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臻
北京城建五建设集团 100029
摘要:
本文详细阐述了新型拉片式铝合金模板的施工流程以及包括墙柱板、梁模板、顶板在内的拉片式铝合金模板安装和拆除工艺技术要点,同时也对拉片式铝模板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由此可知,操作简单、施工效率高、节省施工工期、质量隐患少等各种优点是新型拉片式铝模板的主要优势所在。此外,新型拉片式铝合金模板施工技术还具有增强工程主体结构的完整性的特点,具有在类似高层、超高层建筑工程中应用与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高层住宅;?拉片式铝合金模板;?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控制;
引言:
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室和主体结构施工的主要环节之一为模板施工,传统的木模板技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成本相对高、施工周期相对长、工序相对复杂。相对而言,拉片式铝模板成本较低、施工周期短、操作简便。因此,现阶段拉片式铝模板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拉片式铝合金模板施工技术将一次性的拉片作为连接构件,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模板拆除之后封堵螺杆洞等程序,而且还能够有效保证整体建筑的完整性。
1.拉片式模板的构造及原理
拉片是一块薄钢片,厚度2mm,长度根据墙柱的厚度决定,在混凝土施工时,能将两侧的铝模板紧紧“拉住”,防止施工过程中涨模、爆模,保证施工质量。
拉片的材质为高强度锰钢,每批次都会经过拉力检测,确保每根拉片可以承受28kN以上的拉力。
拉片不需要在模板面板上开孔,而是在铝模板边肋上铣槽,通过销钉安装在铝模板拼缝位置,连接两侧模板。当混凝土凝固之后,将墙身铝模板拆除,拉片则留在混凝土中,两端伸出墙面。在拆除所有铝模板后,再将拉片的伸出部分打断,拉片设计有应力集中的V型结构,断裂处在墙面内部5mm,不用担心对后续装修工序的影响。安装墙柱模板时,最底部拉片距离地面不宜大于200mm,拉片布置宜下密上疏,两侧墙模板通过方通压平,来保证墙面平整度,方通是空心矩形钢管,通过方通扣与铝模板相连,内墙布置两道方通,外墙布置三道方通,第三道方通布置在顶端K板位置。墙板底部设置小斜撑,来保证墙板对线安装。墙板顶部设置斜单顶与钢丝绳,调节墙柱垂直度。外墙K板处设置竖向K板背楞,防止K板外倾。
2.拉片式铝模板施工工艺
2.1工艺流程
根据该项目的实际情况,经项目各方研究,拉片式铝模板施工流程定为定位放线→安装定位筋→安装铝模板→安装拉片→安装背楞→安装斜撑→标高、垂直度、平整度校核→检查验收→拆模等施工工序。
2.2安装工艺技术要点
(1)墙柱板安装工艺要点
在墙柱模板安装时,首先把下层已经拆除并进行清理之后的模板按照合理的位置摆放,重叠放置时则必须板面向上,这样能够使脱膜剂的涂刷更加便利,在合理摆放之后要将每块模板涂上脱模剂。在安装内墙模板时应该从墙角(阴角)处开始进行,依据模板的强度等级分别向两边安装,可以根据需要放置木方、钢管等斜撑来固定模板,避免模板倒落,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每一块模板上都涂有适量的脱膜剂。C槽需要竖立旋转45°夹角,并卡入一侧的拉片之中,然后再反方向旋转45°将其卡入两排拉片中间;墙柱模板需要进行侧向旋转,角度也是45°,之后向没有模板的方向轻轻敲击模板,使其卡在两排拉片中间;用撬棍来对拉片位置以及墙板孔位进行调整;调整到位后,插入三道或五道销钉进行锁定;在这时还不需要安装销片,在将下一编号的模板按照前述工序安装完成后,再将前一块模板的销片安装并固紧;对于竖向模板,通常来说间距300mm则应钉上一枚销钉,需要注意在打销钉时不能用力过大,确保模板之间接缝处没有空隙即可;对于横向模板,端部的所有销钉都应该钉上,可以隔一个孔位打入一枚,打销钉时应该从上向下插入,防止混凝土振捣作业过程中被震落。
