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浚县黎阳仓选址原因与历史格局初探 刘雨涵 邱清玥 侯振策

发表时间:2021/7/2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4期   作者:刘雨涵 邱清玥 侯振策
[导读] 中国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的总称。隋唐大运河共分为通济渠、永济渠、邘沟、江南河四段。随着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市  100044
        摘要:中国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的总称。隋唐大运河共分为通济渠、永济渠、邘沟、江南河四段。随着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黎阳仓遗址已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黎阳仓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城东二里的大还山北,始建于隋朝文帝时期,一直沿用至北宋,为国家性的官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章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上的黎阳仓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分析出黎阳仓的历史格局以及选址原因。
        关键词:大运河  浚县  黎阳仓  选址原因


        1、河南浚县黎阳仓历史沿革
        中国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的总称。隋唐大运河共分为通济渠、永济渠、邘沟、江南河四段。随着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黎阳仓遗址已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黎阳仓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城东二里的大还山北,始建于隋朝文帝时期,一直沿用至北宋,为国家性的官仓。黎阳仓遗址东北距黎阳城遗址约1000米,位于大伍山北麓,东濒黄河故道,西距卫河(永济渠)约1500米。有关黎阳仓的历史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商纣王就曾在这一地区建有大型的粮仓——钜桥仓,周武王进兵朝歌时,曾“发钜桥之粟”赈给饥民。西周时地名称“犁”,应当与农耕的发达有关。两汉时期这里地属魏郡,是全国人口众多、农业发达、经济富庶的地区,汉光武帝正是凭借这一区域在动荡战乱的西汉末年仍存的人口和农业经济优势才得以恢复汉室,建立东汉。三国时袁绍曾屯粮于此。曹操开通的运河白沟也通行此地。
               
        图1 黎阳仓区位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有证可考的黎阳仓历史始于隋代。隋开皇三年(583年)十二月,隋文帝以京都长安粮库空虚,下诏于卫州建黎阳仓以储漕粮,并置募运机构,专司漕运。黎阳仓由此成为隋代的主要国仓,被誉为“天下名仓”。
        北宋时期,黎阳仓的地面仓库同样是国家物资集存基地,也是北宋用兵北方边境的后方物资供给基地。直到北宋末年(12世纪初)废弃前,黎阳仓都是规模庞大与战略地位显赫的全国重要粮仓之一。
        从隋唐至北宋,黎阳仓的兴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及自然环境的变化。此外,黎阳仓遗址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储粮方式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即由隋至宋,由仓至库的形制变化,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章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上的黎阳仓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分析出黎阳仓的历史格局以及选址原因。
        2、黎阳仓遗址现状概况
        2.1遗址概况
        黎阳仓仓城依山而建,平面布局近正方形,东西宽260米,南北残长280米。城墙整体土筑而成,城壕位于仓城城东墙的外3.5米左右,宽3.9米。黎阳仓遗址已探明粮仓中心区隋唐仓窖84座,分布面积占仓城总面积五分之四,西北部五分之一区域为隋代建筑基址和漕渠遗迹,推测为隋唐仓城管理区和漕运码头遗迹。总体上看仓窖排列基本整齐有序。
        由于仓窖依山而建,部分仓口遭到严重破坏。隋唐仓窖口一般处于宋代地面仓库的夯土台基之下,仓体皆成圆形,口大底小。隋唐仓窖开口深度在2米以下,多数距地表深6米左右,个别的在7米以上。由于遗址位于大侄山北麓,考古地层深度因地形起伏而变化较大,隋代地层一般在1米至6米以下,宋代地层多在0.5米至6米之间。
       
