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施工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6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第4月第7期   作者:郭德强
[导读] 基于这一问题本文拟从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常见的叠合板施工技术入手进行阐述,探究这一技术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以期能够对后续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叠合板施工技术的普及予以帮助。
        郭德强
        北京城建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00029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领域发展的日益完善,装配式建筑结构凭借其在实际建筑施工领域的多方面优势逐渐成为了当下建筑工程中极为常见的建筑结构,如何在未来的建筑施工中更好地应用装配式建筑结构更成为了当下建筑管理者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一问题本文拟从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常见的叠合板施工技术入手进行阐述,探究这一技术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以期能够对后续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叠合板施工技术的普及予以帮助。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施工
        在装配式建筑建设中,叠合板施工技术是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型施工技术,对其进行科学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整体工程建设效果,从而有效推进我国现代建筑行业发展。
1.叠合板施工技术应用价值
        首先,应用叠合板施工技术能够节省工期,不需要在施工现场铺设和拆除楼板底模,同时也不需要铺设底部钢筋,使现场混凝土浇筑的工作量大大减少,进而加快施工进度。
        其次,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叠合板通过科学应用现代集成加工技术能够使其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基于叠合板长方向进行板下支撑的合理设计,不需要模板,能够减少70%以上的材料周转材料。
        再次,叠合板施工对传统楼板混凝土浇筑和钢筋绑扎方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实现了整体施工效率的全面提升,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简化整个操作工序,能够对其进行更为有效的掌控。
        最后,季节气候不会对其造成限制,通常情况下,该项工程普遍选择工厂化加工方式,因此,季节气候对其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过科学应用叠合板施工技术,能够使其冬季施工速度大大加快,同时还可以实现结构施工质量的有效提升。
2.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施工技术应用优势
        叠合板施工技术作为我国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常用施工技术,合理应用这个施工技术手段,不仅能够优化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环境,还能在某种程度上规避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结合以往工程项目的施工情况,叠合板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叠合板施工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上缩短工程施工工期,主要是因为叠合板已经在工厂内完成了基础性施工,不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叠合板的二次处理,避免相同施工步骤的重复操作,从而保证建筑装配式工程施工能够如期完成。第二,叠合板施工技术在建筑装配式结构施工中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施工中不必要的经济成本支出。例如,在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可以利用预制叠合板进行施工,有效地减少施工中模板的支撑应用,逐渐在工程施工中减少有关这部分施工经济成本的投入。第三,相较于传统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和钢筋绑扎施工而言,叠合板施工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的应用,整个施工操作流程更为简单,不容易在工程施工中因施工技术人员的操作问题,导致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效果。第四,利用叠合板施工技术手段进行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且能够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进行施工操作,更好地满足工程后续的建设施工要求和技术标准规范。基于上述的施工优势,不难发现我国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结构施工中,利用叠合板施工技术开展相关施工活动,是当前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有越来越多工程施工应用这个技术手段。
3.叠合板施工技术
3.1叠合板制作
