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前莉
(四川蚕桑创新团队西昌农科所,四川 西昌 615000 )
摘要: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地区蚕桑产业迅速发展,桑树病虫害的危害也逐年加重,已成为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凉山州桑树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字:桑树 病虫害 农业防治 综合防治
四川省凉山地区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及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蚕桑产业迅速发展形成规模,同时桑树栽培中发生的病虫害对这一产业的影响非常明显。为了保证蚕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分析了凉山地区蚕桑生产中桑树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以及防治效果,得出如下结论:
1 桑树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依赖化学防治
目前凉山地区农村人力成本逐渐增加,而化学防治的时间短见效快,为了控制成本,现阶段主要使用农药喷洒进行桑树病虫害的防治,配合使用黄板、蓝板、防虫灯、性诱剂等物理及生物防治措施。农药的长期使用会使病虫产生耐药性,防治效果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造成防治的难度逐渐地增加,同时化学农药过量使用造成桑树天敌昆虫也不断减少,形成恶性循环。我们的任务就是结合生物防治筛选出最适宜于凉山地区桑树病虫害防治的药效高、毒副作用小的防病虫害的产品,但是弊端也同样的明显,由于通风和透光的效果不好,容易造成病虫害的传播比正常种植的速度快。
1.2 农业防治措施不到位
缺少农业防治措施,导致桑园病虫控制效果不明显。农业防治主要是桑园的田间管理,包括桑树的施肥、修枝整形、土地翻耕、冬季清园等措施。目前凉山州的桑园田间管理中最大的问题是桑园的清理问题,修剪后的枝条随意丢弃于田间地头,冬季也未清园,枝条、叶片上的病原、虫原在桑园越冬,第二年的继续繁殖,加大危害。
1.3 农药施用技术管理不到位
生产上对于桑树病虫害防治中的药剂施用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桑农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的过程中,只要感觉病虫多就开始大量用药,认为大量地使用防治药物会杜绝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用的防治药物,药物的剂量,用药的周期比较随意,导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但是防治效果不明显。
2 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建议
2.1 加强桑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随着四川省凉山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当地的桑蚕产业逐渐扩大,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我们最为熟知的便是农村产业合作社的出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桑树种植团体,对病虫害进行统一的监测,利用现有的高端网络技术结合数据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体系,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并及时将测报结果进行通报,确保科学、有效、及时的控制桑树病虫害的发生。
2.2 坚持科学使用农药
我国目前的农药使用要求是选择低毒环保的农药,严禁使用剧毒类或者残留度高的农药。在对桑树病虫害进行防治时,一定要掌握农药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病虫害做好前期的调查工作,包括病虫暴发的时间,暴发的周期,对桑树的危害程度[2]。根据病虫害爆发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农药,确定最佳的施用浓度。为避免病虫产生耐药性,应进行多种药物的交替施用。另外,外界气候的条件的变化也同样会对喷洒农药产生影响,需要结合天气情况,对于农药进行均匀喷洒,避免气候对农药喷洒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2.3 加强农业防治
及时开展桑园冬管工作,对桑树进行合理修剪,剪掉病枝、弱枝、细弱枝,将桑园内杂草、枯枝、烂叶清除,集中处理,消灭部分越冬的害虫,如桑蓟马、桑飞虱、桑粉虱、红蜘蛛等,减少第二年的病原及虫口基数。降低桑园种植密度,合理的施肥,增加桑树对病虫害的抵抗力[3];定期巡视桑园,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对病虫进行清理,防止扩散危害;进行品种改良,加强抗病虫的优质高产桑品种的示范推广。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地区在桑树进行种植的过程中,桑树的病虫害越发的严重,调查研究表明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桑树在种植发生变化。主要是桑树的种植的距离很近,这样密植带来的好处便是产能快速的释放,产量收益高,同时农药长期的使用会使病虫产生耐药性,防治效果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造成防治的难度逐渐地增加。我们的任务就是结合生物防治筛选出最适宜于攀西地区桑树病虫害防治的药效高、毒副作用小的防病虫害的产品。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桑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中,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桑树病虫害防治措施,针对当地主要的病虫种类进行预测预报,合理使用农药,改进栽培方式,持续性加大加强农业防治力度。凉山州西昌农科所正在进行桑树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这一工作的开展必将为实现蚕桑产业的融合发展、转型以展、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桑蚕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瑞兰. 郓城县桑树主要食叶害虫及绿色防控措施[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9, v.22;No.237(03):52-53.
[2]杨翠丽.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9, 000(007):141.
[3]论桑树病虫害与蚕病危害的关系[J]. 现代农业研究, 2020, v.26;No.52(0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