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分析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9期   作者:庾杨
[导读] 提出了未来储能技术的发展的方向和注意的问题。
        庾杨
        国家电网公司常熟市供电公司,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储能技术研究,分析了当前电力系统储能技术发展的意义、原理、特性等,探讨了不同储能技术的技术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储能技术的发展的方向和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系统;储能技术
        
        1、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的重要性
        电力系统是当前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系统,电力已经覆盖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依托于电力系统的新能源发电能够有效补给电力系统的电能需求,因此储能技术的意义至关重要。对于大规模的风力发电系统而言,由于风力资源的可控性较差,风力发电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储能技术能够拓展电力系统的能源结构,强化发电系统的供电稳定性,系统中配备的储能系统具有较强的容量调节能力,从而能够灵活调整储能电源,增强了风力发电系统的电力稳定性。再者优化储能技术能够增强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有效保护风电机组,配备具有快速响应能力的储能技术有助于吸收多余的能量,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2、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的分析
        相对于传统的电力发电系统,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发电资源具有较强的不可控性,因此系统要实现对于电力资源的有效调整,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从储能技术的电能转化形式来看,其工作原理分为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相变储能四个方面。
        2.1、物理储能技术分析
        顾名思义,物理储能是指通过物理的方式进行能源的存储和释放,主要分析以下三个技术方面,第一是抽水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需求低谷的阶段,通过水资源的存储来储存能源,通过建立存储池来存储水资源技术能够实现大容量的储存,其发电变率较快,技术应用的费用较低,但是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抽水储能在调整系统调峰和调频中应用广泛,在实际的电力系统应用中,承担着动态和静态发电调节的功能。第二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其包含两个能量转化过程,即能量的储存和释放,电能存储时风电机组的输出功率较大,压缩机将空气进行压缩存储,当风电机组输出功率较低时,借助存储的高压空气进行发电补充,提高风电机组发电的稳定性。压缩空气储能的能源转化率为75%左右,对于风力发电系统的储能调整意义重大,同时其能够有效调整发电波动频率,实现平抑风场功率波动的目的。第三是飞轮储能技术,将电能存储与高速旋转的飞轮体中,从而应用于系统稳定控制和电力峰谷调节。
        2.2、化学储能技术分析
        化学储能技术是指利用化学反应进行能量的存储和释放,化学储能的主要通过电池储能系统完成,电池正负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电能和化学能的转变,这是当前成熟可靠的储能技术。化学储能借助各种储能电池实现能量存储,当前常用的有锂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以及金属空气电池等,锂电池具有较强的能量转化效率,其存储能量密度大,通过单体电池和充放电系统组成,可以通过串联和并联来提高存储容量,对于配合新能源应用及提供备用储能功率应用效果明显。液流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分开的正负电解质循环发电,其电池配置较为灵活,能够提供规模化的储能和放电,无需进行电池保护,对于新能源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液流电池的能量转化率较高,工作安全稳定,但是也留材料昂贵是制约其发展的技术瓶颈。金属空气电池是新型的绿色材料电池,其结构包括氧气组成的正极,活性金属的阴极以及碱性电解液,通过发生电化学法应来产生电能,金属空气电池的储能性能优越,其电池比能是铅酸电池的8倍-10倍,同时其原材料绿色环保,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有很强的应用前景。


        2.3、电磁储能技术分析
        电池储能技术能够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储存在磁场中,当前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常用两种能量存储方式,即超导电磁储能和超级电容器储能两种方式,前者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超导体制成的线圈存储磁场能量,其能量转换的响应速度较快,电能转化效率较高,功率输送过程无需能量形式的转换,从而实现了电力系统实时大容量能量交换和功率补偿,从电力系统储能技术角度分析,超导电磁储能能够满足电网输电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了系统功率输送能力。超级电容储能是一种新型的储能装置,相对于传统的电容储能,这种储能技术的容量较大,电能能力密度较大,同时其工作温度范围和寿命较长,具有很高的比功率,对于环境不会产生污染。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极和电解质形成双界面来存储能量,电极与电解液接触会产生稳定的双层电荷,电容器相当于电解质中的两个非活性多孔板,当电压加载到多孔板上,电解质的离子会产生定向的移动,从而形成双电层电容器。
        3、当前储能系统优化配置和控制的有效策略
        3.1、系统组成结构分析
        现阶段通过有效分析多种储能系统,就能促进大体积、功率比较高和高密集度系统进行相应的并网,在整个过程中要科学有效的控制存储单元高密度,这样才能在微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此同时要对超级电容装置进行有效的运用,这样做的目的能够积极该改善电能质量,调整风电场功率的前提下,还能调整期太阳能电厂功率,保证装置的原理以及相关结构变得比较系统,对超级电容管理和网络控制进行全面的融合,加强控制过程中的整体效果。另外在环路设计支持的背景下,电能质量能够得到科学控制,结合光伏发电系统的大力支持,再分析其混合储能系统的稳定性,就能定型分析其功率,加强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年限,进一步优化电池储能系统。
        3.2、储能吸引要实现优化配置
        对于我国的储能系统而言,在优化时应该对实现高质量以及稳定的电能,保证功率的在波动的过程中具有平稳性,充分考虑经济以及技术性,让内部的容量得到提高,更好的满足现如今的储能需要。有效的开发新能源,在对运行过程中的特点曲线进行分析,还要进一步探究其电力系统设计,考核曲线以及相关的负荷特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新能源发电联合系统,保证其电力系统更加的科学和完善。
        3.3、储能系统控制策略
        对于储能系统而言,在对其配置进行完成后,就要科学有效的分析其补偿效果,这样能够利于储能系统得到科学有效的控制,还能进一步成为整个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核心内容,为了能够对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给予满足,对储能系统大功率进行全面控制的基础上,还要对应用其放电强等相关特点,不断提高并网变流器的设计工作,合理控制其功率,这样才能对输出输入的实际需求给予满足,加强储能系统复合能力。同时,在对电网稳定性进行控制的基础上,还要控制器储能装置,加强储能系统中所有的内部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生成有功或者无功等电流指令,提高储能系统公路补偿,加强其稳定性,结合多方面的管理,就能全面提升电网自身的自控能力,结合输入以及输出的全面应用,就能积极处理好联合调控问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的缺口越来越大,当代社会发展对于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而随着能源技术的提升,可再生的能源开始逐渐应用,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等,这些能源在电力系统发电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是对于新能源电力系统而言,储能技术能够将随机性的自然能源转变为可控的电力资源,从而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储能技术将突破技术瓶颈,为新能源电力系统提供稳定的储能需求,从而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实现能源供应的绿色化。
        
        参考文献:
        [1]陈钰慧.浅谈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J].科技经济导刊,2018(1):22-24.
        [2]陈名玉.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研究[J].通讯世界,2017(18):129-130.
        [3]张静晖.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9):55-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