        图2 黎阳仓遗址现状
        2.2遗产构成
        2.2.1隋代仓窖遗址
        已发现隋唐时代的仓窖遗存84处,这些仓窖东西向排列整齐,南北向成排分布,南北约有10余排,每排一般东西有仓窖5-10个不等;排与排间距10米左右;仓窖之间距离最近3.5米,最远的10米;窖口直径绝大多数在10米以上,个别在8米左右。这些仓窖开口在2米以下,多数距地表深6米左右,个别的在7米以上。
        仓窖内的填土情况显示,仓窖废弃后经过较长时间裸露,窖内填土分层淤积而成而非人为因素回填,与上层北宋时期地面仓库的形成没有时间上的直接连续关系。仓窖内出土遗物不多,以隋唐及其以前的建筑材料板瓦、筒瓦等为主。
        2.2.2隋代建筑基址
        位于仓城的北中部,夯土基础东西长50米,南北宽24 米,推测为隋代仓窖管理区。
        2.2.3隋代仓城城墙遗址
        目前发现的黎阳仓城城墙包括:东城墙的局部、西北角部分城墙等。仓城城墙为夯土筑成,夯层一般厚10至15厘米,最厚的在20厘米左右;夯窝直径5厘米左右。以原地面略加平整就地夯筑为主体。保存较好的仓城西北角残宽6.2米,残高1.5米。
        2.2.4隋代仓城城壕遗址
        经过发掘的仓城东城墙城壕位于仓城东城墙外约3.5米处,东西宽3.9米,深度尚待进一步揭露。另外,在东侧约10米处还有另外一道壕沟,时代与宽度与城壕一致,是否属于另外又一道护城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隋代漕渠与码头遗迹在仓城中北部东侧,有北向运粮漕渠一条,宽约8米,向北约30米向东北弧折与黄河相通,另一面向西北弧折与永济渠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粮仓与黄河同永济渠相互贯通的漕运水系。漕渠边还发现有漕运码头遗迹1处。
        2.2.5北宋建筑基址
        现已揭露北宋大型建筑基址2座。清理柱础50多个,分为两种平面形状6。柱础形状的不同,与建筑结构的需要有关,个别的地方这两种柱础交叉使用。
        由于隋唐时期的仓窖是窖穴形,依山坡地形而建,因此,仓窖的开口不在一个平面上。北宋初年在此区域重建地上仓库时,隋唐时期的仓窖已废弃多年。为了确保地上大型仓库建筑的基础坚实与稳固,先在原隋唐窖藏区内层层平整填土筑夯,形成一个完整的大面积夯土基础平面。然后,在夯土基础上营建大型的砖木结构库房。
        2.2.6 出土文物
        目前发掘区域以北宋时期地层最厚,因此属于北宋时期的出土遗物也最丰富。出土遗物以建筑材料板瓦为主,约占总出土遗物的95%以上,陶、瓷器不足5%,在陶、瓷器中宋金时期约占70%,隋唐瓷器较少。另外还出土有少量汉代板瓦、筒瓦、瓦当、陶器残片等遗物。
        采集到“官”字款板瓦10件片。“官”字款板瓦和陶瓷器等遗物的时代特征,均属于北宋时期。尤其是“官”字款铭文板瓦皆见于叠压在地面建筑上的堆积和遗迹内,伴出的其他遗物也均为宋代遗物。因此,初步判断地面建筑(仓库)的年代属于北宋时期,废弃年代大约在北宋晚期。
       
