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RTK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王洪开

发表时间:2021/7/2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   作者:王洪开
[导读] 摘要:在当前国土改革之中,针对不同的土地要进行征用、规划、垦荒、整理、地质开发利用以及进一步的土地功能转化,这些工作内容都较为复杂,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才能完成,其中比较关键的就是针对土地进行勘测定界作业。
        广南县自然资源局  云南省文山州  663300
        摘要:在当前国土改革之中,针对不同的土地要进行征用、规划、垦荒、整理、地质开发利用以及进一步的土地功能转化,这些工作内容都较为复杂,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才能完成,其中比较关键的就是针对土地进行勘测定界作业。勘测过程中要精准测量土地的面积、土地本身的地质状况、同时能够保障在后续地形位置以及确定该地所适合开展工作的范围。这些都有利于国家土地的科学化管理,提升土地管理自身合理性。GPS-RTK技术能够推进技术勘测的精准性以及时效性提升,保障技术开发日趋成熟。本文主要对GPS-RTK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GPS-RTK技术;土地勘测定界;应用
        1、GPS-RTK技术概述
        GPS技术是现代测绘技术体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它通过部署在太空中的卫星星座,实时的以导航电文形式发射三维坐标、时间、速度等信息,用户使用终端设备,完成位置、距离的测量工作,并利用后方交会法的原理,计算出设定点的三维坐标和速度。它具有用途广、全天候、高精度、高时效性、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RTK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测量为根据的实施差分GPS测量技术,是GPS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突破。其他的GPS作业模式观测数据需在测后处理,不仅无法实时地给出观测站的定位结果,而且也无法对基准站和用户观测数据的质量进行实时地检核;而实时动态GPS测量是在基准站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的GPS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
        2、GPS-RTK测量方法应用优势
        2.1、工作效率高
        与传统全站仪测量作业方法相比较,GPS-RTK技术数据采集速度快,不受天气、地形、时间等外部因素的限制,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大量碎部点的准确坐标数据。在一般的电磁环境下,正常的外业作业,移动站初始化观测1-5分钟后,就可以实现随时定位,每一站的观测时间仅需要几秒。农村不动产测绘项目中,在满足数据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基线长度长、能够覆盖较大范围的控制网,这样能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测绘外业的作业效率。同时,使用GPS-RTK进行外业作业时,减少了搬站、定后视等传统测绘手段的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另外,GPS-RTK测量具有全天候观测特点,不受天气和时间的影响,能够使时间的利用达到最大化。
        2.2、操作简便
        使用GPS-RTK测量的外业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作业范围明确、作业方法固定、作业流程简便。GPS-RTK技术在首级控制测量、图根控制测量、地籍图测绘和界址测量中都广泛应用。随着现代测绘科学技术与其他先进技术的不断融合,仪器的操作越来越简化,其使用范围也随之扩展开来。移动站所配置的外业手薄,自动化程度和软硬件的集成度都比较高,内置与手机一样的操作系统使用起来更方便快捷,内置的专业软件可以实现卫星捕获、跟踪观测、碎部点坐标的自动解算、记录等,能够避免人为记录数据时可能导致的误差,减少外业人员的工作量和专业要求,不需要太多的人为干涉,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准确度。同时,移动站手薄记录的每一个碎部点都是相对独立的,在满足精度的条件下,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测量误差的传递和积累。


        3、GPS-RTK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要点
