之一,具备很强的生存和探测能力。想要从本质上对抗隐身飞机,那么就需要探究弱点和局限性,并且结合实际,构建防空预警探测系统。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飞机隐身技术,并且结合其特点,针对性的构建出科学的对抗措施。
关键词:飞机隐身技术;雷达;对抗
一、飞机隐身技术
从当前的形势上看,隐身技术具备隐身机理和作战特点,使敌方探测系统不易发现,最大限度的打破了攻防平衡态势。针对于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进一步促进自身隐身飞机事业的快速发展,还需要结合实际寻找隐身飞机的“软肋”,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境界。目前,F- 117A和B- 2A属于具备战争检验的现役隐身飞机[1]。其出色的实战效果,体现了较强的生命力,具备持续性的作战能力,保持了强大的精度高、威力大。F- 22、F- 35和B- 2A等属于驾驶和隐身无人机混合战斗机,并且具备自身独有的优势性[2]。其中,从技术的视角看,主要包含了雷达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等方面。外形隐身技术可以在翼身融合体的基础上,融合一体,保持活动翼结构,雷达波不能透射入座舱内部。材料隐身技术,可以有效的吸收或透过雷达波的涂料,保持其有来无回。对消技术可以在同频率等基础上与反射波发生相消干涉。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也就是说,在离子体带电粒子后,就会出现相互发生的现象。
从隐身飞机的作战特点上看,属于空袭机群的“先锋”,可以最大限度的安全突破敌方防空火力网,瘫痪敌人防控体系,并且完成目标预定。也属于夜间空袭的“重拳”,可以减少敌光学仪器探测,降低发现概率,展现空袭的突然性。属于摧毁敌战略要害目标的“王牌”,可以使用环形防护的方式,尽远拦截,弹拦阻射击,保持末端阻歼。并且可以将单机或双机出动作建立为空袭行动的“准则”,减少空袭飞机被击毁概率[3]。
因此,对抗隐身飞机就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的成因就是由于,首先,隐身飞机的进攻路线全部都是精心设计好的,可以巧妙的进入雷达的盲区,进入探测概率最低的地方。其次,隐身飞机在运行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声东击西”没让对抗工作出现了困扰,失去了正确的判断。之后,隐身飞机生存能力强,雷达操纵一旦出现偏移,就会导致问题的出现。最后,可以对雷达进行干扰,并且跟踪很难做到。虽然说,雷达对抗的时候,存在很多的难度,但是隐身飞机并不是不可探测,隐身飞机的隐身效果并非全方位的。频率范围1~20GHZ,对HH极化雷达下降少;隐身材料在恶劣的天气就会趋势原本的价值和格斗能力,并且隐身飞机在导航突防的时候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就是说,只有寻找到弱点,才可以加大雷达对抗性[4]。
二、飞机隐身技术雷达对抗措施
(一)研制和发展新式反隐身雷达
第一,可以研制和发展新式反隐身雷达。首先,米波、毫米波雷达,结构型吸波材料,雷达频率可以控制在1~20GHz的范围内,如果超出这个频率,那么就可以达到对抗的效果。这个时候,就需要在雷达频率的基础上,降低材料的吸波效率。其次,超宽带雷达。高灵敏度较高,覆盖范围特别的宽,吸波材料可以吸收部分,可以发射多种不同频率。
如果是带宽能覆盖或者是保持几个谐振频率的时候,那么吸波材料就会失去原本的价值。之后,超视距雷达。也就是说,需要在超视距探测和跟踪的基础上,保持很强的绕射。如果工作波长太长,或者是电磁波被电离层反射回去,那么就会导致原本的属性缺失。接下来,无源雷达。对方雷达辐射的信号建立空中目标的跟踪。这个时候,只要让无源雷达接收到电池信号,那么就会导致原本的吸波材料技术失去价值。谐波雷达,使用的是雷达吸波材料,但是,如果使用的是基波散射隐身的方式,那么就会导致无法接受。激光雷达,光束质量高,波长短,在使用小口径天线低仰角工作的时候,就会达到对抗的效果。还存在很多的类型方式,在这里不再一一介绍[5]。
(二)使用新技术提高现有雷达的反隐身能力
第一,提高雷达探测能力。增大雷达的发射功率,例如:频率捷变、扩频技术等都可以达到提升的主要效果。第二,提高信号处理质量。也就是说,可以使用降低接收机的噪声系数的方式,来达到有效的处理,例如:老式米波雷达。第三,雷达组网技术。此种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方式中,加大基础建设,保持科学的发展动力,在不一样的频段下,在地面、飞机和卫星等内容上合理的布局,并且截获信号,融合处理。
(三)从战略、战术部署上对抗隐身飞机
第一,需要结合实际,建立军民两用的统一雷达系统。此种,不仅可以达到有效的统一性价值,并且还可以建立系统保障空情,增加雷达网络整体部署密度,建立多个方位探测能力,保持一体化系统的发展建设,最大限度的提升空监的能力。第二,需要在综合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多传感器预警探测系统。在当前的形势上看,主要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并且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实施科学的延伸,保持科学的发展路径。保持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协同的信息库,保持综合探测的发展方向,建立隐身的目标建设。第三,雷达接力。一般的情况下,单部雷达就很难加大把握,甚至还会导致被摧毁的问题出现。此时,就可以结合实际的需求,建立雷达接力的建设方式,保持预警信号建设,提升交替的掌握的程度,从侧面进行交替掌握,达到近程高频雷达“接力”的主要作用。第四,目标推测。在这里使用的是隐蔽航线进行突袭的方式,设立较大范围的目力即可弥补不足。机动作战需要在全时域、全空域、多手段的基础上,使用各种干扰措施,加大很好的对抗建设。
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纵观近代战争史,现代化高科技的材料隐身飞机和反隐身雷达,都有自身独有的挑战和机遇。此时,就需要相关的人员,找到隐身飞机本身的局限性,这样才可以根据拖点,构建出科学的对抗隐身飞机关键措施。在未来战场上,隐身和反隐身作战会向着平衡的视角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金垠胡泽辉、杨爱平. 实船条件下雷达对抗系统收发隔离度自动测试方法研究[J].舰船电子对抗, 2020,No.293(05):25-29.
[2]陈知华,张天才,邓贤明,等. 地面目标多谱测试及隐身效能评估现状与展望[J].计测技术, 2019,No.240(04):96-102.
[3]包磊,王春阳,李洪兵,等.远距离支援干扰下双隐身飞机自卫相参干扰对单脉冲雷达影响[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9, 041(009):1973-1983.
[4]李卫星、杨剑、张茂天、潘鼎云.美国预警雷达体系发展及对抗措施研究[J]. 飞航导弹, 2020, No.430(10):62-67.
[5]张亚坤,曾凡,戴全辉,等.雷达隐身技术智能化发展现状与趋势[J]. 战术导弹技术, 2019, 193(01):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