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天健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的发展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任何建筑工程在遭遇地震之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性能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关系着建筑结构的稳定与安全。在建筑工程设计之初就要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尽可能提高建筑抗震性能,使得人们遭遇地震之后有足够的逃生时间,保证居民安全。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能;提升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经几次重大的地震灾害,造成了大范围的伤亡,损失惨重。这让人们开始重视地震灾害防控,并在建筑抗震设计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关注。我国建筑施工水平不断提升,作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能够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与广大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支持下,建筑功能趋于多样化,建筑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居住体验。在短短几十年内,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建筑行业竞争也日益加剧。为了稳定地立足于市场,建筑企业必须重视用户需求,强化建筑抗震功能,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以抗震功能为指导,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即使发生地质灾害,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本文将介绍目前建筑抗震设计概况,并提出有效的优化方案。
1 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设计研究的重要意义
我国国土范围内易发生地震灾害的地质很多,常常会发生一些小震级的地震,但不能因为地震等级小而选择忽视,地震是属于一种较为常见但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且危害大,随机性强,不易察觉,如果建筑工程不具备抗震性必然会难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正因如此,国家制定了抗震设防三个水准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依据这一要求,我国建筑设计行业重点进行了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的研究和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筑工程项目的抗震设计与抗震技术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高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震的危害。目前我国对地震规律性认识还很不足,随着科学水平和经济的发展,依据现有资料和经验,仍需要不断的努力研究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性,各个地区制定相应的设防标准。而现代人们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对居住环境和建筑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这为建筑工程项目抗震性设计带来了很多难题,而如何有效避免地震灾害所带来的的影响,必须要最大可能进行抗震技术层面的积极研究,以期能够满足人们生活质量需求的同时提高建筑的抗震水平。
2 建筑工程中抗震设计的原则
2.1 注重材料对工程的影响
目前,要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就要考虑建筑工程材料与工程结构的密切联系。如果施工材料质量差,就会降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若要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得到保障,必须做好材料方面的工作,选择质量好、有韧性的防震材料,而且保证材料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施工人员也要做好准备工作,亲自监督施工,观测地质,制订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做好施工质量监控,严格把控材料来源,从根本上保证建筑质量,让结构更加稳定。此外,施工人员还要考虑公司的经济利益,选择最适合的物美价廉的材料。
2.2 注重设计合理性
在建筑的抗震设计中,首先要注重建筑整体设计的合理性,然后根据专业知识将抗震设计和建筑设计应用其中,并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科学、合理。在这一系列流程中,也需要保持建筑的独特性,不能因此舍弃设计的初衷,针对房屋建筑做出指向性的研究,综合考虑后确定最终的设计。总之,在建筑设计时,满足设计理念和所要表达的内容后,要关注房屋是否符合抗震标准,安全稳定性如何,最终衡量整个建筑的质量水平。
3 加强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有效措施
3.1 细致分析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属于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因此,抗震技术的实施,是建立在建筑设计合理的基础上的。设计师在进行抗震设计前,需要对建筑整体结构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熟悉建筑的每一个结构和功能。首先,刚度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特性之一,而且结构的刚度与建筑的抗震性能和整体的稳定性都有紧密的联系。建筑结构的刚度过大,会导致建筑容易在外力作用下遭到破坏,但如果刚度过小,又容易发生变形等不良现象。因此,设计师要将建筑刚度控制在恰当的范围,实现建筑设计与抗震结构的平衡。其次,在建筑物结构中,存在非结构抗震设计的部分,其质量占比也与建筑抗震性息息相关。因此,非结构抗震设计的质量,也是建筑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3.2 提高对填充墙裂缝的控制能力
建筑规模通常较大,不同部位的结构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别。而填充墙结构则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特点十分明显。在一些高层建筑中,填充墙的应用十分广泛。填充墙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裂缝等不良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填充墙的完整性,将会对施工造成不良影响,也会使得建筑的抗震性能大打折扣。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对填充墙施工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填充墙施工操作符合规范,避免墙体裂缝的情况出现,保障抗震技术能够顺利实施。同时,建筑设计人员还要加深对结构梁的认识,强化框架结构的稳固性和设计质量,因为框架结构决定了建筑整体的稳定性,一旦框架结构出现问题,或者与抗震结构设计存在矛盾,那么施工进度将受到不利影响。做好框架结构设计,就是为抗震技术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保证墙体的设计
厚度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施工时,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保证墙体的施工厚度,以此来确保整个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按照当前我国实行的相关建筑规定要求:在对多层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保证将墙体厚度控制在240mm 以上,且在进行墙体厚度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地形和地质情况,来适当的增加一定量的墙体厚度,以便可以进一步提升建筑结构本身的抗震能力。例如,如果需要在地震带的位置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那么设计人员就需要适当的增加该建筑物的墙体厚度,在确保建筑结构施工和使用安全性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方案来提升建筑物的高度。
3.4 做好减震设计
在传统的建筑结构中,延性结构体系是重中之重,任何设计者都会注重这方面的设计。延性结构体系在建筑工程的结构中具体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地震灾害发生时,不会严重变形,造成安全事故;另一方面是建筑物设置了减震设计,可以增大非弹性状态建筑结构构件的延性,充分吸收地震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并且不会造成大的损耗。这样不仅保证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当地震来临时也可以降低地震的不良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损害,这就需要设计者和建设者积极学习先进的结构设计理念,立足现实,明确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使受力结构均匀受力,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
参考文献:
[1]杨春,李光星,吴轶,等.超限型钢混凝土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3):35‐42.
[2]韩小雷,黄狄昉,季静,等.《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DBJ/T15‐151—2019)基本思路及其工程应用[J].建筑结构,2019,49(17):70‐76.
[3]关宏洁,王群,田晶.同高宽比弹塑性隔振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华南地震,2019,39(2):124‐129.
[4]曾赟.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0(7):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