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静
山东省平阴县
身份证号码:37012419761115****
摘要:我国混凝土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在实际工程中,大量使用混凝土导致的相关问题是常见的。其中最常见的是混凝土的裂缝问题。对于建筑结构来说,裂缝的形成给建筑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大大降低了建筑结构的整体防水性能和结构的承载能力。它不仅影响建筑结构整体外观的美观,而且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此,本文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混凝土;裂缝控制
1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成因分析
1.1材料化学反应引发的裂缝
在建筑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碱骨料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结构裂缝。此外,钢的腐蚀反应也容易引起此类裂纹。具体准备和混合,其内部会产生一些基本的离子,离子基本在混合过程中很容易与活性聚合反应,反应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水,此时混凝土的体积会增加,扩张的反应,表面裂纹在体积会增加。这种裂缝通常在施工期间是不会出现的,通常是在工程投入使用后才会出现,这时候修补起来非常困难,补救效果也不好,所以施工单位在出现之前要尽量避免。
1.2温度变化引发的裂缝
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如果其内外构件的温度控制不平衡,就容易产生裂缝。一般来说,由于温差引起的结构裂缝在工程结束后的一年内出现。裂缝的部位一般在房屋建筑工程的顶梁板结构、基础梁结构或底梁板等结构中。这些结构属于裸露部分。根据温差的不同,混凝土外结构裂缝的严重程度也不同。
1.3地基变形引发的裂缝
基础变形导致建筑物结构开裂,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地基变形主要有开裂变形、沉降变形和倾斜变形三种。施工人员的施工准备,如果没有全面的调查和建筑工地,得出错误的调查数据,它会影响基金会的所有方面的建筑设计人员判断和设置参数,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承受能力将误差计算,在使用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同时基础下沉或倾斜,建筑物表面势必出现结构裂缝。
1.4结构设计缺陷引发的裂缝
如果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缺陷,建筑物出现结构裂缝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在建筑工程设计中,预应力的合理分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如果预应力分配不够科学,那么建筑结构就不能均匀地承受荷载和压力。在预应力的作用下,某些结构会出现裂缝。此外,如果混凝土结构的截面设计中存在缺陷,结构构件的混凝土部分的应力就会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不平衡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开裂。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混凝土构件的柔性也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所选配筋材料的类型和刚度要求必须满足工程设计标准。
1.5材料质量问题引发的裂缝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建筑材料的质量是必须注意的控制因素之一。为了更好的预防由材料质量问题引起的结构裂缝,施工单位需要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控制。首先是砂石材料的质量控制。建筑用大体积混凝土的砂石直径不宜过小。如果砂石的比例和尺寸过小,那么在配置过程中就需要增加水泥的用量。这种材料结构会加剧混凝土的收缩。另外,细砂中含有丰富的硫化合物等有机物,因此应尽量减少此类材料的使用,这样可以减少混凝土粗骨料与水泥的附着力,增加开裂的可能性。其次是水泥材料的用量控制。水泥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钙,如果混凝土中氧化钙的含量超标,结构本身就会出现膨胀开裂反应,所以一定要保证正确控制比例。
1.6水化热反应引发的裂缝
建筑工程中大量的结构是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混凝土的水化热反应是导致结构裂缝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施工单位把重点放在控制水化热反应造成的危害上。
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水化热温升范围一般在25℃左右,热值处于变化状态,但温度变化波动不会超过设定值。混凝土施工后,其内部结构将逐渐完成散热反应,强烈的水化热反应期约为三天。随着时间的变化,混凝土内部温度会逐渐降低,同时强度会增加,直到最终凝结完成。这段时期内易发生裂缝的阶段是水化热反应时期,此时内外温差导致混凝土内部构件受到应力干扰,当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时,其结构本身就很容易发生裂缝。
2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与处理技术
2.1 设计混凝土结构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工程设计过程的严格审查,可以让相关人员以设计出良好的施工方案为依据,有效的提高了工程施工的稳定性,并降低结构裂缝发生的概率。因此,在进行混凝土施工结构设计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为结构设计人员,专注于工程结构的平衡因素的基础上,在整个建设项目的需求,合理细化建设项目的机械结构,从而有效地提高整体的稳定建设,避免结构裂缝问题;二、在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评审时,评审相关人员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受力特点,认真分析工程的应力体系,并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完成承载力等模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建筑工程的结构稳定性,裂缝控制的效果应尽量满足相关要求。
2.2 严格控制施工材料
无论什么情况下,有效提高施工质量,必须重视混凝土的控制和其他相关建筑材料,可以通过材料的合理控制和执行相关的解决方案意味着,为了达到高质量的材料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让混凝土的优点在工程建设中更好的发挥,还可以减少结构裂缝的概率。例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水泥材料。相关人员应根据实际施工要求选择低热水泥材料,从而有效避免因材料选择不当而造成的裂缝问题。此外,整个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按照有关规定来控制材料的配合比,从而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减少裂缝隐患。
2.3 施工过程的裂缝控制
在建筑工程的结构施工过程中,施工规范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建筑工程中裂缝的发生,相关施工单位需要对各个工序进行合理的控制。一、混凝土振动工作控制,需要保证材料振动密实均匀,同时,按照相关施工要求和标准,分层次完成浇筑作业,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振动的泄漏或振动,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第二、混凝土浇筑前,施工人员应仔细检查模板支撑体系。根据工程施工特点,保证了模板支架的稳定性,降低了模板浇筑变形松动的概率。第三、通过仔细分析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让混凝土在2米左右的高度完成自由落体,可以有效的避免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离析问题,为整个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4 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施工人员认真分析结构裂缝形成的原因,根据施工项目的特点,处理好浇筑作业,各个环节要搅拌材料,根据规定的相关内热使混凝土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温差过大影响混凝土结构稳定性,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
在混凝土结构裂缝养护过程中,相关施工单位需要重点做好养护管理工作,对混凝土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特点,及时调整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降低工程中出现裂缝的概率,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混凝土裂缝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控制不当,将极大地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质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做好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从而充分体现建筑的结构性能。同时,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混凝土裂缝也是保证建筑工程经济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需要相关施工单位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福军.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与处理技术研究[J].四川水泥,2020,(8):50,49.
[2]张学富.浅析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及处理技术[J].科学技术创新,2020(16):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