        图3 黎阳仓遗址出土文物
        3、黎阳仓选址原因分析
        3.1  交通原因
        黎阳仓遗址东北距黎阳城遗址约1000米,位于大侄山北麓,东濒黄河故道,西距卫河(永济渠)约1500米。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开皇三年,……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隋唐时期,从河北地区剥削来的租米,都先集中于此,然后再由永济渠或黄河运往洛阳、长安。北宋以后,由于御河与黄河已不相通,也不能引黄河水作为其水源,只能以百泉湖作为其水源,以卫州作为其西南端的起点,又江、淮船运来的物资要向河北边境运输,只能在御河与黄河相距很近的几处地方,如卫州、黎阳、大名等地,将黄河船上的货物卸下,经一段陆路运输,装载到御河的船上,再沿御河运送到河北边境地带,故黄河与御河之间须经陆地转运,黎阳因与二河相距很近,成为黄河与御河间转运的枢纽之地。清嘉庆《浚县志•漕运》记载:“唐宋皆仍其制,漕河北粮储以饷京师,自政和后,河易故道始废。”
        3.2  地理原因
        黎阳仓地处中原,濒临黄河重要的渡口黎阳津,对岸叫白马津。冷兵器时代,黄河绝对可称难以逾越的天堑,并且南倚大还山。因此,黎阳津成为沟通黄河南北两岸交通的要冲,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黎阳仓建在这里,位置何等重要。浚县及周边一带,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方便,产量高,是个天然大粮仓。大伍山北麓地势较高,既远离地下水,又与古黄河河道有一定距离,能保持仓窖的干燥,也有利于雨水的排泄。
        3.3  政治原因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进攻高丽,“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舶舫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在三征高丽中黎阳仓和永济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徐世勤曾对李密说:“天下大乱,本为饥ü。今更得黎阳仓,大事济矣。”后李密据有黎阳仓,“开仓恣民就食。浃旬间,得胜兵二十余万。”杨玄感据黎阳反隋,经济上即凭借了仓内的储粮。之后又有瓦岗军同宇文化及之战、窦建德攻占黎阳。可见黎阳仓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4  经济原因
        在隋炀帝游幸的江都有丹阳宫仓集中南方漕粮供应行在,现存文献仅记载此南方一仓。武德元年,炀帝无心北归,而丹阳“内奉万乘,外给三军,民不堪命”,其运输腹地应包括长江流域,而南方也有兵乱,结果“江都粮尽”。隋朝的漕仓集中于北方,这和南北方间区域关系的表现,在经济上,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而在政治军事上却是北方地域集团占据统治地位,有意识地控制和弱化南方。宋朝时期,神宗熙宁九年十二月,知制诰(宋文官负责起草诏令)熊本上奏,“……并自黄河运至黎阳出卸,转如御河,费用止于客军数百人添支而已。向者,朝廷曾赐米河北,亦于黎阳或马陵道口下卸,转入御河,费用亦不多。”认为在黎阳将南来的船运物资由黄河经一段陆路转运到御河,比引黄河水到御河,让黄河上的船只直接航行到御河的办法要好。他也指出,引黄河水到御河,会造成御河淤积,以及还会淹没引水所经的沙河两岸农田。重要的是经费数目也不会过于庞大。
        4.黎阳仓历史格局分析
        4.1 类似时期类型
        4.1.1 含嘉仓
        含嘉仓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据元《河南志》和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宫城、皇城之东有东城,东城的北门名含嘉门,门北即含嘉城,城北即外郭。含嘉城在建成之初是否即用作为大型粮仓,似乎还有疑问。含嘉城正式作为大型粮仓可能开始于隋末唐初。隋末将回洛仓的储粮运入城内,起初就可能储藏在这里。入唐以后正式沿用作为东都的大型粮仓,随着储粮增加而不断修筑了许多粮窖,才形成了这次发掘出来的规模。
        含嘉仓在唐前期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洛阳的粮仓并且还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隋时东南漕米都先集中在洛口仓;《新唐书•食货志》载:“江淮漕租米至东都含嘉仓,以车或驮陆运至陕而水行。”唐前期则规定东含嘉仓在唐前期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洛阳的粮仓并且还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隋时东南漕米都先集中在洛口仓;《新唐书•食货志》载:“江淮漕租米至东都含嘉仓,以车或驮陆运至陕而水行。”唐前期则规定东都以东的租米都先集中在含嘉仓,由含嘉仓再陆运至陕州,循河、渭入长安。因此,当时含嘉仓代替洛口仓成了全国最大的一个粮仓。《通典》卷十二《食货》载,天宝八年(749年)时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为12656620石,含嘉仓即有5833400石,占将近二分之一,是诸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含嘉仓平面较为规整,近似为矩形,四周有围墙围护。其中北墙稍向东北一西南方向倾斜并且北墙同时作为洛阳宫城的城墙,宽度达17米,长度达612米,隔绝城内外。西墙为宫城内城墙,其西为圆壁城,东为含嘉仓,宽度达15米,长度达710米。城内东部还有一条人工漕渠穿过,根据文献记载,应为泄城渠;仓城南部的漕渠并非是隋唐时期城内漕渠,而是现代社会修筑的中州渠。仓城内部发现了大量的仓窖,排布较为规律,成行成列。
        城内存在两条交叉十字道路,其中东西向的道路面宽12米,西起西墙上圆壁门,东至东墙(此处并不确定是否有门道,参考《隋唐洛阳含嘉仓城东门考》的观点,默认为无城门)﹔南北向道路位千城西,面宽8-10米,南起南墙上含嘉门,北至北墙德猷门。这两条道路构成了含嘉仓城内的主干道,并且将城内划分出了各个不同的区域。
          