(2)梁模板安装工艺要点
在梁模板安装时,首先要预拼装梁底模板,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之后要将清理过的梁底板(B)、阴角模(LSA)、早拆头(BP)用插销安装至相应位置。在施工过程中应该确保早拆头的位置准确,其支撑位置与下层梁底支撑位置应该在同一垂直中心线上,确保混凝土结构的稳固。在安装底板时需要两个工人互相配合进行施工,两个人应该分别托住底板的两端,一起将阴角模和墙板采用插销进行连接,并保证连接处于准确地位置。如果梁底较长,则需要两个人分别托住模板的两端,由第三人将梁底支撑安装至合理位置,防止底板过重下沉使相关部件出现变形失稳,影响施工作业安全。采用支撑使梁底调节水平之后就可以进行梁侧模板的安装,对于横向模板,应该从上向下插入插销,防止在之后的混凝土振捣施工过程中,插销脱落,出现爆模隐患,影响施工安全。
梁侧模安装:在安装梁侧模时应该根据底模位置合理确定侧模位置,将销钉钉入相应的孔位,并按照已经编好的次序安装梁侧模;在将梁侧模和底模连接时,应该保证每块侧模的两端都打上了销钉,销钉之间的距离应该控制在300mm之内。对于相邻的侧模,最上面的部位和最下面的部位都应该打上销片且大头朝上,销钉之间的距离应该控制在100mm之内。
(3)顶板模板安装工艺要点
在顶板模板安装时,在将墙梁顶部的阴角模板安装至指定位置之后,要进行楼面底笼的安装,之后根据提前确定的编号进行顶板标准板模拼装。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楼面龙骨早拆头下的支撑杆垂直、牢固。在安装完成每间房的顶板之后,应该对支撑杆的位置进行调整,确保板面的平整(对于铝合金模板,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
2.3拆除工艺技术要点
(1)吊模、飘窗、空调板等模板的拆除
阳台、卫生间、厨房等位置属于下沉部位,吊模在拆除以后必须即刻进行清理,在此之后再根据其所处位置用铁丝捆绑放置,方便下一层施工时使用。在将吊板拆除之后,应该立即进行清洁然后将其水平放置于原来的位置,放置时须板面朝上。在施工过程中也应该及时清洁楼板面,对于施工用不到的木方、短钢管等杂物,应该将其转移至不会给施工作业造成影响的位置(如阳台等)。对于飘窗等部位的阴角模等部件必须尽快拆除,在拆除之后清洁并放置于原位置。
(2)墙板拆除
在拆除墙板过程中,首先应该从第七颗销钉开始从上向下按顺序拆除所有的销钉和销片,拆除使一般采用铁锤和撬棍进行。拆下的销钉和销片要放置于工具桶中,不可乱丢乱放。在拆除墙板时,通常来说都是先拆除与梁板相接的第二块墙板,如果此块墙板难以拆除,则可以从第三块墙板开始进行拆除工作。在施工时可以用背钩拆模器背钩横向钩住模板中部销钉孔,拆模器90°弯靠住另一块模板或墙面,将其往人所站的这一侧拉,使模板和混凝土分开;在这之后再根据上面的步骤拆下剩余的其他墙板,对于拆下的墙板,应该以65°角依次斜靠于墙面,在靠近洞口600mm之内不能码放所拆除的墙板。
(3)梁板拆除
在将墙板上传之后,则拆除梁板。在拆除底板的过程中,需要有两名工人互相配合进行施工,将底板撬松之后两人合理将其托住,轻放于地面,在放置时应避免自由下落造成损坏,同时应注意不能将梁底支撑拆除。对于已经拆除的底板应及时进行清理,然后要将其放于梁的下方,如果发现梁底阳角等部件存在松动情况应该将其及时连接牢固。在拆除侧模的过程中,操作平台一定不能处于模板正下方,为了避免发生危险,应当偏离200mm~300mm。在撬动模板的过程中应该用手抓住其中部,避免其自由下落造成损坏,在将模板拆除之后应该将其放于其原来所处位置的正下方,避免其与其他模板发生混淆。
(4)顶板拆除
在拆除底板之前应该把梁板、背楞、对拉螺栓等传至上部,将与施工无关的地面杂物进行清理或转移至墙边,确保这些杂物不会妨碍施工平台的挪动。在拆除过程中应该首先拆除底板面积相对较大的房间,从第一排中部开始拆除,首先要将与其连接的龙骨组件拆下之后再拆下其余的插销,在拆除过程中可以使用撬棍撬松再想两边延伸拆除。为了避免组件自由掉落损坏,应该由两名工人一起配合作业。在拆除过程中不能一次拆除大规模插销,也不能一次拆除大规模模板,否则可能会使模板损坏或使施工人员受伤。在拆除阴角模时,可以首先用铁锤轻敲,将其与混凝土分离,之后再用撬棍来撬动。对于拆除难度较大的模板,如果在安装时其已经被清理干净并涂上了适量的脱膜剂,拆除难度会降低、拆除也会相对更加顺利。必须注意顶板和梁的支撑不能发生位置移动。
