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治理分析

发表时间:2021/7/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9期   作者:高鑫
[导读] 实现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治理措施分析,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高鑫
        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依托滑坡地质灾害勘查的钻探技术、挖探技术以及物探技术的分析,完成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分析;通过加强开展防治滑坡地质灾害的宣传活动及改善周围岩石土壤的力学强度,实现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治理措施分析,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勘察;治理
        引言
        滑坡灾害容易造成房屋损坏,引起停水停电等问题,所以地质灾害防治治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好预防工作能够有效降低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但是因为其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做到防治治理并不轻松。所以做好滑坡地质灾害的勘查和防治工作,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也能为今后处理滑坡灾害提供有效的参考。
        1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
        产生滑坡灾害的重要条件是坡体相对比较破碎,坡体可以活动的空间较大,同时坡体的坡度比较大。在受到地下水活动以及强降雨等的影响时,坡体的紧实度进一步降低,坡体就会出现移动现象,导致出现滑坡等自然灾害。此外,在地壳运动相对活跃的区域,地震等会加快岩体的破碎速度,导致岩层的硬度降低,产生滑坡灾害。人类在开展高速公路建设、水库建设以及其他相对规模比较大、活动较为频繁的建设时也会对所在区域内的地质水文造成影响,长久作用下导致出现滑坡灾害。
        2滑坡地质灾害勘察方法
        2.1浅层地震映像法
        浅层地震映像法是滑坡自然灾害勘察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借助相关仪器,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观察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判断浅层地层中是否存在滑坡等地质灾害。该类勘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加强对测点波形的重视,操作过程中尽量保证增偏移距在激发和接收时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分析相关数据,就地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这是因为当岩层不同时,其传播地震波的频率以及波形变化规律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岩层分界面所在的区域,其变化程度会更为剧烈,产生明显的偏移。此时,再借助专业仪器开展地震波波形特征记录整理和分析工作,即可准确推断相关地质参数所代表的意义,地质灾害勘察工作开展也会更为顺利。
        2.2高密度电阻率法
        一般来讲,高密度电阻率法与常规电阻率法在其使用的基本原理方面并没有不同之处,都是借助直流电阻开展记录观察。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记录过程中具有数据密度相对较大,测量点的间距相对较小以及工作的效率高等特点。其工作特点可以帮助其以相对直观且准确的形式将地下的电性异常体的具体形态反映出来,对地质灾害勘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地质勘查工作开展过程中,该类方法主要应用岩体的导电性差异展开具体的勘察工作,通过一次性完成电极的布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勘察,可以有效降低电极差异等因素对勘察造成的影响,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准确性。
        2.3GPS物探法
        GPS技术在地质灾害勘察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勘察活动中都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使用该类方法可以全方位开展地质检测工作,对气候条件等的变化敏感程度较低,操作相对比较简单且检测比较直接,检测效果较好。但该类方法在检测过程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在监测的精准性要求提高时,需要为此再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开展相关工作,导致出现了浪费等现象。因此,在使用GPS开展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滑坡检测精度和速度以及监测周期调整的重视,合理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推动相关工作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开展,降低施工成本。


        2.4钻探和挖探法
        挖探和钻探都是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地质条件开展的滑坡灾害探究方法,该类方法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相对较少,只需要确定具体的勘测地点即可开展后续测量工作。钻探即使用钻孔取出地下遗存进行勘察和预测分析,挖探则是在滑坡周边以及裂缝等部位开展观察,可有效提高地质检测的质量。
        3滑坡地质灾害的处理措施
        3.1治理水体
        水流是导致滑坡地质灾害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加强对水体治理工作的重视,及时清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推动相关工作按照既定计划顺利开展,提高水体治理的有效性。通过设置排水沟等,及时对地表水开展拦截和疏导工作,引导地表水按照既定轨道汇流到指定区域内,可以减少其对倾斜坡体产生影响,降低滑坡的不稳定性。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选择在滑坡外面设置排水沟和截水沟以及在斜坡区域全方面开展种草等绿化活动,逐渐提高坡体的稳定性。除地表水外,地下水也是导致产生滑坡灾害的重要因素,而地下水相较于地表水而言,其活动的路径等相对较难观测,存在较强的隐蔽性,因此,在对地下水开展治理工作时,必须加强对疏导地下水的重视。通过设置截水盲沟等,引导地下水按照既定轨迹流到指定区域,减轻其对滑坡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选择设置仰斜孔群等手段排除地下水,将地下水对斜坡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滑坡与河流等地距离较近时,要加强对河流的治理工作,通过在坡体的上游修建丁坝等,引导河流沿既定轨道流淌。在滑坡尾端铺设石笼等也可加强滑坡对河流的抵抗能力,减轻河流冲刷对坡脚造成的影响。
        3.2开展防滑建筑建设
        除了减轻外力对斜坡造成的影响外,治理滑坡的另一重要措施即减轻斜坡前端的重量,调整斜坡的外形,可有效促进斜坡自身重心的转移,提高滑坡的稳定性。此外,斜坡建设过程中也要及时开展支挡工程建设。通过在地形相对比较陡峭,很可能出现斜坡问题的区域的坡脚等位置修建支挡工程,可以从外部增加斜坡的重量,促进斜坡重心的调整。在该类方式的作用下,斜坡自身的重力平衡条件明显增加,在斜坡出现移动等现象时,其自身的平衡条件会帮助其迅速实现平衡,产生滑坡的几率明显下降。支挡建筑在修建过程中涉及多方面因素,必须加强对实际抗滑桩等的重视,分析其具体功能作用,推动相关工作按照既定计划顺利开展。最后,必须加强对斜坡土质的重视,为提高斜体的整体性,促进其牢固程度的提高,可以选择在滑动带种植生长能力比较强、根系相对比较发达的草类,同时也可以选择铺设草方格等,促进斜坡地质情况的改善。同时也可以选择使用爆破灌浆法等技术方法,从外部提高斜体的牢固性,改善其土质情况。
        3.3加强整体管理
        斜坡治理工作并不是单一的坡体治理的过程,必须加强对斜坡周边环境的重视,通过综合管理的方法,促进相关辅助措施及时安排到位,消除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具体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相关方法。首先,要加强斜坡周边地区人类活动的管理。通过加强与其他相关单位等的联系,制定统一的规定措施,禁止人类到斜坡周边地区开展修路、采石以及挖掘矿藏等活动。其次,也要禁止周边区域的牧民和农民等在此开展放牧和种植等工作。最后,要加强对斜坡周边地区和斜坡的监测工作,及时检测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
        3.4加强对周边群众的宣传教育
        人类活动是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强对人类的宣传教育。通过对相关工作人员分组等,引导其到农村和小区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对滑坡灾害和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的重视,同时促进人们及时学习滑坡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提高其自救能力和防灾能力。为保证人民群众可以学习到高质量的、有明显作用的防灾知识,可以选择安排相关单位开设防灾知识宣传班等,使人民群众接受专业性的指导,继而提高其防灾能力。
        4结束语
        滑坡地质灾害是人类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灾害,必须加强对该类灾害的重视,分析可能诱发滑坡灾害的各类条件,制定恰当可行的滑坡灾害处理对策,推动相关治理工作按照既定计划开展,降低滑坡灾害发生的几率,将其对人民群众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林枝祥.试论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治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3):91.
[2]陈榕.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的实践——以尤溪县城关水南公山滑坡为例[J].冶金管理,2019(07):117-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