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萍仙
河北省沧州市
身份证号码:5323311988040****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城市给排水设施逐步落后,道路管道排水压力增大,内涝灾害频繁发生。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建设满足了新一轮城市生态雨洪调控的需要,但国内对海绵城市的探索还不成熟。本文在阐述海绵城市概念的同时,简要分析了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者和探索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海绵城市理念;实践建设
1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分析
1.1充分发挥城市规划领导作用
雨水的合理利用是海绵城市理论应用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系统的城市建设雨水管理法律法规。因此,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建设中很难完全实现理想状态。可见,要及时优化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法律法规,特别是雨水管理制度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城市存在不同的城市建设问题。这就要求有关建设部门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定规划管理和法律法规。最后,相关部门应在此基础上积极制定雨水系统的战略和目标。把实际工作逐一进行。
1.2注意施工手段的优化和科学选择
在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中,需要各种实用的规划建设方案。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前,必须制定和采用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通过选择最终的最佳规划路径。最好的方法。一是在正式建设前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城市绿地和自然空间的利用。其次,在各部门的协调下,寻找最佳的规划和建设方法,建立完善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最后,施工队伍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科学地选择和优化施工方法进行规划和施工。
2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所在
2.1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相对落后
在当今社会,生态环保的理念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前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将海绵城市理念加以应用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但目前在一些城市规划建设中,传统的规划理念仍在延续,使得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混乱。在城市规划中,必须调整和改变旧的城市规划观念。在生态环境优先的基础上,将自然环境与人工设计紧密结合,提高城市的储排水能力。
2.2城市生态海绵数量不足
现阶段,由于我国城市道路设计和绿化设计的缺陷,城市绿地和生态道路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再加上城市内部排水系统的不完善,暴雨期间容易发生城市内涝。
2.3城市生态道路规划存在一些不足
当前城市体系缺乏海绵效应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生态道路规划。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将直接扩大城市道路的覆盖面积。但在当前道路规划中,透水性差的下垫面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雨水难以渗入地下。
3海绵城市建设对策
3.1城市排水防涝安全体系
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中国大约有400个城市常年缺水。随着城市化的逐步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缺水问题日益严重。降雨是城市水资源的最大来源。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水系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雨水的储存、净化和再利用上。借助海绵城市设施,实现降雨的截留、储存、渗透、净化和再利用,可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我国城市排水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城市早期地下排水系统建设标准不高,部分排水管道老化,严重制约了排水能力的发挥。排水能力不足导致排水系统堵塞,无法承受暴雨带来的压力,威胁城市用水安全。
从海绵城市的定义可以看出,海绵城市是指一个城市可以像一块具有良好“弹性”的海绵,在下雨的时候能够吸收、储存、渗透和净化水,在需要水资源的时候能够“释放”和利用储存的水。一个具有良好雨水收集利用能力的城市,在下雨的时候应该吸收、储存、渗透、净化雨水,补充水资源,调节地下水。减少地表径流和增加降雨入渗是海绵城市水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一方面要增加湿地、湖泊等水源保护体系,下沉绿地、公园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工程设施建设力度,二者紧密结合。例如,雨水可以通过明渠或管道引入天然湖泊湿地。利用湿地的蓄水和净水功能,不仅可以储存水资源,还可以有效过滤雨水中的污染物和杂质,改善水质。海绵城市的概念可以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目的,保证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安全,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相协调。
3.2雨水径流水质管理生态系统
近年来,除“水资源短缺”外,影响人民生活的水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水污染问题上,即水质不达标。据调查,造成大部分城市水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水动力不足、水流不畅、污染物积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雨污合流,无分流设施,雨水无法利用;生活垃圾、农田、畜牧业等城市点源、面源污染,很多地方不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根据国内城市的特点,如何减少城市面源污染,做好源头减排工作,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要求。
基于上述水质恶化的原因,从工程角度考虑,可采用“雨污分流”方案,保证雨水不受污水污染,降低净化水质的压力采取“源头治理、截污”的办法,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控制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排放;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设计紧密结合,优化城市空间,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丰富绿地的形式和内容。
中科院王浩院士曾说:“污染物是营养物质放错了地方”,氨氮磷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可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加重水污染。但是,如果它们随地表径流进入绿地设施,就会成为绿地植被所需的养分。常见的绿地措施主要有:沉陷绿地、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设施、植物缓冲带、透水路面、植草沟等,主要起到将雨水收集、输送到沉陷绿地和湖泊的作用。不同种类的生物达到了生物系统的平衡状态,对雨水净化有一定的作用。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建设雨水自然积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对城市雨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3.3GIS在城市道路规划中的应用
我国许多市政道路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当遇到大暴雨时,排水能力不足,将导致城市内涝。在我国,一般采取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来解决道路积水问题,但很多道路的绿化带设计不够宽,很难解决城市道路积水问题。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除了满足交通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将城市排水防洪系统、给水管网系统、城市绿地等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合理选择路网结构模式,最后确定道路功能及规划。
与传统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相比,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规划设计有着更高的要求。道路设计需要进行区域总体规划,将当前城市发展与未来阶段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进行区域总体设计,以保证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道路规划应融入绿色生态理念,提高城市道路的排水和蓄水能力。
结语
总之,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指导理论之一。科学合理地应用海绵城市,可以激活城市水资源,有效遏制旱涝灾害,净化城市环境,缓解热岛效应,降低噪音。全面营造“有呼吸”的城市和景观环境。因此,相关建设部门和研究人员应尽快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对海绵城市进行分析和应用,以完善和解决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致远.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指导下市政道路的规划设计[J].中华建设,2017(12):112-113.
[2]杨毓.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7(1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