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华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淮安 2233001
江苏佰特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淮安 2233002
摘要:在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中,标准物质凭借准确性、稳定性等特征,广泛用于技术仲裁、质控考核等领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应用问题,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本文以标准物质的定义和特征为核心,对使用误区和注意事项进行相关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标准物质;生态环境;误区;对策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要想该工作的开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必须借助准确的检测数据。而为了保证检测数据的精密性、代表性,常使用标准物质辅助生态环境检验检测工作,但是受各因素影响,不规范使用标准物质的现象仍然存在,探讨标准物质的使用问题及注意事项迫在眉睫,现结合工作经验进行简要论述。
1、标准物质的定义和特征
1.1定义
标准物质是具备计量学特征的量具,是国内外交往中使用的统一量具。国际上对标准物质这样定义:标准物质具有一种或多种特性值,是用来为材料赋值、校准仪器的物质或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标准物质必须具备定值准确、均匀、稳定的特性,舍弃其中的任一特性,都不能称为标准物质。
目前,我国将标准物质分为一级、二级两种类别,其中一级标准物质用“GBW”表示,用不同原理的方法定值;二级标准物质用“GBW(E)”表示,定值方法和一级等同,但其均匀性、不确定性尚未达到一级的标准。另外,标准物质的其他编号在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中应用,如“CAS”、“GSB”等,常用于实验室对检验质量进行控制。
1.2特征
其一,物质均匀性。标准物质比较均匀,这是它的基本特征。其均匀性对取样量而言,通常给出最小的取样量。
其二,定值准确性。标准物质的量值,要由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使用优良的设备,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测定。作为量值传递的途径之一,其定值必须相当准确。
其三,性质稳定性。在证书规定的期限、环境条件下,标准物质的特性量值应在规定范围之内。
其四,标准物质证书。此类证书是介绍标准物质特征、属性,包括标准值、编号、名称等内容的文件。
2、标准物质在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中的使用误区
2.1适用性问题
在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中,无论是使用某一物质制作工作或校准曲线,还是将同一批号的物质作为样品控制质量,都会出现问题。其中,前者会因为定值不确定、定值方法等,导致校准曲线和实际不符;后者则会引发同性源问题,影响检验检测结果,使质量控制失去意义。但是,标准物质除了能够制作曲线外,还能对样品进行加标回收。
2.2前处理方式问题
检测样品、质量控制前处理方式不统一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中比较常用。比如石油,其溶剂或介质多为有机物,不溶于水,无法和检测水样一起经历前处理,也就无法保证检测质量。另一方面,质控类物质除溶剂介质之外,不存在干扰物质,和介质复杂的样品相比,处理流程简单。也就是无需前处理,可直接测定样品。
2.3稀释方式问题
稀释方式的不同,会导致标准物质的相关参数失效。首先,标准物质在取样时,多参照均匀性研究的标准,若取样量和证书要求不同,就会使相关参数受不均匀性影响而失效。其次,标准物质的比例被稀释后,不确定度、标准值不再和证书中的参数呈数学关系。最后,校准用的物质要先稀释再使用,由于玻璃容器存在误差,或移液管使用不当等,导致在相同的稀释比例下,稀释误差随校准溶液体积的增大而减小。
3、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中标准物质的管理及使用事项
3.1管理
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中,标准物质具有特殊地位,必须加强管理。具体表现为:①选择的标准物质要证书齐全,如标准物质证书、定级证书、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为保证检测结果真实、完整,还要采购国家级的标准物质。②标准物质证书是质量保证书,也是标准物质使用说明书。对此,除了要保证标准物质证书登记造册外,还要妥善保存。③严格按照证书中的相关要求,使用、保管和存储。而且,在使用标准物质时,还要建立登记制度。④凡是超过使用期限的物质,一概不能使用,并采用合适措施进行处理,以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2注意事项
其一,合理选用标准物质。实际工作中,选用的标准物质和检测样品越接近,越能消除系统误差。分析痕量、超痕量时,基体效应是误差的主要来源,基体可产生干扰、吸附等。对此,应该优先选择和检测样品基体一致的物质,如果不存在相似的物质,可选择浓度、化学成分接近的物质,以便消除元素间的干扰。
其二,标准物质使用之前,全面、详细的阅读证书,科学使用标准物质。按要求进行稀释、溶解等操作,避免结果出现偏差;注意实验室是否符合要求;按证书要求取量,以免影响检测分析结果;对于需要灭菌的标准物质,不使用时不要开封,用后放于不会产生化学反应的场所保存,如玻璃容器。
其三,标准物质的选用准确度、范围要符合要求,也就是兼顾标准物质的价格和量值的准确性,不能为了追求准确度盲目浪费资金和时间。考虑到标准物质是传递量值的基础,只有当其和分析方法、仪器相结合时,才能发挥出应用的效用。因此,若操作人员未掌握好相关技术方法,不要盲目操作,以免数据偏离。
其四,对于不稳定的检测样品,应先对待测组分进行固定,然后再分析;当样品浓度和空白试验值接近时,即便使用标准物质,也会产生一定误差。
其五,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存储条件下,定期测验标准物质的稳定性。通常来讲,标准物质在密闭容器内保存时,稳定周期比较长。若反复开启容器,就会缩短稳定期。前者是保存时间,后者是使用期限,应注意区分两者。
4、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中规范、正确的使用标准物质,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文章从适用性问题、前处理方式问题、稀释方式问题3个方面,介绍了标准物质的使用误区,并提出了标准物质的管理措施及注意事项,希望在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借鉴的同时,使标准物质逐渐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任祥.基于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水质标准物质应用问题研究[J].清洗世界,2021,37(4):42-43.
[2]黄慧.水质标准物质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与发展,2020,32(5):173,175.
[3]马翠萍.浅析标准物质在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2):74.
[4]王鹤.环境监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的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9):177,182.
[5]陈嘉俊.环境监测质控中水质标准物质应用问题探讨[J].区域治理,2020(9):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