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与解决策略 张守起

发表时间:2021/7/2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2期   作者:张守起
[导读] 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分析“产教一体化”的内涵和本质,分析客观存在的一体化矛盾和解决方案,根据新时期产教两大体系的特点和使命,勾勒出产教一体化的理想图景

        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  浙江杭州  311200
        摘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分析“产教一体化”的内涵和本质,分析客观存在的一体化矛盾和解决方案,根据新时期产教两大体系的特点和使命,勾勒出产教一体化的理想图景。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业系统;教育系统;内涵;矛盾;


        前言:产业体系与教育体系在运行机制、发展战略、行动准则、改革模式和学科构成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可以看作是过去生产和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各种内部矛盾的根源。要解决这些内部矛盾,需要在产权保护、风险共担、点对点合作、问题导向、互利组织等几个关键点上有所突破。最终,这些矛盾的解决应该实现产教一体化的理想图景,即“资源融通”、“供需协调”、“利益整合”、“愿景统一”。
        1 产业系统的基本特点
        1.1 产业体系有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市场化运行机制意味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过程中各种要素和环节组合而成的综合功能。它的作用是建立在人的“利己本性”之上的。正是因为人天生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自由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才会倾向于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收益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正是这种本能成为了“看不见的手”,在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产业系统实施以利润为目标的发展战略
        逐利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动力,也是产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只有不断产生利润,才能保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些利润一部分转化为产业扩张和再生产的原始资本,另一部分归产权人所有,一部分可能以其他形式进入社会服务领域,作为产业主体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利润的产生是各种因素合理投入和产出的结果,但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是面向经济利益的。
        1.3 产业系统倡导效率优先的行动原则
        市场调节机制和获利的基本策略决定了产业系统的经济活动以“效率”为基本标准。效率是指一个单位在特定时间内的产出与投入之比。
        1.4 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的改革模式
        行业要想实现上述“高效”、“逐利”的目标,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的改革模式。产业创新可以看作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的应用带来了创新主体相对于其他主体的“相对优势”,如新技术的应用、新管理方法的实施、新流程的开发、新市场的开发。
        1.5 产业系统有以企业为主体的组织单位
        现代企业的出现标志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市场化的运行机制、逐利的发展战略、坚持效率的行动准则和创新的改革方法都集中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通过创造价值,企业的自然资源可以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总财富。
        2 产教结合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要点
        2.1 市场与政府的矛盾与融合--产权保护
        在经济领域,市场关注政府干预的程度和边界。产业作为一个以市场机制为运行机制的系统,必须遵循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那么,在产学结合中,产学结合的内容、方法、时限、载体都要以市场反应为基础。教育部门与行业的合作必然会受到现有制度体系和行政部门政策的影响。政府调控的教育体系将评估产教结合对学校性质、教育质量、师生权益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
        2.2 利益与教育的矛盾与融合--风险共担
        虽然我们不能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忽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机,但保持“产教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是使整合后的企业获得利润。


无论是在学校参与人才培养或科研项目,还是在联合学校开发产品或获得技术支持,企业参与“产教一体化”的原始动机都来自于扩大生产、提高效率、获取更大利润的期望。作为教育机构,虽然可能会有经济和社会利益的考虑,但学校和工业系统合作的初衷应该是利用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况和项目资源,开展育人、科研等活动。
        2.3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与融合——点对点的合作企业
        其是中小企业,往往基于扩大原始资本积累、维持运营的迫切需要,对中短期盈利项目更为敏感,往往会将很多资源投入到可以快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产教一体化”项目中。从企业增加社会财富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满足企业和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学校往往需要关注机会公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人才培养中更加突出。比如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一个选拔机制,只有那些“优秀”的学生才能进入名企与大师结对培养。但大部分学生只能进入缺乏质量监管和保障的合作项目,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足够的资源让所有学生参与职场学习。
        2.4 创新与互动的矛盾与融合-问题导向
        工业系统对追求利润和高效率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它们在技术、市场和管理上不断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这种创新极具问题导向性,是基于企业在生产、管理、营销、宣传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潜力。在产业体系中,这种创新过程与市场紧密契合,每一项创新成果都会被企业直接消化,通过提供服务和商品转化为更高的利润。但在教育体系中,创新必须以学校现有的资源、平台和水平为基础。
        2.5 企业与学校的矛盾与融合--互惠组织
        企业有灵活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中,不同的企业在复杂的生产分工链中扮演着独立的角色,通过产品和服务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以保证企业的运营。企业一旦管理不善,就会启动破产机制,重组资源。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对自己的盈亏负责,对消费者、股东、员工等利益相关者负责。
        3 产教融合的框架设计与理想图景
        3.1 资源整合:构建产教资源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服务平台
        资源整合是产教一体化的基本形式和质量保证。工业体系具有市场判断和运作能力,具备生产设备、员工、原材料等必要的生产资料。教育体系拥有先进的技术、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等生产资料。随着产权保护的实施和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企业和学校作为两个体系的主要组织单位,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用优势资源的投入,促进产品和服务的升级。
        3.2 供需协调:形成人力资源供需双方的协调机制
        人力资源是生产和教育一体化的核心要素。这里的人力资源包括各级院校和职业学校的技术人员资源、科研人员资源、教学和社会服务人力资源。资源整合只是实现了沟通渠道的建立,但渠道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协调顺畅。人力资源的供需双方也需要实现供需协调。通过“互利组织”的协调,产业体系和教育体系应定期就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进行联系和沟通。沟通的结果会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科研选题、资源投入,以及企业的战略发展、技术升级、生产规模、市场定位、竞争优势、人员结构等产生影响。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市场判断和沟通机制都是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重要的供求协调机制。在技术层面,供需协调有赖于互联网信息平台和例会机制的建立。
        3.3 在工业系统和教育系统之间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
        利益整合是产教结合的目标。管道和协调机制的建立应最终实现两个系统利益的整合,创造双赢的局面。在建立产权保护和风险分担机制的前提下,双方可以平等协商产教结合的内容、方式和时间,从相对简单的项目化合作开始。
        结束语:
        总之,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新时期之所以关注“产教一体化”,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塑造了我们对“产教一体化”的看法。再次强调和重视“产学结合”,意味着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体系和教育体系之间的要素流动有了新的要求。新时期,产教结合在内涵、范围、矛盾及其解决方式上有了新的表现,这也意味着产教结合的政策和实施也应随之改变。
        参考文献:
        [1]陈 平. 浅谈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与解决策略.2019.
        [2]王晓玲. 关于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与解决策略.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