        图4 隋唐含嘉仓位置图                                            图5 隋唐回洛仓位置图
        4.1.2 回洛仓
        隋大业死牛时展开,同年在洛阳圾个牛洛阳北七里,仓城同批了粮食的相有粮仓的建设也同时展开,同年在洛阳城北开始营建回洛仓。据载:“(大业)二年……十二月,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在回洛仓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业元年的铭砖,上面详细记载了粮食的相关信息,可见《资治通鉴》中关千回洛仓建造年代的记载有误,应为大业元年。回洛仓位千东都洛阳城外东北方向,在邱山的缓坡之上,西临自然河流渡河。考虑到自然环境、交通运输等原因,这里成为了营造大型国家粮仓的合适地点。运河上运输的粮食到达洛阳城后,可以通过洛河、人工漕渠进入到自然河流凛河,船舶沿渡河一路北上,穿越洛阳北城后可以到达回洛仓。水利运输的便捷为回洛仓的粮食存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据回洛仓规模巨大,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米,周围建有围墙。其布局有明显的规划,中间为相关管理机构区域,两侧为仓窖区,并建有十字形道路。推测单体仓窖的数最高达700座。单体仓窖的形式与东周王城中发现的形式相同,平面呈圆形,上口大下口小,上口直径均在10米左右,深度达7-9米。仓窖中还发现了大量木板、草垫、席子等,作为防潮处理的材料,此外每座仓窖的壁面都经过拍打处理,并涂抹青膏泥,这种材料有效地提升了仓窖的防潮防水性能,较之以往技术更加进步。
        4.1.3 洛口仓
        洛口仓,又名兴洛仓,大业二年(606年)置,位于洛州巩县(今县东北旧巩县)东面洛水东岸,因地处洛水入黄河之口,故有此称。洛口仓地处洛水和黄河交会之地,水面宽广,可行巨舟大船。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前往江都,就是从这里出落口,御龙舟的。而且这里既距洛阳不远,同时离永济渠入黄河处也很近,是十分理想的漕粮集散之地。所以隋炀帝便在这里修建规模极大,储粮极多的洛口仓。当时,洛口仓“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全仓储米约有二千四百万石,是隋代最大的一个粮仓。
        洛口仓漕粮多数来自于江淮、江南地区,存粮规模巨大,是洛阳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同时,在隋炀帝征发辽东的战争中,洛口仓漕粮沿永济渠输往辽东前线,用于军事开支,实现了军队、物资的长途、有效供给。
        4.2 黎阳仓遗址平面复原猜想
        黎阳仓遗址分布范围南北约280米,东西约260米,在此范围内目前已发现古代粮仓遗存84处,仓窖东西向排列整齐,南北向成排分布,南北约有10 余排,每排一般东西有仓窖5—10个不等;排与排间距10米左右;仓窖之间距离最近3.5米,最远的10米;窖口直径绝大多数在10米以上,个别在8米左右。这些仓窖开口在2米以下,多数距地表深6米左右,个别的在7米以上。勘探发现的仓城管理区位于仓城的北中部,夯土基础东西长50米,南北宽24米。在仓城中北部管理遗址区的东侧,还发现有疑似漕运码头遗址1处,北向运粮河道宽约8米,其时代与性质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发掘予以揭示。
        目前考古工作主要对黎阳仓的东城墙了进行局部解剖清理,同时对仓城西北角部残存剖面进行了清理。仓城城墙为夯土筑成,夯层一般厚10至15厘米,最厚的在20厘米左右。由于黎阳仓所在位置的特殊性,以原地面略加平整就地夯筑为主体。保存较好的仓城西北角残宽6.2米,残高1.5米。经过发掘的仓城东城墙护城河位于仓城东城墙外约3.5米处,东西宽3.9米,深度尚待进一步揭露。另外,在东侧约10米处还有另外一道壕沟,时代与宽度与护城河一致,与文献记载徐茂功守卫黎阳合城时曾环城挖沟堑相吻合。
        由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大致推断出黎阳仓遗址平面形制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由于南倚大伍山有天然屏障,只有东西两侧及北部码头处具有仓城城墙。仓北为运输码头,西可通永济渠,东可接黄河。仓城内部,北部管理区紧挨着码头处,以便处理日常接收和运出粮食等事务。仓窖单体大体呈东西横向规则排列,不论是规模还是形制都令人叹为观止。
         
                图6 黎阳仓遗址平面复原图                                    图7 黎阳仓仓窖复原图


        参考文献:
        [1]马晓建,刘海旺.河南浚县黎阳仓遗址6号仓窖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19,(04).
        [2]仇晓东,何凡能,刘浩龙等.永济渠渠首段流路复原[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04).
        [3]邹逸麟.从含嘉仓的发掘谈隋唐时期的漕运和粮仓[J].文物.1974.(02).
        [4]李艳.洛阳回洛仓、含嘉仓保护与有效利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5).
        [5]谢虎军,张敏,赵振华.隋东都洛阳回洛仓的考古勘察[J].中原文物,2005.(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