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经营主体技术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9期   作者:常俊
[导读] 研究渔业技术的供给与需求匹配问题,能够让科研工作者或技术研发者更加清楚渔民的实际需要,从而研究出符合渔民实际需求的渔业技术,保证渔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真正发挥效用。

        常俊
        河南省固始县水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河南 固始  465200
        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渔业科技是实现我国渔业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重要驱动力,渔业科技创新是实现渔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而生产经营主体是渔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实施者,他们对渔业技术的实际需求和应用体验是科技成果能否有效转化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影响渔民技术需求与采纳的因素,尤其是不同规模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优惠扶持政策和技术推广模式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使得现有渔业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对技术应用产生更强的激励效应。研究渔业技术的供给与需求匹配问题,能够让科研工作者或技术研发者更加清楚渔民的实际需要,从而研究出符合渔民实际需求的渔业技术,保证渔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真正发挥效用。
        关键词:渔业;经营主体;技术需求;影响因素
        引言
        新型渔业经营主体是实现渔业现代化的重要组织载体,代表了现代渔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但如何应对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面临的重要问题。价值链分析是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理论工具和方法。但在更加开放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新型经营主体如何应对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水产品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是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绕不开的重要问题,也是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价值链分析是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理论工具和方法。
        1渔业经营主体技术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当前渔户获得技术服务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渔技推广人员、高校或科研院所专家、行业协会或渔民专业合作社、渔药或饲料经销商、讲座培训、互联网、广播、电视、电话、手机、报刊、报纸、书籍、杂志、亲友乡邻之间的交流、技术示范、观摩;以及自己摸索等,其中,被访渔民认为获得相关技术最有效的前五项是:渔技推广人员、高校或科研院所专家、渔药或饲料经销商、讲座培训、亲友乡邻之间的交流等,其总占比分别为:95.5%、59.1%、59.1%、43.9%、42.4%。可见,获得技术服务最有效的途径仍然是通过渔技推广人员,此外,高校或科研院所专家、渔药或饲料经销商所占的比重均在50%以上。
        2对策建议
        2.1渔业政策制度保障体系
        渔业政策制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宏观层面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产权制度、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管理的合理分工与协作等,以及微观层面的渔业产业扶持保护政策、渔业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保障等。稳定渔业基本经营制度是我国渔业政策制定的基础和前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也是设计渔业政策制度保障体系中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渔业产业扶持保护政策目前主要体现在渔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升级、渔业资源管理、渔民社会保障、渔区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渔业保险、金融支渔等方面。完善渔业政策和制度体系是构建新型渔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保障。新型渔业经营体系是渔业生产经营性主体体系、渔业产业组织体系、渔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体系和相关政策制度保障体系等的集成,其运行目标是提高渔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其中,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构成了新型渔业经营体系的核心部分,是整个体系的运行载体,主体的状态与行为决定新型渔业经营体系的运行效率。政策制度保障体系与外部市场环境一起构成经营与服务主体体系的运行环境,而各体系之间、体系内部各主体之间则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或组织模式形成或紧密或松散的联合经营体,从而实现单个渔民(户)无法实现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


        2.2加强渔业信息化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推进分享渔业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有力支撑,因此,加强渔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村渔业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分享经济在城市发展迅猛,主要是得益于城市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并且城市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备,但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必须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村村通宽带,提高4G和宽带网络覆盖面。完善渔业信息化平台,研发推广具备农村特色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加强渔业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提高渔业网络信息服务水平。鼓励各养殖单位和渔民购置计算机等设备,加强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及知识培训,掌握网络知识,积极投身网上创业,努力提升渔业生产智能化、经营服务网络化水平。
        2.3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可能的战略选择
        定位增长型新型渔业经营主体,以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政策红利及高水平生产环节进一步扩大经营市场;第Ⅱ类型兼具第二象限的劣势(W)和机会(O),采取WO策略,定位为扭转型新型渔业经营主体,以专业养殖(捕捞)大户为代表,充分利用生产效率提高的优势,规避因环境不和谐发展受到的阻碍,在设计CSR路径时应充分利用经营环境带来的优势并设法树立良好渔业企业形象,设计指标时重点关注社区居民和周边环境;第Ⅲ类型兼具第三象限的劣势(W)和威胁(T),采取WT策略,定位为防御型新型渔业经营主体,以渔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例,应将发展目标定于调整环境不和谐的生产方式、采取社区生鲜团购等新模式以减弱各类威胁(内部组织协调能力弱、外部疫情冲击及融资困难)带来的影响,并设计适合新模式发展的CSR路径;第Ⅳ类型兼具第四象限的优势(S)和威胁(T),采取ST策略,定位混合经营型新型渔业经营主体,以家庭渔场为代表,面临生产集约度高但企业成长和社会责任问题突出的威胁,可充分利用差异化、多水平经营的优势找出可促进新型渔业经营主体高效、稳定发展的CSR设计框架。
        2.4各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的选择
        水产品价值链中的各环节主体通过建立某种利益联结机制进行分工协作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改变利益分配格局,最大限度地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决定利益机制中各主体的分工以及为整个价值链增值所作的贡献大小,但在实践中,受主体自身的发展程度、在利益机制中的地位和竞争能力,以及市场交易环境和外部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各主体的利益分配并不能与其对价值链的增值贡献相匹配,这种不匹配势必引发相关方的利益冲突,进而导致价值链的合作行为变少,不信任和对抗行为增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变少,从而可获得利益变少。
        2.5各有侧重地推进不同特质渔民的技术培训
        渔户自身禀赋特征包括年龄、文化教育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特征等对渔户的技术需求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升渔民综合素质、加强渔户专业培训能有效激发渔户的技术需求,应该针对不同特质渔户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重点的技术培训,其培训方式和内容应有所区分。一方面,对当前较为年轻、文化程度较高渔民的培训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培训内容侧重有利于提高渔户经营管理技术的内容,比如,鱼病防疫保护、设备有效管理、水产品市场营销等,开阔其视野促使其向新型渔民转变;另一方面,对年龄较大、从业时间较长、文化程度不高的渔民应侧重培训其现代渔业生态养殖技术、信息技术等,不断革新其观念,提高其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增强技术服务内容需求。
        结语
        积极发展深远海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增殖渔业、休闲观光渔业等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渔业多种功能、发展渔业新型业态,提升渔业效益。
参考文献
[1]钱志林,吴万夫.渔业现代化的实质与内涵.农业技术经济,2020(1):38-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