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地域文化资源“非遗锦灰堆”的研究与开发

发表时间:2021/7/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3月9期   作者:彭佼
[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地域文化的瑰宝
        彭佼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2553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地域文化的瑰宝,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代表之一。本文以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锦灰堆文化”研究为例,利用文化符号学的理论方法,对“锦灰堆”地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分析,构拟其地域文化符号域,找出这一地域文化资源开发边界和可能领域,提出资源应用方案,以期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资本,将地域文化资源培育为地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为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关键词:锦灰堆;耿学之;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资源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时,能够满足人类文化需求、具有文化内涵的各种资源。将地域性文化资源进行符号学分析并加以开发应用,推动区域发展,是人文社科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地域文化资源“非遗锦灰堆”与其传承人
        对于“锦灰堆”的起源问题,并无准确文献记载。据传元代的著名画家钱选,酒足饭饱后的一时兴起,将当天饭桌上的残羹冷炙手绘成一幅画卷,这也许就是有关“锦灰堆”的最早记录。
        起初,“锦灰堆”只是画家文人们茶余饭后的几笔绘制游戏。后来“锦灰堆”在明清不断兴起,创作它时,将许多小玩意儿交错重叠,如破旧书本,揉皱的画作,发黄的旧报纸,甚至邮票门券等等,错综复杂,大小不拘地呈现出破烂不堪的面貌,就像是从灰土堆里拾出来的一样,因此得名“锦灰堆”。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锦灰堆”的第四代传承人,耿学知是山东淄博周村人。其父亲耿玉洲从年轻时开始研习锦灰堆创作。2006年,耿学之师从家父,致力于学习锦灰堆至今。2013年终在多年的努力下,“锦灰堆”被山东省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作”绘画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这也为保护和传承“锦灰堆”绘画提供了保障。
锦灰堆文化资源的符号学分析
        符号学是形式论在20世纪发展的结晶,经历了20世纪初期的索绪尔语言学研究模式,到六七十年代的“结构主义”大潮,从皮尔斯的逻辑-修辞学、卡希尔“文化符号理论”的研究模式,发展到后期莫斯科-塔尔图学派的“语言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模式,并逐步渗透至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成长为21世纪人文社科各学科研究的公分母。
        孟华教授认为,符号应看作是能指、所指和意指方式的三元组合。我们将符号学的三元理论运用到文化资源的分析中:笔墨绘画的表现语言,其表述方式与文学语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锦灰堆”这一绘画艺术被当作一种文化符号,也具有能指、所指和意指方式的三元结构。能指是建立在某种载体上浓彩泼墨下的点、线之笔,这些表象将传达给大众非遗产品文化,不同创作者或主体对文化符号化的形象的、意指的象征符号;所指则是指创作主体所赋予的这些象征符号的内在情感以及文化意义。

        
        
        
        


        如上图所示,通过对这张破旧不堪的报纸的刻画和创作,对于这个残缺的对象,耿学之作为创作者,引发了观赏者情感上的共鸣,而这些情感又将它与悲伤、痛苦、遗憾、伤感、残破、破旧等概念相联系,这就是残缺美的审美活动。
产业化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传承与研发策略
        “锦灰堆”作为淄博市周村区的地域文化资源,只是“大街上的非遗”个案。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资本,对其进行合理有效地产业化开发设计,应该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依靠政府、社会和个人地共同努力,共谋“锦灰堆”适度产业化开发的发展。
1.数字化保护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遭受巨大威胁,导致了传承和保护工作迎来新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化保护模式成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种新的趋势。运用合理的数字化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对照片、影像、文本资料及手稿进行数字化编辑和保存,不仅可以对所有资料进行数字化分析和原貌呈现,还可以网络共享,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途径。
2.发展锦灰堆文化产业旅游
        淄博市周村区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百年建筑群“大街”里共有21项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将旅游景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集中打造非遗文化传承园,游客既可以深入了解文化遗产,同时可以参与保护及传承过程。在旅游景区可以进行非遗文创、非遗研学以及非遗技艺体验等一些列活动,非遗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造诣,将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相信会有不错的效果。
3.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发展
        非遗文化应该走出舒适区和封闭区,寻求产业化管理、创意设计及科技手段的加入。人才是实现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化开发的必要条件。将创意完美的融合于文化之中,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工艺必须走上现代舞台,在保留原有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加之合理的创意开发,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性传承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跃平.建水陶“残贴”装饰与“锦灰堆”的渊源关系[J].民族艺术研究,2012(04).
[2]姜岱品.失落的“遗产”——锦灰堆[J].美术教育研究,2014(03).
[3]王松华.廖峡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2008(05)
课题:
2020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人文社科课题:地域文化资源符号学开发研究---以山东非遗锦灰堆文化研究为例(编号:2020RB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