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26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4月8期   作者:闫晨星
[导读] 后浇带工艺是一项预防混凝土施工作业中形成开裂、裂缝等异常现象的特殊性施工技艺。
        闫晨星
        山西三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 046000
        摘要:后浇带工艺是一项预防混凝土施工作业中形成开裂、裂缝等异常现象的特殊性施工技艺。在技术操作中,工作人员需在底板、墙体等核心部位增设对应标准尺寸的专项裂缝,为后续处理建设施工架构创造必备条件,并在已呈固定形式的混凝土膨胀收缩作业结束后,及时处理预设裂缝,将其相对分散的分割架构、部分重塑为整体形态。此外,工作人员在执行该技术施工任务中,需注重建材与技艺的契合性,增强衔接部位的强度、刚度,确保建筑物主体结构构造的完整性。同时,还可以在工程项目内部建筑新、旧裂缝位置展开后浇带施工作业,达到修复裂缝的目的。本文主要介绍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后浇带;?施工技术;?建筑施工;
1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应用的重要性
1.1 后浇带施工技术原则
        首先,后浇带需要坚持预防的原则,通过在建筑后浇沉降区、后浇收缩区、后浇温度区设置后浇带来达到降低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不均匀沉降进而实现控制裂缝的效果。其次,通过留设后浇带能够将建筑结构施工中短时间内释放的混凝土约束应力降低,在施工完成后可以将后浇带对结构的影响作用减小,避免出现永久变形缝对建筑结构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加强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人员需要在应用该技术前对建筑物结构的强度进行设计和计算,将建筑结构应力精确地计算出来,确保合理选择抵抗应力的方法。
1.2 较好地解决地基沉降问题
        当前很多建筑工程采用明挖施工方法,但是也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地基沉降问题,这和建筑工程施工中地基加固处理不合格有着很大的关系,进而后期出现应力减小以及基础不均匀沉降的现象,甚至会发生建筑墙体裂缝乃至建筑倾斜的严重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地基沉降问题,可以使用后浇带技术来实现建筑物对地基压力的分担,进而将建筑物的间隙减小,将建筑结构的稳定水平提高。
1.3 缓解热胀冷缩的情况
        建筑物的建设普遍存在热胀冷缩的现象,严重的热胀冷缩会影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热胀冷缩现象在密集型建筑中更加明显,外界温度变化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如果建筑物密度过大那么出现温度裂缝的概率会随之增加,进而对建筑结构稳定性产生影响。通过利用后浇带技术能够将房建结构优化,有助于热胀冷缩现象减缓。施工人员在施工中需要对建筑物受到外界温度影响情况提高重视,在保证建筑物稳定性同时对建筑物密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抑制建筑物温度裂缝的产生。
2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
2.1 充分做好前期准备
        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有必要在准备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后浇带的关键技术应用于建设项目施工中。在后浇带施工中,首先应考虑模板的预置和预留,这项工作通常是在后浇带施工前进行的。此外,在后浇带施工前,需要进行钢筋网、格栅板等铺设,如此能够更为有效地提升工程质量,有利于实现结构受力的均匀性,完善结构。其次,应考虑施工工艺规范和完善预设。由于高层建筑主体结构跨度大,可以合理避免模板抗拉强度和抗弯刚度的整体可靠性。在沉降后的部分浇筑区进行现浇混凝土时,必须适当地增大钢丝网模板两侧的压力控制,防止因工作压力过高或过低造成质量损害。在竖向后沉降区浇筑混凝土时,必须严格控制振捣的时间和频率,以减少对建筑钢筋及其焊接钢筋网的损伤,尽量防止其外流,保证施工质量。
