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救生技术与院校教学

发表时间:2021/7/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9期   作者:李开远1 巴晨剑2
[导读] 在军校的军事体育教学中,游泳是一项值得重视的教学内容
        李开远1 巴晨剑2
        (1.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军事共同教研室/助教;2.教研保障中心新闻文化室/助理编辑;830001,新疆乌鲁木齐)
        摘要:在军校的军事体育教学中,游泳是一项值得重视的教学内容,它不仅有利于学员身体的全面发展和顽强意志的锻炼,而且能增强官兵体质,培养勇敢顽强精神。在院校游泳教学过程中,由于学员基数大,游泳场馆大且开阔,教学训练中由于教员既要组织技能训练,又要注意水中安全,容易造成精力不集中,顾此失彼,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部分游泳场馆还存在存在救生器材不够充分、必要的急救设备不完善等安全隐患;同时救生员的专业救生技能水平不够等问题。极大的降低了游泳教学中的安全系数,所以在院校教学中进行游泳救生技术学习,能够极大的提升学员自救和他救的能力,提高游泳水平,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关键词:游泳,游泳救生技术,院校教学
        一、游泳救生的起源与发展
        游泳救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满足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需要所产生并逐渐形成的。地球的水面积占71%,所以人类在生存环境中必须与水打交道。人在水中与陆地环境中的习惯相比,身体活动的姿势、呼吸的方式、活动的动力均有所不同。人类为了生存,在水中用数木、竹竿、绳索等工具在自救和救助他人,就出现了最原始的游泳救生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满足健身和娱乐的需要以及对水环境的开发和利用。游泳救生方法也从徒手救生逐步发展到使用各种器材救生,如救生杆,救生圈、救生板、单向呼吸阀、颈托等。目前,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游泳救生组织,中国救生协会于2007年正式加入国际救生协会。
        二、游泳救生的基本技术
        (一)、踩水技术:踩水又称“立泳”,或称“踏水”。踩水动作简单、方便、省力、能持久。在水中救助溺水者时,便于观察水面情况和向前,后,左,右方向移动,对在水中拖带溺水者的救助工作起着重要作用。踩水时,身体直立水中,稍前倾,头露出水面,稍收髋,两腿微屈勾脚,两臂胸前平屈,掌心向下,类似蛙泳臂。
        (二)反蛙泳技术:反蛙泳又称“蛙式仰泳”。其动作简易,游起来即省力又能持久。在水中救助溺水者时,可用托枕,托颌和托双腋等多种方法用反蛙泳进行拖带运送。反蛙泳技术在游泳救生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反蛙泳时,身体仰卧水中,自然伸直,脸部露出水面,收腿时,膝向两侧做边收边分,大腿微收,小腿向侧下方收的较多。收腿结束后,两膝约宽于肩,脚和小腿内侧向后方对准蹬水方向,然后大腿发力,使小腿和脚内侧向后方做蹬夹水动作。
        (三)侧泳技术:侧泳又称“侧卧泳”,该技术动作自如省力,在水中救护溺水者时,便于控制溺水者进行拖带。侧泳时,身体侧卧水中,稍向胸侧倾斜与水平面成10°-15°角,头的下半部没在水中,下面臂向前伸,上面的臂置于体侧,在游进时绕身体的纵轴转动。
        (四)潜泳技术:潜泳时在水中进行游泳的一种技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复杂性。该技术常用于水下搜寻或救助溺水者。潜泳技术可分为潜深和潜远两种技术。
        蛙泳救生的基本技术的掌握,能有效的观察水面情况,在接近施救时能最大程度的了解溺水者情况,在救助时也便于控制溺水者进行拖带。能在保护自己的基础上最大能力的去挽救生命。
        三、蛙泳救生的扑救技术
        游泳救生的扑救技术是指救生员在泳池内徒手或使用器材,间接或直接将溺水者施救上岸。扑救技术是游泳救生工作的关键,它包括间接扑救技术和直接扑救技术两种。


        (一)、间接扑救技术。游泳的间接扑救技术是指救生员在游泳池内使用救生器材(如救生杆、救生圈、救生浮漂和其他器物),对正在挣扎的溺水者经过准确判断,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的一种扑救技术。
