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巫”文化影响下的湘西苗族祭祀习俗研究----以邵阳绥宁县“敬狗”仪式为例

发表时间:2021/7/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9期   作者:唐辉
[导读] 苗族极具宗教信仰和神怪崇拜,湘西苗族“敬狗”是盛行于湘西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本文以湘西邵阳绥宁“敬狗”为例,研究湘西苗族祭祀活动中的傩巫文化源头。

        唐辉
        上河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湘西苗族民间故事是从古至今湘西地区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产物,苗族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 使苗族认为除天地外, 树木花草皆可成为崇拜的神灵对象。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苗族民间习俗构成的来源。分析湘西苗族民间习俗的源头,不难发现傩巫文化对它的影响颇深。苗族极具宗教信仰和神怪崇拜,湘西苗族“敬狗”是盛行于湘西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本文以湘西邵阳绥宁“敬狗”为例,研究湘西苗族祭祀活动中的傩巫文化源头。
关键词:湘西苗族;傩巫文化;敬狗;地域特征
        苗族主要居住在湘西的沅水流域一带,贵州黔东南清水江流域, 黔东的松江流域。楚人“重淫祀,信鬼神”,巫傩文化盛行,自古以来,湘西苗族地区就被包裹着傩巫文化的神秘面纱,有的人甚至谈“巫”色变,谈“湘西苗族”色变,他们觉得湘西苗族地区的傩巫文化是迷信的代表,对湘西地区的苗族人民来说,傩巫文化从来都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信仰, 它渗透在苗族人民日常生产与生活之中,是不可分割的存在。
一.傩巫文化与湘西苗族习俗
        人类的巫术需求往往来自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 苗族的傩巫信仰是典型“一切皆有灵”的泛神论, 是真实的历史与神话融合后的傩巫文化。湘西苗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哭嫁、吃黑米饭、对山歌、跳傩舞、跳花跳月、敬狗等传统民族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农耕社会,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因此而产生的崇拜神灵鬼怪,祈祷风调雨顺的一系列民间祭祀活动。湘西苗族人民身处西南边陲,自然环境恶劣,面对生存的需要和生产力落后,需要更多的仪式来满足心理的慰藉和期望。“傩巫”文化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慢慢演变而来的。《说文:?工部》中有如下记载:“巫,祝也。女能事舞形,以舞降神者也”[ 许慎撰. 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最初的舞蹈并不是出于原始人类的审美需要,而是源自生活需求,可以说原始舞蹈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巫术方式,湘西苗族舞蹈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苗族人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也都不难从中看出傩巫文化的影子,这一点,在苗族曾经最盛大节庆活动的“敬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 湘西苗族“敬狗”习俗中的傩巫文化源头
        “敬狗”,苗语“将狗子”,它是湘西邵阳绥宁苗族聚居地盛行并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同时“敬狗”是农耕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源于苗民的一种深厚的感恩情结, 是一种宗教仪式类的民俗活动,属于“巫舞”范畴。苗族人民认为“万物有灵”,湘西苗寨里的人对狗很尊重。古时人们不杀狗不吃狗肉,狗死后要入土埋葬。现如今湘西邵阳绥宁县各苗寨还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一种风俗,吃饭开始时第一碗饭给狗先吃,每年偿新节的第一碗饭也必定喂狗。传说在苗族先祖居地,有一年发“漫天大洪水”,把田里、仓里的谷子冲得颗粒不留。

族人正为种子发愁,一条聪明的狗游过大河,到番国的稻田里(一说为晒谷场坪时)打滚,滚了一身的谷种,可从对岸游回来时,身上的谷种经水一泡就掉了,于是这只狗狗使劲将尾巴翘起,等上岸后,就剩下尾巴上的七粒稻谷。就是靠这七粒种子,使苗族得以繁衍生息。因此苗寨人把狗当做“恩人”,凡是喂养了狗的人家,都要将狗算做自家的“人口”。如果哪家喂养的狗丢失或者死去,叫做“失人口”,家中进来了野狗(流浪狗)并长久留下来,就叫做“进人口”。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赤板村至今还保存着完整的祭狗宗教仪式。大园古苗寨还有祭狗崖雕,叫做盘瓠崖,寨子里的人把苗寨周边的五座山丘说成是“五狗护寨”,把祖坟山说成是“狗神山”,男孩子(乳名)大多带狗字,如狗伢子,小孩得病叫“做狗”,把人的聪明智慧叫“灵性狗”。“敬狗"作为苗巫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流传已久,影响深远,艺术性较强,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苗族人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与湘西苗人的文化、审美等息息相关。
二. 探索“敬狗”文化源头背后的意义
   “敬狗”发展历史悠久,它反映着湘西苗族人的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情趣,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影响深远。是湘西苗族人民庆祝当年五谷丰登,对大自然和神灵感恩的一种民俗活动。“敬狗”仪式的动作、表现形式、内容都受到傩巫文化的影响,其本质是傩巫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神秘的湘西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神秘色彩和现代媒介的传播吸引着很多人的眼球,同时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敬狗”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通过对傩巫文化的探索,对苗族“敬狗”仪式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肢体动作形式进行分析,能够促进湘西苗族“敬狗”仪式的发展和传承,进一步对苗族特色民俗活动向前发展有促进作用。近些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愈加重视,传承与保护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只有了解由来、探索源头,才能知道该怎么继承、如何发展。
结语:
        在商业化时代,如何让“敬狗”在傩巫文化作用下,褪去商业的外衣,回归到湘西苗族人的真正生活中去,使其得到继承与发展,还一时难以得到解决,不过随着国家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和人们意识的崛起,已经使得其在发展进程中了。民俗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突显出湘西苗族人民从而终的民族精神,如果能带动周边人群,提高湘西地区苗族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形式湘西苗族“敬狗”仪式的热情,给予传承人信心,相信效果会更好。同时,可以与地区学校合作,让专业的老师们与传承人整理传统的舞蹈动作,在传统的基础上把现代的元素融入进去,赋予湘西苗族“敬狗”仪式新的活力,把它变得更具艺术性,更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以此传承下去,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包芮郗. 探索湘西苗族舞蹈中的傩巫文化源头——以湘西苗族"跳香舞"为例[J]. 流行色, 2020, 000(003):71-72.
2.蒋欢宜. 苗族传统宗教信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v.20;No.95(06):87-91.
3.周明阜. 湘西巫傩民俗探微[J]. 民族论坛(1期):86-89.
4.王彦达, 魏丽, 马兵. 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趋势[J]. 满族研究, 2005(2):29-33.
5.李廷贵. 苗族历史与文化[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