        3.1、GPS-RTK技术使用的工作模式
        RTK测量的主要工作模式是建立在GPS定位系统进行安装以及数据接收的基础上的,要针对GPS形成的卫星观测模式进行观测,采集相应的载波相位完成最终的观测调试,保障基站中存在相应的载波即可,再通过基站的站点来发射响应波长,在流动站中观测当前GPS定位出现的载波情况,以载波相位进行对于整体流动基站的观测活动,促使其接收到原本基准站发出的响应信号,经由调试之后进行后续的相位观测,在保障整体技术载波相互联系的基础上,优化两个站点之间载波相位观测的精准度,有效提升整体观测的准确性,保障测量出流动站当前所在位置。在采用RTK的工作模式主要是借由当前数据量实现模糊化的初始化管理,在保障载波相位的基础上落实RTK技术测量,同时满足当前卫星的分布位置,从而保障基准站以及流动站之间能够进行优化的数据传输以及位置管理测量工作。
        3.2、要建立起准确的基准站点
        在落实GPS-RTK技术演练过程中,RTK技术操作首要条件就是要切实做好RTK本身的定位测量工作,保障流动站在进行观测是与基点站有一定的距离交互,能够随着基点站距离的增大获取有效降低,要注意两点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5~10km这个范围。当前在进行领域模式的RTK技术应用是,不论使用的RTK技术系统是双频为主或者是单频为主,都是采用了电台发报模式的信号进行差分的,因此在接收到相应的基站发来的信息时,要根据基准站以及流动站之间形成的天线完成最终的准光学模式下的透视作业。
        注意在没有遮挡物,且整体地势较为平衡的平原、戈壁、沙滩或者江河湖海沿岸地区这种较为平缓的地方,一般而言能够顺利完成RTK技术的测量工作。但是如果是具有建筑物遮挡的城市、高低起伏的丘陵或者有下陷地形的盆地,就很容易产生RTK技术应用误差,这种误差是地理位置带来的。在这种地理位置之下,很容易由于地势本身的起伏情况时的最终的距离产生较大的偏差。为了有效提升RTK技术测量的精准度,就需要提高基准站到各个流动站之间的距离,提前在基准站周边设立分布较为均匀的几个坐标,完成控制点的设置,之后再建立更加精确化的基准站,保障基准站上空位置没有遮蔽物,同时要确保基准站本身的上空位置没有卫星信号产生不必要的遮掩,无线电信号会干扰到RTK技术的测量精准度,要提升基准站自身天线在架高过程中的高度,以便于提升整体基准站选择进行的准确度。
        3.3、采用精确性较高的坐标参数转化求解
        利用GPS技术进行椭球模式的定位,将两个椭球体之间的差异数值进行参数对比,落实两个椭球之间的公式联系,最终完成坐标区间的转化。有助于本身采用这种数量级的方式,由于当前地面的国家级别控制网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同时地处不同地区也有着相应的参数变化,要根据本地提供的坐标,以基础的参数为准进行后续的参数转化工作,以保障相应的坐标系处在同一个坐标系之内,不会由此产生更大的误差。一般而言,都是采取两套标准化坐标的模式进行数据坐标系建立,完成之后进行参数转化,保障误差降到最低程度。除此之外,在测量区内部进行GPS测量过程中,要完善人工参数的转化工作,最终将两种坐标模式置于统一的坐标系当中完成转化。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当前所采用的地图使用的相同投影模式,以相同的投影进行有效的参数转化。在完成参数转化的过程中,要保障基准点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图观测过程中一个一致的位置上,利用已知的参数进行转化,才能保障最终数据的准确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本身就隶属于地籍勘测的范畴之内,因此要借助地籍勘测确定两方面的工作范围内容:一方面是按照当前的行政机关以及相应的政府划分当前用地的勘界权属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要经由当地政府针对当地农业用地,如草场、农耕用地进行权属的进一步勘测以及界定。
        参考文献:
        [1]孟凡晶.RTK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J].炎黄地理,2020(05):93-95.
        [2]宋云波,李玉婷,马树祥,马渊.土地勘测定界的方法与应用探讨[J].南方农业,2018,12(06):141-142.
        [3]车雪梅.山区土地勘测定界GPS RTK技术的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16):215-216.
        [4]余中魁.GPS RTK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研究[J].低碳世界,2017(06):65-66.
        [5]肖景东.RTK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5):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