2.2 控制断面和浇筑时间
        在施工图设计中,应合理防止主体工程后浇带出现纵缝横断面,充分保证横断面设计方案与混凝土横断面设计的一致性。

避免高层建筑结构中高层建筑的变形,预防建筑中产生直缝现象。在建筑工程中,通常采用三种后浇带截面类型:(1)竖向接缝,主体工程的壁厚必须设置在较小范围内。(2)结构墙面的厚度必须设置在0.3 m~0.6 m之间。(3)沟槽接缝,必须设置为大于0.6 m的厚度,需要对接缝表面进行处理和清理,以提高混凝土的融合度。另外,对于现浇混凝土工程的沉降,有必要加大梳理控制的力度。一般情况下,多层建筑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时间约为2个月,后浇带的施工过程将跨越这一阶段。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出现沉降差的时间并不固定,而经过多年的实践可知,主体不均匀沉降往往要早于裙楼,因此,需要在所有建筑达到完全沉降后,方能进行后浇带浇筑。
2.3 合理把握作业面宽度
        对于高层住宅和高层建筑,应充分保证工程施工的平稳性和一致性,特别是现浇混凝土,必须做到一次到位,确保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了更好地实现总体目标,必须严格控制和有效布置后浇带工程的总体工作宽度和施工工艺步骤。对于埋有预应力钢筋的大型建筑物,往往需要在施工中进行大跨度后浇带施工,对于这类工程,需要更加严格和合理的施工设计和施工质量。在这类施工中,需要保证钢筋的密度,避免因应力的加持而出现下垂、弯曲、折断等问题。
2.4 后浇带的设置方法及标准的选择
        后浇带的设置方法有平直缝、凹形缝、凸形缝等。如果在具体工程施工中没有具体的专业设置方法,则需要以建筑工程为基础。比如,对于地下室的浇筑可以选择平直缝,也可以安装止水钢板。其次,在确定沉降后浇筑面积标准时,必须考虑建筑物的温差率及其可能产生的收缩力。实际沉降面积应在浇筑后进行计算和测量。通常,沉降后倾倒区的间距为21 m~31 m,总宽度为705 mm~1 005 mm。后浇带的关键技术是完成工程建筑物主体与多层建筑之间的施工。合理连接,防止混凝土开裂。
2.5 工程材料的有效选择
        为了保证实际应用效果,应对工程材料和施工部位进行有效选择。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在混凝土中适当地加入混凝土膨胀剂,使之成为微膨胀而不收缩的混凝土。另外,在施工现场,施工结构中的裂缝和积水必须立即清除,以保证施工结构沉降后的含水率。在选择后浇带项目的施工现场时,应绕开建筑结构混凝土项目承载能力较小的部位。在框架柱的施工现场,有必要绕开结构的中间部分,尽量选择大梁及建筑模板的位置。
2.6 确定宽度与间距
        当工程项目采取后浇带工艺施工建筑结构作业且存在相应跨域时,工作人员则应高度重视钢结构中负责主受力部位的切割作业质量,以此为接下来的焊接施工环节提供良好作业环境,保证在极大负荷压力作用下工程主体结构依然能够保持整体状态,降低弯折问题出现概率。在正式作业中,工作人员需将后浇带的实际施工宽度精确把控于7m以下;该技术的施工间距确定时,应在工程项目整体施工图纸方案科学、统筹设计中将留设任务高效落地;并在现实施工中,施工单位应紧紧围绕作业现场各项实情灵活、适时地调整、更改后浇带作业时间、技术、间距、宽度等因素,增加该技术与总体工程建筑的高匹配度,实现与签订合同内容一致化的根本建设施工目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领域、建筑工程领域不同程度的发展,使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得到更新且趋向成熟。施工单位将后浇带技术深度引入实际建筑物施工流程中,可对混凝土建筑结构形成裂缝这一不良问题进行精准、有效的控制与预防;并缩短工期,节省工程建筑投入成本,多方位维护工作人员在施工作业中的基础安全;增强建筑物本体结构的健全性、整体性,保障全程建筑任务各项要求、标准高质完成。
参考文献
[1]?黄元亮.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探索[J].绿色环保建材,2018(12).
[2]?张军锋.分析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过程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2).
[3]?潘杰.分析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过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