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出发,以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为例,剖析其在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优势,进而通过“非遗文化”进课堂、“非遗传人”进讲堂、“高职学生”走出去、“非遗艺术”融生活四个维度,探索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传承与创新非遗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创新
高校负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类型教育,几乎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目前,高职教育逐渐走上了寻求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政策引领下,高职院校如何传承与创新非遗成为当下新的历史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高职院校的发展依赖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非遗文化中遗凝结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印记,对高职院校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精湛专业技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价值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因而,如何传承与创新非遗成为时下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的一项课题。
一、非遗传承与创新意义
1.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高职院校将非遗传承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有利于实现价值引领,促进内涵式发展。同时,将“非遗教育”全面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凸显了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地方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努力培养非遗传承人,促进非遗成果转化,唤醒非遗的市场价值,有利于推进地方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在当前多元文化交错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非遗文化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灵魂、健全学生人格,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心智得到启迪,思维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为其创业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与机会。
4.实现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协同共进
高职院校开展非遗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凭借深度的产教融合机制、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的实践教学能力的优势,不仅为培养非遗传承人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影响力与感召力。
二、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传承与创新非遗的优势
(一)环境优势
1.非遗文化资源丰富
自文化部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山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73项,省级名录751项,市级名录2990项,县级名录9369项。现有国家级传承人51名,省级传承人296名,市级传承人2063名,县级传承人5916名。
2.非遗文化氛围浓厚
2015年9月24日,山东省通过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将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次年的二月初二定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至此,山东省成为全国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的省份。自2016年以来,共举办各类非遗展演展示活动3000多场,观众超过6500万人次,营造了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自身优势
1.人才培养的定向性
城建学院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发展前景光明的建筑类、环保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高职学生以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为依托,具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同时,高职学生思想积极上进、关注社会变化及自身发展,有着正确的就业观念,注重能力的锻炼与经验的积累,这些特点正是高职院传承非遗文化、培养非遗传承人的优势所在。
2.教育教学的实践性
教育教学的实践性贯彻于高职教育的始终,城建学院紧紧围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新时代非遗传人”的重大使命,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凸显实践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理论教学为实际应用服务的原则,大力加强非遗教育与宣传的实践,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加深对非遗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职业体验。
3、服务社会的区域性
城建学院是地方院校,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培养的主要是服务于山东经济建设的具有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城建学院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深挖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产业体系,大力推动非遗传承创新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升山东文化品牌价值。
4、文化挖掘的精准性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从自然风光、人文景点、神话传说、历史沿革、历史人物等方面对山东省区域文化进行了深入充分调研。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城建学院深挖、撷取体现建设行业特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开展了以鲁班精神为核心的“鲁班文化、建筑文化、家和文化和节日文化”四位一体文化育人体系建设。
三、高职院校传承与创新非遗的实践探索
“非遗进校园”是近年来热度比较高的提法,已从最初的观看、欣赏非遗表演逐步走向技艺传承,学生参与度不断提高、学生与非遗传承人的联系不断深入,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传承与创新非遗的优势分析,探索出一条非遗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1.带“非遗文化”进课堂
面对非遗文化资源“随意性”“碎片化”现象,高职院校可以将“非遗”引入到课堂,编写教材,纳入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等到学校为学生授课。随着一门“非遗”课程的引入,以点带面,挖掘其他门类的具有非遗特色的文化资源,建设非遗文化课程体系。
2.邀“非遗传人”进讲堂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如果没有传承人,非遗将不复存在。如何构建和强化学校与传承人的紧密联系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比较成功的做法是成立大师工作室,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构建合作关系,邀请他们到学校开展创作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大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年轻的非遗传承者,构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骨干力量。
3.带“高职学生”走出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职教育应跳出校园的束缚,与所处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相结合,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才能有效发挥育人的作用。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利用区域非遗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振兴家乡经济,传播家乡文化的理想与信念。
4.让“非遗艺术”融生活
借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政策扶持,高职院校可以更加灵活地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发挥作用,不仅仅作为非遗的保护地,更应推动非遗的“立体化”传承,对非遗文化或技艺进行创新创作,设计研发非遗衍生产品,唤醒古老非遗的市场价值,全面融入当代人生活,让非遗实现活态传承,在千家万户的日常应用中得以应用。
传承与创新非遗是高职院校的荣光与责任,实现高职教育与非遗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非遗可持续发展,是当下高职院校传承与创新非遗的有效性探索。非遗传承与创新任重而道远,探索政府、学校、社会共建共享的非遗传承机制,充分激发其内生活力,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捍卫非遗文化的一股合力,让非遗拥有更多的传承者,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将是未来高职院校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兴华.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资讯,2019(12):165
[2]程晓琼.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实施路径研究[J].绿色科技,2019,(23):26
[3]秦燕华,张琦.地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研究与实践——以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19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