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满
辽宁省阜新市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23000
摘要:自中华人人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快以及农村经济的缓慢发展,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这种结构造成了城乡居民在生活上以及精神文化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城乡基础教育领域更甚。截止目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差距较大问题仍未解决。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教育太过落后,教育经费紧缺,教育条件匮乏,教育管理水平低下,学生竞争压力过大。由此观之,农村儿童和农村工随迁子女已然输在了教育起点线上。在经济发展,社会快转型的今天,如何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教育公平
1.城乡二元结构概述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谓城乡二元结构,是指由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和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的对立、割裂结构,其核心是二元户籍制度,二元结构是涵盖了二元就业、公共事业投入、福利保障、教育在内的社会制度体系。这是因为城市化的落后、粮食计划供给、身份壁垒限制、交换的不平等组成的不公现象。
1.1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
与其他国家工业化之路不同,我国的二元结构形成背景特殊。我国二元结构包括两方面,经济结构方面和社会结构方面,其特征如下:
一是户籍制度带来的城乡差异。李昌平作为“三农问题”专家,曾经撰文:户籍制度是在生活必需品紧缺的背景下产生的,有利于工业化的初期发展,起初它并非是制度上的歧视,反而顺应了计划经济的要求。后来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户籍制度的制度弊端凸显,一是它虽然区分了城市与农村人口,但是不利于城乡交流,二是不能使农村经济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是农村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二是投资上的城乡差别,根据我国国情,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用农业的积累推动工业的快速发展,长此以往,即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达不到标准,经济发展战略却仍然可以顺利进行。随着市场化的加快发展,城市极大的吸引、吸收了由农村农业产生的资金,农村资金入不敷出,造成农村资金净外流。除此以外,非客观因素层出不穷,大量涉农资金被政府部门挪用、拦截和挤占,在从计划经济开始转型为市场经济支出,上述各种情况愈演愈烈,不断加剧。
三是社会保障上的差距。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职工相比非常薄弱,首先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未完善,农村低保只能提供极低的生活保障,而在特别贫困闭塞的地区,甚至无法保证人民日常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其次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未全面运行,运作的规范化远远没有实现。最后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明显漏洞,运行上仍处于整顿清理的初级阶段,进退两难。
2.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概述
基础教育,顾名思义,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础。目前,不同学者对基础教育理解不同,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定义,但至今也没有在学术界形成一个权威的定义。在我浅显的认知中,基础教育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一个基础教育都没有达到国家标准,高等教育更不会取得较高的成就。可以说,优秀的高等教育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打基础。
2.1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是一个主观和客体相统一的历史性概念。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因时间,空间,文化背景,政治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的转型期,城乡基础教育差距由原来的“无学可上”的显著性差距转变为如今更加隐性化的差距—教学质量的差距。也就是说,如今的城乡教育差距从以往的农村学生“上学难”转变成现在的农村学生难“上好学”的问题。
2.2基础教育不公的影响
1.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乡村地区,农村学生求学失败,学业无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投入城乡失衡,而这样的诗行导致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儿童青少年缺乏上学的机会,缺乏从社会脑力劳动应有的知识文凭,被如今这弱肉强食的世界所抛弃。他们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只能在社会底层打拼,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不能够有所提高,这也更加导致了他们的后代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农村学生只能呆待农村,很少有机会能够出去发展。
2.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扩大了社会分层,使得结层之间的鸿沟进一步增大,影响社会稳定;二是教育不公平,导致教育腐败;三是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均衡发展,造成我国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四是最终阻碍整体经济的发展。
3.对教育本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的不公平,破坏了教育发展秩序;二是导致了教育办学目的的偏离;三是教育的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和城乡经济差距使得农村教育师资不断流失,导致乡村教育质量越来越差,最终阻碍了我国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3.国外教育公平经验借鉴
3.1国外教育公平经验介绍(日本)
教育资源是否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日本在均衡教育资源方面做了有益尝试。首先保证所有中小学校无差别发展,即保证各学校软、硬件水平处于同一起跑线;其次,在对中小学师生的管理过程中实施了“教师定期流动制”,并将流动的时间、流动人员的义务与待遇等详加规定。由于多年来教师交流的成功实施,择校现象在日本几乎难以见到。
3.2国外教育公平经验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日本)
日本在均衡教育资源方面采取的措施,即保证所有中小学校无差别发展可以给我国带来启示。我国政府应尽力保证各个学校的教学环境、设备等硬件和师资的整体水平处于一个基本相同的水平,从而使重点中学、中心小学等学校的优势减少甚至消失,这样可以推动解决“择校问题”以及其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同时可以在各个中小学采取教师流动制度,建立校长轮换制度,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胡乃霞、杨晶.“教材城市化倾向”研究评述[J].浙江教育科学,2008,4
李昌平.户籍制度是个冤大头[J].东方早报,2010
黄蕙.农业资金投入如何“划时代”[J].瞭望,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