        在预制装配式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图纸深化设计,确保顺利生产相关构件。在进行图纸深化设计时,相关人员需要对不同专业需求进行综合分析与合理安排,实现设计集合度的有效提升,同时还需要合理应用简化、统一的符号,对各专业需求进行更为精确的表达。此外,需要对构件生产工艺进行深入分析。在完成图纸深化设计之后,构件厂需要进行模具组装方案的科学设计。在生产叠合板过程中,需要保障模具侧模的垂直度和拼装尺寸,确保模具被清理干净,严禁在钢筋上涂刷隔离剂。在具体落实钢筋工程时,相关人员需要基于构件加工图依次安装各类预制件。在浇筑混凝土时,还需要避开预埋件。最后需要合理堆放相关构件,确保存放场地的坚实度和平整性,同时还需要科学实施排水措施。在具体堆放构件时,需要在地面和构件之间保留一定的空隙,基于构件受力情况和刚度确定构件立放或平放,通常情况下,预制叠合板需要叠合平放。


3.2叠合板运输
        首先,相关人员需要科学制定运输方案,在存储、运输、吊装、预制混凝土构建过程中,如果其出现损坏,很难对其进行科学修补,不仅会在一定程度内延误工期,还会使其整体项目工程出现经济损失。基于此,相关单位在运输构件之前,需要进行运输方案的科学制定,同时在运输之前基于相关清单对其预制构件的数量、型号和规格进行仔细核对,检查出厂合格证书和合格印。其次,需要科学选择运输车辆,可以选择使用平板拖车或大吨位卡车进行运输,通常情况下,在运输叠合板时,需要采取平层叠放的方式。在装车时,需要在车厢底部铺两根木方,确保其截面为10×10cm2,与此同时,还需要在木方上垫一块厚度15mm以上的柔性垫和硬橡胶垫,基于预制板尺寸进行支点方木的合理设置。最后,在具体运输构件时,需要先分析运输路线,对其沿途情况进行仔细查看,确保运输路线的路况较好。在具体运输过程中,还需要确保车辆平稳行驶,避免车辆颠簸、猛加速或紧急制动等情况,进而保障相关单位在运输构件过程中,外力因素不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进而有效避免构件出现掉角、裂纹或断裂等现象。
3.3叠合板吊装
        在起吊叠合板时,需要科学应用模数化吊装梁,在具体进行吊装工作时,需要确保四个吊点受力均匀,在腹筋和格构梁上弦交界处设置吊点位置,使其与板块之间的距离为板长的20%~25%,在具体进行起吊工作时,需要确保缓慢作业进而保障叠合板起吊的平稳性。在进行锁链吊装时,需要科学应用四个闭合吊钩和专用锁链,使其能够平均分担受力,多个位置均衡起吊,在此过程中,锁链长度通常为4m。在吊装叠合板时,在作业层上方300mm处需要略做停留,基于叠合板位置进行叠合板方向的科学调整,然后进行定位。在行吊装过程中,需要有效避免框架柱上设置的竖向钢筋和叠合板预留钢筋出现碰撞,对于叠合板而言,需要停稳慢放,避免吊装过程中冲击力过大损坏板面。在矫正叠合板位置使,需要嵌入楔形小木块进行科学调整,严禁使用撬棍调整,避免损坏板边。在完成楼板铺设之后,需要确保其平整性,避免板的下边缘高低不平,同时还需要有效避免出现空隙。如果出现空隙,需要对其进行封堵处理,同时还可以适当调整支撑,确保板的底面没有缝隙。
3.4支撑体系设计
        在进行叠合板施工作业之前,需要进行立杆支撑的合理搭设,在我国现阶段开展具体工作,通常存在两种支撑体系。其一为木模板支撑,通常情况下,洋房立杆选择使用承插盘扣架体施工,在立杆顶端需要科学应用可调顶撑,确保能够对其支撑标高进行科学调节,将双钢管主龙骨放置在U托内,然后在主龙骨上进行木方次龙骨的合理设置,将其间距控制在200mm。次龙骨中间和周围一圈需要合理铺设废模板条,同时还需要在模板和周边叠合板接缝处进行海绵条的合理粘贴,进而有效避免出现漏浆现象。其二为铝模板支撑,在进行铝模板设计过程中,需要在叠合板区域进行支撑龙骨的合理深化,确保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叠合板支撑和标高调节。在此过程中,需要控制独立立杆支撑间距不超过1800mm,如果间距过大,则需要进行独立立杆支撑的合理增设,在叠合板下方进行独立立杆增设时,必须确保在安装预置构件之前进行合理支设,基于此,需要进行三角支撑架的独立加工,对其支撑立杆进行临时固定。
3.5上层混凝土浇筑
        首先,在具体进行叠合板施工作业时,现浇混凝土只有70mm的厚度,因此,在其现浇结构上需要尽量避免预留预埋。在此过程中,可以选择在现浇混凝土楼层固定预埋螺栓,在进行高层施工时,需要选择使用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在现浇结构梁墙内预埋爬架埋件。其次,需要科学选择布料机位置,在具体进行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注意提前确定楼层布料机具体位置,通常需要在现浇结构处设置布料机;如果楼层内没有现浇结构板,相关人员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其布料机底座设置为现浇结构。最后,在浇筑混凝土时,需要对其墙根位置板面标高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在下一层施工过程中,叠合板标高无法满足施工要求,进而有效避免接缝不严使其出现漏浆现象。
        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施工领域的进步,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施工技术也成为了当下建筑施工中比较热门的施工技术,由此,本文着眼于以往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经验,思考了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叠合板施工技术应用的优势,并提出了几方面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叠合板施工技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对未来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叠合板施工技术的应用予以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鑫,胡溶川,杨镇.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施工技术[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5):98-99.
[2]冯军岗.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9(25):12-13.
[3]林冬良,唐世凯,杨延仲.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9(7):172,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