3.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3.1脱模剂的选择
不同品牌的脱模剂对混凝土成型的质量影响较大,且脱模剂存在地区适用性问题,同一品牌的脱模剂因不同地区地理条件及气候不同,混凝土成型质量会有所差异。因此,在确定脱模剂品牌前,项目部必须对各种品牌的脱模剂进行调研,选取合适的脱模剂品牌产品。
拆模后及时清理模板上的混凝土残渣,刷脱模剂前模板表面须保持干燥,模板表面潮湿或有水珠会对脱模剂的黏结产生不利影响,脱模剂材料的调配应适宜,形成稠状,保证涂刷在模板上不流淌,涂刷均匀。
脱模剂分油性脱模剂、水性脱模剂两种,采用油性脱模剂易污染钢筋,降低钢筋混凝土握裹力,影响结构安全,同时混凝土表面存在油渍影响后续的墙面装饰施工,建议采用水性脱模剂。
3.2采用一次性拉片施工体系
拉片式铝合金模板墙体加固主要靠拉片受力拉结,拉片断裂会造成爆模或胀模,因此,拉片的选择较为重要,不同材质、不同厚度、不同价格的拉片将影响混凝土成型质量,本工程采用的拉片主要规格为32cm×2mm(长×厚),材质为Q20锰,拉伸试验断裂力检测结果为28kN,以满足施工要求。
根据是否使用PVC拉片套管,拉片式铝合金模板可分为一次性拉片施工体系、可拆卸式拉片施工体系。采用可拆卸式拉片施工体系,PVC套管遗留孔洞大、数量多,封堵后易开裂,且套管拆除过程易引起孔洞周边墙面破损,免抹灰标准难度大,同时外墙孔洞需要进行专项防水措施处理,填充封堵工序烦琐、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一次性拉片施工体系后期采用拉片截断工具进行截除,使拉片断口内凹墙面5~6mm,施工方便快捷,墙面不存在实体孔洞,墙面观感好,能达到免抹灰标准,外墙防水抗渗效果好。一次性拉片墙面效果如图1所示。
3.3墙柱烂根预防措施
在墙柱、墙模板的根部200mm范围内严格控制楼板平整度,防止铝模与楼板间存在缝隙导致漏浆,局部存在较大缝隙时采用砂浆进行封堵,浇筑前铺垫30~50mm厚度的同混凝土配比的减石子砂浆。楼板降板位置模板悬空易造成烂根现象,应对铝合金模板构造进行改良,根据楼板降板高度,如卫生间和厨房降板等位置,分别制定相应规格的底部加固模板,除了对模板起到受力支撑的作用外,还可避免混凝土漏浆导致烂根,降板处设置加固模板如图2所示。
3.4楼板预留洞口封堵
铝合金模板施工每层均应设置传料口、放线孔及泵管口等预留洞口,工程采用阶梯状模具,使周围混凝土呈阶梯状。使用铝合金模具加工制作与洞口造型契合的预制混凝土块,施工前对洞口侧壁及预制混凝土块侧面进行凿毛处理并清理干净,提前1d进行浇水湿润,施工时将建筑防水黏结胶涂满洞口侧壁及预制混凝土块侧面,放入预制混凝土块并压实,调整预制混凝土块与楼板对齐平整,并测量、调校平整度使其符合要求,洞口周边设置警示围护,2d内不对洞口进行扰动,待建筑防水黏结胶强度满足要求即可,此优化处理方式方便快捷、防水抗渗漏效果好。阶梯状传料口如图3所示。
3.5墙板、梁板交接处防开裂措施
铝合金模板采用“快拆体系”,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时,按墙、梁、板、悬挑构件的顺序进行模板拆除,注意模板拆除时不得扰动模板竖向支撑体系。工程处于赶工阶段时,工人拆模时间过早、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要求、楼板上堆放材料、板面集中荷载过大是导致墙板、梁板交接处开裂的主要原因。
应严格控制拆模时间,根据同条件养护试块抗压强度,确定混凝度强度是否满足拆模条件,控制板面上料时间,材料宜堆放在梁位置,禁止同一位置集中堆放过多材料。在模板安装阶段,竖向支撑宜靠近梁位置进行设置,离梁间距不宜大于700mm,同时为满足工期进度要求,保证“快拆体系”结构受力安全性,本工程悬挑结构配备6套支撑体系,梁构件配备4套支撑体系,板构件配备3套支撑体系。