        (二)、直接扑救技术。蛙泳的直接扑救技术是指救生员在不能采用间接救生技术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扑救技术。直接扑救包括:入水、接近、解脱、拖带、上岸5项技术环节。入水是救生员发现溺水事故时,迅速跳入水中的一项专门技术。救生员可根据现场情况可采取跨步式入水、蛙泳式入水和鱼跃式入水。接近是指救生员及时靠近并有效控制溺水者的一项专门技术,可根据现场情况采取背面接近救生技术、侧面接近救生技术和正面接近救生技术。解脱是指救生员采取合理的技术动作及时解除溺水者的抓抱,并有效控制溺水者的一项专门技术,解脱技术可分为:手臂被抓解脱法、颈部被抱持解脱法和腰部被抱持解脱法等。拖带技术是指救生员在水中采用侧泳、反蛙泳等游泳技术,将溺水者拖带到池边的一种技术,一般可分为托腋拖带技术、夹胸拖带技术、托枕拖带技术、双人拖带技术等。上岸是指救生员将溺水者从水中送上池岸的一种救助技术。由于泳池的建筑结构和溺水者的受伤情况不同可分为单人上岸技术和双人上岸技术。
        游泳救生的扑救技术有利于救生员及时靠近并采取合理的技术动作及时解除溺水者的抓抱,有效控制溺水者,更快的帮助溺水者解除呛水缺氧现象。
        四、游泳救生的现场急救
        游泳的现场急救技术是整个施救过程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现场急救的目的是抢救生命,提高生存率;减轻病痛,防止病情恶化,降低伤残率。现场急救要求游泳场所应建立一整套对溺水者进行现场急救的施救预案,有组织有地开展现场急救工作。
        现场心肺复苏是针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溺水者所采取的最初级、最基本的心肺复苏技术,是最基础的生命支撑,是挽救生命的重要阶段,也是现场的、初期的、及时的在没有任何设备的情况下,有效的徒手进行抢救的基本措施,是便于学习且容易掌握的急救技术。因此,救生员在游泳池发现溺水者时,应该先判断溺水的严重程度,并采取合理的评估和处置措施。所以,心肺复苏必须严格按照以下步骤实施;(一)判断心博、呼吸是否骤停和呼吸道是否畅通。判断溺水者意识;使溺水者保持急救体位;打开溺水者的气道;判断溺水者是否有呼吸。(二)人工呼吸。在确定溺水者无呼吸后,应立即进行呼吸支持。常用的通气方法有口对器械、球囊-面罩、口对口、口对鼻、气管插管等。(三)人工循环。检查溺水者有无脉搏;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四)检查有无出血和紧急止血。出血是游泳者经常碰到的一个现象,一般可采用加压包扎、指压、止血带结扎、外用药物等止血法。(五)保护脊柱。
        游泳救生的现场急救技术有利于救生员第一时间了解溺水者状况,有目的有步骤,规范的进行施救,能有效抢救生命,提高生存率,防止病情恶化,降低伤残率。
        五、游泳救生技术在院校教学的作用
        游泳是一项兼具增强人体健康,缓解身心压力、增强生存技能和塑造形体等功能的健身运动,学会游泳,可以终身受益。游泳也是海军院校教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体育课程必训教学课程。但是,随着训练强度加大,实战化教学环境的不断扩展,全军院校开展游泳训练发生溺亡事件时有发生,经分析其原因在于:首先军队院校开展游泳教学比较侧重简单教学,在水上生存救援方面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以致学员的水上自救和救援能力普遍偏低;其次在院校游泳教学过程中,由于学员基数大,游泳场馆大且开阔,教学训练中由于教员既要组织技能训练,又要注意水中安全,容易造成精力不集中,顾此失彼,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最后部分院校游泳池存在没有按照国家规定配备相关救生员、救生员无证上岗和救生员专业技术水平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教学安全。所以,从生存救援这一新视野出发,在院校教学中开发水上救生教学资源,指导学员切实掌握游泳技术的同时,掌握水上自救和救人技能。并且游泳救生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作为生存教育,它可以培养学员的游泳救生能力,将游泳救援理念逐步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有效降低溺亡事件的发生率的同时为学员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更高的综合能力打下基础。所以在院校教学中,游泳救生技术应值得推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