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7/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9期   作者:施永娟
[导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
        施永娟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面貌在不断改观,但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是我国当前诸多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城乡间发展的不平衡更是当前亟需破解的难题,其中乡村发展的不充分性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对造成城乡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一些能够缩小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对策,以此促进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我国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区域之间发展存在显著差异的发展中大国,所以在发展进程中,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面对的重要话题。通过汲取人类文明史上过于注重城市化和工业化而忽视了乡村发展的经验教训,使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能够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这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改善的问题。所以在乡村振兴文件中提出的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区位条件、政策实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差距存在显著差异;改革开放以后,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不断显现,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提高。在进入新世纪后,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不断细化,但是我们对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各个地区懂得利用区域优势条件扬长避短的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各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逐渐趋于一致化,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共识,从而有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城乡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一)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在建国初期,由于我国以赶超式地优先发展工业,采取以农补工的发展战略,对农业相对不太重视,因此形成了长期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泾渭分明的城乡二元化发展道路。要想推进城乡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开创农业农村新局面,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二)农村居民收入
        农村居民收入大多数都是以农业劳动收入为主,但是由于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较少,劳动生产率低,所以靠农业劳动收入较少。少数农村居民收入是工资收入,但是由于农民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大部分从事的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所以收入也普遍较低,而城镇居民从事的现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职工能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这就形成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的相差,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三)农村社保福利不健全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存在社保资金欠缺、覆盖范围狭小以及管理能力有限等不足,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及矛盾,但是由于涉及多个部门,而各个部门之间会存在相互推脱责任的行为,会导致农村社保管理混乱,人们难以确保都得到相应的利益,而且城镇的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的普及率高于农村,公共设施相对农村较为健全,成为导致城乡社保福利之间的差距的根本原因。从而成为城乡区域经济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缩小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对策
        (一)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的前提是增强农村的内生动力,提升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加强我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工业反哺农业,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使农民能真正平等地享受到政策,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走向繁荣。另一方面,乡村需要的正式具备现代化技术以及现代思维的新型农民,政府应该针对农村人才引进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生活以及工作上的补贴,吸引更多的人才往农村去,解决大学生不愿意返乡就业的实质性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业发展与现代化的市场对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城镇化带动城乡关系,加速城乡协调发展
        2006年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基于中部6省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的现实,城镇化进入重点任务之列。我们都知道,发达国家针对城乡协调发展给出的策略是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俗话说“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在今天,越是发展滞后的省份,反而城乡差距越大,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到产业基础、人力资本的显著优势,所以,城镇化成为解决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且有效解决方案,使城镇化成为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发展的一载体,以大带小,加速城乡协调发展。
        (三)努力提高乡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就必须提升乡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处。按照农村生产发展2022年目标和2035年目标,一要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民以食为天,无粮则乱,筑牢粮食安全基石对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把好粮食质量生产关,确保粮食安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构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通过打造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等农旅融合发展的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加以优化,实现农产品朝着“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迈进,全面激发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积极构建乡村居民收入均衡增长机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尽可能的在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包括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旅结合的休闲农业;由村集体牵头,共建专业合作社等,大力提升村集体收入;注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就业、城乡教育等全面结合管理和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结语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城乡区域经济差异依然存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而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在于乡村振兴,我国现在不再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寻求高质量的发展,只有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保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能只是保证区域内某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应当要“顾全大局”。面对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困境,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在提出相应的对策之后大力实施,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372-407,648-667.
[2]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272-309.
[3]王梦奎等.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6-124.
[4]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78-397.
[5]战丽娜.区域一体化视角下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