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高层公共建筑救援现状及装备发展

发表时间:2021/7/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3月9期   作者:郭泽琨
[导读] 伴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房屋建筑的高度不断增加建筑形式也
        
        郭泽琨
        身份证号码:37152219930630****
        摘要:伴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房屋建筑的高度不断增加建筑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快速发展的形式中建筑安全隐患也日益突出。住房建筑、综合性商业建筑、地标建筑等高层建筑区域内往往会聚集大量人口。人员复杂,财富集中的繁华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消防安全隐患。本文将对高层建筑火灾的成型因素及消防救援技术难点等方面加以分析,以期为广大消防安全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灭火;消防安全;火灾预防
        引言
        高层建筑火灾隐患一直是安全隐患系统中重要的排查项目,由于火灾发生原因各不相同,程度不一。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实地的调研和考察建筑物整体特性,构建完善的防患防灾体系,实现系统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隐患问题。
        1、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当前城市为多方面拓展建筑功能,减少用地面积,为满足发展需要,具有显著建筑优势的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并逐渐壮大。人为操作失误、机械设备故障、管理不当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发生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高层建筑垂直距离大、楼层层数多、楼内布局复杂、功能规模大、存放可燃物多、人员密集等特点也不同程度地提升了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与人员救助疏散工作救援难度。与其他类型的建筑火灾事故相比,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复杂的致灾因素使其变成了更加困扰应急救援人员的难题。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火灾营救过程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易形成立体燃烧,二是火灾作战难,三是人员疏散难,国内学者目前针对高层住宅建筑火灾与高层工业建筑火灾危险性特点,广泛开展了灭火救援以及人员疏散研究。
        2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难点
        2.1高层建筑内部功能繁多、人员聚集
        (1)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高,如果室内消火栓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一旦起火,火场供水距离长,难度大;(2)功能繁多,火势发展不确定因素多,火场初战战斗展开目标不明确;(3)建筑内部分隔复杂,疏散距离长,人员相对密集,通道易被烟火封堵,控火和救人难度大,给火灾条件下疏散救人行动带来极大困难,容易造成群死群伤。
        2.2建筑结构复杂增大预防难度
        高层建筑人员冗杂,堆积物众多,建筑结构复杂,建筑面积较大,这些条件为火灾的预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可燃物,助燃物以及点火源的同时存在使得火灾负荷强度极大。其次,高层建筑多为综合性场地,单位众多,缺乏统一的安全管理,消防意识的缺乏也是导致高层建筑火灾易发的重要原因。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现有高层建筑中,仅有30%的建筑是完全满足消防设计相关要求的。前期消防设计的欠缺,以及消防设施不完善,一旦火灾发生,火势就会难以控制。
        2.3侦察手段不科学
        科学的侦察手段可以提高侦察效率,还可以减少消防指战员的伤亡,但在火场上,部分侦察人员往往只注重自己深入火场用肉眼观察的方式进行侦察,不注重借助一些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手段。例如,在一些建筑火灾中可以通过监控系统观察内部的火势,这样就可以不进入火场而掌握火场的情况,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另外,如果要观察危险部位的建筑结构情况时,我们可以通过射流等形式进行侦察,这样就能在离危险部位相对较远的距离完成火情侦察工作。
        3高层建筑火灾救援对策
        3.1拓展疏散模式,提高应急能力
        选择正确的疏散模式是成功逃生的前提。

当火灾突发时,大多数人能够正确选择楼梯疏散,如离自己最近的通道疏散、自己熟悉的通道疏散、按指示标志方向疏散、随人群一起疏散,从而快速逃生,少数人直接放弃逃生,采取大声呼救、敲打等方式等待救援,极少数被困人员选择电梯疏散。在楼梯疏散模式和电梯疏散模式的理念下,有学者提出了多种疏散方式组合的分区混合疏散策略,待疏散人员同时利用楼梯、电梯但不依赖电梯疏散的模式等混合疏散模式。在实际疏散过程中,根据火场情况以及高层建筑的结构、布局等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疏散模式,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疏散被困人员。
        3.2统一指挥与协调配合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对于周围建筑设施的影响极大,为确保快速控制火灾,往往参加灭火救援行动的人员众多。在这种情况下,现场若是没有统一的调度与指挥,极易出现指挥冲突,秩序混乱,不仅无法保证科学施救,反而会耽误最佳救火时间。因此,高层建筑灭火必须要由专业力量和专业人员来指挥,统一发布命令、下达任务,划分不同的控火区域,明确每个班组和人员职责,以保证灭火行动的有序性。
        3.3重视高层建筑防火避难场所设置
        在高层建筑中灭火是很困难的。一旦发生火情,高层居民很难及时疏散。这时可以采用防火棚解决人员短时间内无法完全疏散的问题。首先从材质上防火棚采用耐火性强的材料,位置上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要对高层建筑楼层人员分布等因素进行分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确保空间和人数的统一。此外,还应在这个地方放置必要的自助工具,有利于消除居民的紧张情绪,在必要时帮助他们完成自救。
        3.4重视对新型技术设备的投入使用
        火场内部情况对消防指战员开展救援行动极为关键,因此加大对新型设备技术的研发利用,减少以往通过人类进行内部情况探索的次数,地方财政部门应该继续为消防救援队伍提供充足的资金,以满足消防救援队伍购买新型设备技术的资金需求,以便消防指战员在进行灭火救援活动时,能够利用先进的设备技术保证自身安全,使灭火救援行动中的消防指战员人身安全有所保障。
        3.5推进消防设施装备建设
        中央电视台“2·9”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中,央视新址园区在建文化中心地上30层、高159m,火灾扑救过程十分困难,在全体消防救援人员不懈努力下,成功抢救疏散现场及周边群众800余人,但此次事故的应急处置中存在明显不足,消防站日常消防装备配置不能满足《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要求,缺少扑救高层建筑外部火灾的队伍和装备。缺乏消防器材、装备保障是推进消防设施装备建设的短板,在当前消防设施装备更新滞后、无法满足高层建筑救援的实际要求、高层建筑火灾频发的大背景下,不仅需要消防救援队伍重视其发展,政府也要通过立法保障消防器材、装备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进行资助,定期对高层建筑自身的消防系统、消防站的消防器材、装备进行检查并认真评估各消防站的人员疏散能力,根据高层建筑的具体特点对应增加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装备的数量,提高消防救援队伍营救被困人员的能力。
        3.6以救人为第一原则
        在灭火救援行动中,应当遵循“救人第一”的原则。首先,应确定建筑物内被困人员的数量、位置等信息,知晓火灾现场情况,通过询问知情人员来判断被困人员的大致位置,迅速制定救人方案;以广播或者其他方式安抚被困人员,在无法第一时间进入建筑物内的情况下,应一边努力寻求突破方式,一边教授被困者自救,将其引导至相对安全位置,等待后续救援;充分利用现代化设施,开拓新的救援通道,让救援人员在做好足够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进入建筑内部对被困人员实施救援。
        结语
        全面落实消防预防工作,大力渗透消防工作意识。坚持深层次、多角度原则,采取强劲有效措施增强民众防火意识,做好安全管理相关工作,根源上消除安全隐患,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俊波.高层建筑防火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改善策略[J].居舍,2017,3(29):85-86
        [2]沈宝昌.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及对策探析[J].今日消防,2021,6(12):94-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