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福山区文化馆 山东烟台 264010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相对应的精神文化需求亦愈加突出。县级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活动的阵地,在文化服务供给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做到文化服务者与接受者的互联互通、互通互融、互融互荣,已成为新时代文化馆“人”的新课题。
众所周知,文化馆以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为己任,文化服务范围涵盖开展文化宣传、文艺活动、文艺创作、文艺培训、村级文化室业务指导、群众文艺理论研究、文化交流作品选送等方面,是政府设立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事业机构,是当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基层文化馆的文化服务效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需完善,文化服务还有一段高质量发展的路要走。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话题。
一、文化服务者与接受者的不足与不同
(一)文化服务人才的不足
1.人才数量不足。目前烟台市基层文化人才数量远不能满足要求,根据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的最低标准:1人服务2万人口。以烟台各县级市为例,2020年莱阳市常住人口87万,应配备43人,而编制数为13人;牟平区常住人口46万,应配备23人,而编制数为19人;福山区常住人口32万,应配备16人,而编制数为12人;栖霞市常住人口55万,应配备27人,而编制数为16人;招远市常住人口56万,应配备28人,而编制数为14人……应配备人数与实际人数差值大,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2.人才专业能力不足。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文化服务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并及时更新,而现有的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常常身兼数职,主要精力不能只专注于文化工作上,且对外交流、参观培训的机会有限,导致参加或自主开展的专业能力学习的时长不足,专业能力提升有限。除此之外,部分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匮乏,学习能力或培训意愿较低。
3.人才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县级文化馆中存在许多群众文化活动了无新意,甚至十几年都没有变化。这源于馆内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老龄化、断层化情况严重;奖惩机制不到位,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中的中高级职称指标偏少;文化服务作为常态化的工作,很难在学术科研成果上有突破等深层次原因,直接影响到人才创作的热情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4.人才精力不足。由于文化馆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常年在工作日、节假日免费开放,并增加了错时和延时开放时间,这使得部分工作人员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进行群众文化辅导工作。除此之外,定期下乡辅导、开展五进六送活动、系列大型演出活动等,这使得有限的文化馆工作人员承担了较大的工作量,而导致精力不足,疲于应付。
(二)文化接收者的不同
1.群众需求不同。众所周知,年龄、职业、地域、生活条件、经验阅历、兴趣爱好、文化层次等不同的人,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也是因人而异的,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不再满足于自上而下的文化灌输或者是浅尝辄止的表层文化了解,而是迫切希望深入了解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精神之美。
但是部分基层文化馆在文化服务供给中仍然习惯于自产自销、自说自话、完成任务式的文化服务,与群众的实际需求常常大相径庭、南辕北辙,文化服务供给的质和量与群众的实际需求依然有比较大的差距。
2.群众接受方式不同。基层文化服务已不再是以讲究"有"就行,而是要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方式的文化服务,更讲究方式的多样化、人性化和个性化。比如传统的走上来、走下去的文化服务方式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文化需求,对于上班族、上学族、特殊群体等的文化供给服务还处于穿旧鞋走老路的方式,导致群众接受度不高、满意度不高。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兴自媒体行业风生水起,基层文化的阵地岌岌可危,如何提供多角度、多层次、多主体、多模式的文化服务将是走进群众、涵养文化、获得民心、赢得未来的重中之重。
二、多措并举,为文化发展保驾护航
(一)用制度夯实文化服务发展之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政策有关规定,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强化对文化馆建设、管理、利用及保障其正常运行的主体责任,科学规划布局,完善设施配套,确保各项指标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并按有关要求建立相对稳定的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落实基层文化机构编制名额,杜绝挪用文化工作者编制名额现象;建立更加稳定的公共财政政策,把文化事业列人财政预算,建立起群众文化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保障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经费;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通过调研走访、抽查暗访和委托第三方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文化馆建设服务情况的动态检查;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将文化馆管理和利用情况纳入绩效考评,并完善相应激励约束制度。
(二)用大数据实现文化服务的精准对接。要科学运用大数据,用大数据分析产生新认识,预测新动向、提供新思路,建立传播及反馈双向智能化网络平台;要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实时获取文化馆成员和群众对文化馆的看法、需求及趋向,文化馆员和文化馆组织的活动状况,及时调整文化馆的工作内容和重点,并从网上获取文化馆员群众对调整的意见反馈,循环往复、实时协同,从而更加有效地改进自身建设、服务群众,使文化馆的建设更具时代性、开放性、互动性、民主性,最大限度地激发网络空间的正能量[1]。如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文化活动内容,确定活动时间、地点等,并根据报名的具体情况,科学划分活动对象,灵活使用活动方法,使活动既贴合群众生活实际又具备吸引力,切实提升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文化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三)用人才为文化服务发展供能。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此在组建群众文化队伍时,要优先选择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紧跟时代、一专多能的人员。通过他们自身的感染力、凝聚力实现以点带面,提升文化活动质量。同时要注重相关人才的引进,从源头上注入活水,使文化队伍具备胜任各项工作的能力。要多为年轻的群文干部提供培训、参观、见学的机会,培训内容由重知识学习向重能力提高的方向转变,培训方式由传统的课堂教学向与远程教育、现场实操等先进的教育手段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鼓励创新,并及时将成果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2]。
(四)用社会力量为文化服务扩源。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构建多元的群众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切实完善各方主体参与群众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真正将各类社会力量引人群众文化服务领域。通过馆校合作、馆企合作、馆团合作等方式,扩大文化服务供给源头,并根据各方需求设计群众文化服务产品,从而确保群众文化服务供给有的放矢,增强群众文化服务供给的多样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祝云峰《浅谈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吴莹《提升文化馆群文辅导质量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