3.6楼梯排气孔设置
楼梯位置的混凝土浇筑困难,模板的封闭设计易导致混凝土浇筑不密实和表面产生大气泡,观感质量差,应对铝合金模板进行深化设计,每隔5个梯步设置一个排气孔,浇筑混凝土时,从低到高分别打开排气孔盖板放入振动棒进行振捣,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无气泡,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楼梯排气孔如图4所示。
3.7混凝土表面气泡麻面
铝合金模板密闭性良好的特性使得浇筑混凝土时空气不易排出,拆模后墙面气泡较多,影响混凝土成型质量。针对此情况,项目部与商混公司应共同研究混凝土配合比并对其进行试配,研制适合本项目铝合金模板施工的最佳配合比。墙柱混凝土浇筑时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分层浇筑,每层振捣到位,使混凝土内气泡充分排出。脱模剂质量优劣及涂抹厚度会影响混凝土气泡的排出,脱模剂涂刷不宜过多,且应保证涂刷均匀。通过以上措施混凝土表面气泡麻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了混凝土成型质量。
4.拉片式铝合金模板优点
(1)拉片式铝合金模板相较于穿墙螺杆体系,安装工人使用较轻的卡具和方通管,大大降低了安装工人的劳动强度,熟练后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2)特殊节点位置(丁字墙、墙体长度较大、墙垛等),可随时增加,无需对模板进行工艺处理,方便快捷,针对墙体较长时可错位安装,确保不会出现涨模现象。
(3)使用一次性拉片,无需安装塑料护套、刷脱模剂,拆模时无需拆护套和拉片,缩短安装时间;对于外剪力墙,相对于穿墙螺杆体系无需对螺杆眼进行堵漏防水处理,减少工序,节约整体成本且防渗漏效果好。
(4)拉片式铝合金模板采用拉片按墙厚度定做来保证截面尺寸,无需使用水泥撑块来控制墙厚,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实体检测效果好。
(5)拉片式铝合金模板体系,墙体垂直度、平整度控制效果好,根据工程实践表明,拉片式铝合金模板体系墙体整体合格率能达90%以上,观感效果好,后期装修可采用薄抹灰或不抹灰,节约成本。
结语:
总的来讲,作为一种新型模板施工技术,拉片式铝模板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不仅具备操作简单、效率高、工期短等优点,而且还能够有效降低模板在拆除之后的螺杆洞封堵情况,进而有效提升建筑主体结构的完整性。实践证明,在经过有关部门的验收工作之后,拉片式铝合金模板工程能够同设计要求相符合,验收合格。因此,这种工作经验和技术应当在类似高层住宅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得到广泛地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林金发.剪力墙拉片式铝模板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建材,2019(10):52-53+30.
[2]欧阳波,田镇赫,卓胜.铝合金模板拉片式加固体系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9,48(S1):913-916.
[3]欧阳波,田镇赫,卓胜.铝合金模板拉片式加固体系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9,48(S1):913-916.
[4]刘国栋.铝合金模板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6(23):94-96.
[5]孙晖,王心刚.铝合金模板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探讨[J].水利水电技术,2015(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