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超 姚伟
扬中市人民医院 212200
摘要:介绍扬中市院前院内急救信息平台整岛一体化建设目标,阐述其系统架构和患者、120调度中心、市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各自的应用流程,分析其在急救信息平台整岛协同、信息共享、院前院内衔接等阶段的实践效果,以期推动整岛院前院内急救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扬中市;院前急救;信息共享;衔接实践
1 引言
扬中市是个岛城,全市由太平洲、中心沙、西沙岛、雷公岛四个江岛组成,总人口34万。四面环江的地理位置,构建“整岛一体化”急救信息平台十分必要。院前急救信息化是根据院前急救业务流程,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数据库技术对急救进行管理[1]。在互联网+、医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5G等时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院前急救相结合的优势,优化救治过程,可有效缩短患者整体救治时间,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
2 急救信息平台建设关键问题
2.1 整岛急救信息平台尚待完善
区域急救信息平台为整岛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环境。我国很早就开始探索建立区域急救信息平台,但各地区域急救信息平台建设进程及信息化实现程度存在差异,且面临着一些问题:医疗机构间各自为政疏于协作,协调性差;垂直建设的信息系统使得原本条块分割的业务系统沟通更加困难,“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现象仍未改善;不能提供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流程规范等使得区域急救信息建设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2]。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区域急救信息平台为依托的医联体信息平台建设也举步维艰。
2.2投入主体不清
构建院前院内急救信息平台是医联体建设过程中耗资大、周期长的一项重点项目,但由于投入主体不清,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一直缺乏强劲动力,到底谁应该为医联体信息平台买单,也成为众多利益相关者最为关注的问题[3]。从当前医联体的建设情况来看,我国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主要呈现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该地区的龙头医院为主体,一种是以当地政府为主体,但两种模式均未明确规定信息化建设中的责任主体。这也导致各方力量难以统一,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也陷入困境。
2.3急救信息平台功能较为单一
由于扬中市急救信息平台建设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进行统一的信息平台设计时,对于信息系统要实现什么样的功能、这些功能能够实现怎样的目标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同时因经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初期的信息平台仅围绕核心业务进行系统开发,因此业务功能较为单一。而对于已有的功能设计,由于缺乏宏观的规划,配套系统开发不能完全同步,从而限制了这些功能的发挥。
3 急救信息平台系统设计目标
3.1缩短急救伤患救治前的延误时间
利用患者报警的卫星实时定位功能,实现最佳路径选择以及到院时间估算,提前做好接诊准备,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同时通过将急诊抢救前置到车上,提前进行预约挂号以及录入检查检验项目,缩短院前急救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提升医院的救治能力,挽救患者生命。
3.2减轻急救医护人员工作量
车载系统自动实时采集病人生命体征,医护人员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参与病人救治,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的同时提升病人救治成功率。
3.3远程急救与指导
通过音视频编码解码技术,以及 4G、5G 等先进通讯技术,实现患者现场视频传输,以及音视频通话救治指导。
3.4方便医疗举证
完整详实的院前至院内的急救诊疗信息,方便医疗举证,减少医疗纠纷。
3.5规范院前院内急救流程
导航式临床急救路径的使用,可以降低因为医护个体差异产生救治效果的不一致性,同时有助于医疗质量的监控。
4急救信息平台的具体运用
信息化的院前急救设备,只需手机大小的仪器便可将现场患者的生命体征测出送至医院;在救护车空间有限、人力不足、设备笨重的情况下,用最简便、最省时省力的信息化设备救治院前患者。利用现代的物联网技术连结成网,通过信息的实时共享,由市急救中心协调,实现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分级救治和协同救治并举[4]。通过智能终端(如手机、PAD 等),可以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协调人员可以做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调度网络内的各种资源。
4.1 市120调度中心
扬中市120调度中心使用安克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将出诊救护车一备、二备、三备车牌号、人员姓名通过调度系统传送至 120 指挥中心进行车辆绑定。车载系统通过人为点触屏幕记录出车时间、抵达现场时间、离开现场时间、返回医院时间,并及时将指令传送至 120 指挥中心便于追踪救护车的实时位置,还可有效避免因再次出诊排错救护车以至于救护车车载系统无法收到患者报警相关信息[5]。
4.2 生命体征信息传输系统
出诊急救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心电检测仪实时录入患者动态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12导联心电图、血糖、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血压、脉搏、心电监护波形等信息传送到医院终端大屏,患者从急救人员到场到返回医院的整个过程中,各项数据及生命体征通过信息技术实时传送到院内远程会诊救援中心,便于院内五大中心专家通过移动4G设备对院前医护进行现场救治指导,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6]。
4.3 救护车车载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在每辆救护车的驾驶舱、医疗舱内共安装3个夜视摄像头,将车内情况、车前路况通过移动4G通信技术将视频图像和音频信号传输存储至120调度指挥中心服务器上。在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中应用救护车车载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院前急救从出车至患者送达医院的过程进行全程记录,覆盖院前急救中较难进行质控的盲区,实现院前急救全过程质控和溯源,做到有据可查。
5急救信息平台整岛一体化的未来应用展望
5.1 借助云技术加快急救中心智能信息化建设
云技术应用于急救中心运作中,主要是云技术价值优势发挥的结果,将云技术应用于急救中心信息化建设有着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现有硬件设施的前提下,把一些硬件服务器改造成私有云,将全市的院前院内急救整合成一个整体,信息集中,数据共享,遇见突发事件可全市统一指挥[7];而且在系统升级和管理上,也可以降低成本,只要完成市中心120调度指挥系统的建设和升级,再通过云技术就能让其他乡镇的急救站实现完全共享,省下很大一笔硬件、软件和维护的费用。
5.2 借助物联网、5G技术实现急救信息平台的智能报警
未来居民可通过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物联家居、物联汽车等实现智能报警。智能腰带、智能手表等,此类设备具有采集生命体征、保持通讯、在数据异常时候自动报警的功能 [8] 。
6 结语
扬中市依托院前院内急救信息平台整岛一体化建设,立足胸痛、卒中等五大急重症中心高速发展。在充分发挥120急救中心在生命救治链中核心作用的同时,将院前院内急救环节打通,与各重症抢救中心科室紧密衔接,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无缝衔接,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协同救治。将院前院内医疗急救服务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院前院内急救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邹萍萍,龚纯贵,邹建锋,等.我国院前急救体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 卫生软科学, 2013(10):616-618.
[2]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EB/OL].(2013-05-24)[2018-04-10].http://www.docin.om/p-275108846.html.
[3]罗选宁. 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J]. 医疗装备, 2016,29(13): 67-68.
[4]连扬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院前急救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J]. 中国数字医学 ,2018,13(5):24-28.
[5]何 垚,李雯敏,蒲倩晗等.指挥中心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规划设计,医学信息.2015,28(12)60.
[6]郑少红.院前急救救护车与急救物品的有效细节管理措施[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2):195-196.
[7]鲍怀东.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02):242.
[8]张茂,李强,张旻海,等.积极拥抱5G时代,助力急诊学科发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10):1179-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