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的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探讨

发表时间:2021/7/2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   作者:陆艳芳
[导读] 摘要:滨水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体,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在为居民提供游憩和观赏的同时,更肩负场地以及城市各区块的沟通桥梁,在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与平衡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广州海韵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1400
        摘要:滨水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体,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在为居民提供游憩和观赏的同时,更肩负场地以及城市各区块的沟通桥梁,在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与平衡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参考相关学者理论研究和国际优秀案例的基础上,以某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为契机,分析在生态安全视角下该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设计应用及表现手法,重点分析其重要节点景观特色塑造,致力改造出集文化、功能、品质、生态于一体的地域特色滨水公园景观,为城市生态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关键词:滨江公园;生态安全;景观改造
        城市滨水区域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它是城市和邻近水域连接的重要部分,它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滨河公园景观的设计首先需要遵循当地河流的地形地貌特点和河流分布进行建设,以沿岸景观为基础,保证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和沿河道路系统的完整性,保证整个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和开放性。下面通过结合在江门外海滨江公园项目设计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深度挖掘某滨水区的生态地域特色,提出滨水区景观生态自然特色的塑造方法,并使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成为满足民众需求和符合当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区域。
        1项目概况
        某滨水公园位于江门市江海区,因为交通的便利,所以在设计建成之后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便利的活动场所。从生态背景上来说,公园周边的综合景观资源较好,作为公园的绿色核心,同时作为公园进入城市、继续延展的一部分,保留了对大自然的感受,体现出人类与自然生态在同一个环境中和平共处的原则,而且还展示出了这片区域的环境友好性能。某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后整体的绿地系统由水面、广场绿地、街坊绿地、公园绿地、林荫道五部分组成,公园整体的绿化面积占全园的85%左右,为的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夏天避暑、娱乐、休闲的场地。
        2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原则与思路
        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的滨水区景观提升设计,需要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因素和历史人文因素,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建设符合本地特征的滨水城市空间。
        2.1设计原则
        (1)生态调节原则
        优先修复滨水公园相融合的生态基底,建立自然的生态生境网络,提高公园内的绿地生态服务效益。
        (2)空间开放性原则
        提升开放性服务功能,增加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度,满足居民亲水赏景的娱乐需求。
        (3)地域文化延续性原则
        深入挖掘当地地域景观特征,总结提取代表性地域文化要素,塑造彰显地域特色和人文独特性的城市绿地景观。
        (4)景观融合性原则
        公园整体风格应该与城市本底契合,文化塑造与城市地域文化一脉相承。
        2.2设计思路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滨水公园景观设计需要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当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政府部门的要求、市民的群众诉求,再叠加实地调研的探求,综合分析得出适合滨水公园建设的设计思路。
        该滨水公园的设计通过点、线、面结合,以“流”为主要关键语来进行设计的,为体验者提供细致、连贯、总体的美感。重点将公园设计成为一个城市的公园,更是一个生态的公园。从场地使用的角度,是运动流、公众流、体验流,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是能量流、循环流、再生流。“流”表达的是一种动的势,动的态,是场地的根本精神。“流”源自滨水,穿梭于公园,并深入城市。所以整个设计上主要以“流”来进行设计。将这个公园流动起来,从滨江到公园,从水体到大地,直到城市。将人在场地中的流动突显出来。通过对场地内外边界的分离、切割、重组,使城市与公园与水体的界限更加模糊,同时也改善了现有边界较单一和生硬的局面,营造出更具有丰富性,更强渗透性的多重界面。


        3基于生态安全视角下的滨水公园设计策略
        本项目景观设计的重点为:(1)提升公园景观风貌统一,加强精细度,提升慢行空间品质;(2)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精心打造特色公园景观;(3)塑造丰富的滨水空间层次,提供多样化活动功能空间。
        3.1公园景观功能分析
        通过前期的分析对公园区位、周边道路交通、用地性质、主要人流来向及场地文化要素都有了比较详细且深入的了解。本滨水公园在整个公园的设计上注重功能复合性和机动可能性,其中主要是以休闲为特质,满足居民能够在这里休闲旅游和滨水旁散步目的,整体的功能和设备都是非常齐全的,满足综合休闲公园各方面的需求。将项目场地划分为三段,包括:生态涵养区,健康休闲区,滨水活力区。三个部分以滨江与道路为线索,以“流”为概念主题,用顺畅的交通流线和水系一一滨水游憩道路体系将各场地节点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构建“一轴三线多点”的景观结构,以滨水为中心、构建核也景观轴线。沿江景观带的视线通透、开放为原则,在场地周边建筑的视角上都能得到较好的视野。
        3.2公园植物群落分析
        在植物的处理手法上,采用“堆、挖、种”方式。
        首先,根据场地的大小及所种植植物的品种,对其进行0.4-1.0m的堆被,为打造高低起伏,种植有层次的植物提供种植基础。如在园区重点地段根据需求种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丰富植被季相,提升植被观赏效果。植物整体框架采用复层林、异龄林、混交林三种乔木的配置方式,形成层次多、冠层厚、生态位错落有致的森林结构,增加群落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其次,根据植物的功能,在地面挖出体量合适的下沉空间,为营造自然、舒适而又富有变化的环境和植物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最后,根据视线的远近、背景的强弱、场地的大小等等,种植高、中、低3-5层的多重植物景观,或开或合、或收或紧等方法,为营造不同的场地环境和植物空间提供植物基础。如在景观提升的基础上,强化植物的生产、生态和科普功能,通过打造农田体验区、滨水游憩区、湿地植物科普区、花田观赏等参与性植物景观区加强人与自然的互动,为游人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体验。
        3.3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分析
        重点完善综合交通、特色街区、景观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针对现状交通弊端,优化街道空间使用方式,提升交通服务水平,实现“交通有序、慢行有道、过街安全、设施齐备、绿色生态、活动舒适”,加强城市与滨水的步行联系,提升滨江地区的可达性。本滨水公园交通体系主要由三级道路系统构成,主园路、次园路、滨水体验路径,游线逐层向河流靠近,为游人提供不同的游览体验。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的平坦地貌,不进行过于庞大的土方处理,不以过于起伏的地形影响沿河视线的延伸,最小程度的改变原有地形。其中人行步道是游客游园的主要道路,也是居民休闲健身的主要运动体验线。连接各个节点,遍布公园的各个景点。
        3.4公园景观“海绵化”设计分析
        滨河公园景观“海绵化”设计几乎囊括了河流、植物、道路等大部分景观设计元素。本次项目的景观“海绵化”设计主要重点在于道路铺装设计上,铺装设计为整个景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本项目道路铺装以透水性铺装为主,因为透水性的铺装可以缓解地表径流的压力,将多余的雨水吸收下渗并储存,还可以改变周围的绿植生长环境条件。
        4总结
        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是根据当地特有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主导的反思。本文以某滨水公园景观设计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现代城市规划要求和项目具体现状特点,通过深层次挖掘滨水区的自然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打造生态滨水公园景观,希望能为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实践经验与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延斌.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河景观设计[D].东北农业大学,2017.
        [2]俞孔坚.海绵城市——理念与方法[J].建设科技,2019(Z1):10-11.
        [3]唐源远.城市滨河景观要素整合研究[D].湖南大学,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