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方宝曼

发表时间:2021/7/2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   作者:方宝曼
[导读] 摘要: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为了保障人类的正常生活,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海绵城市理论应运而生。
        和海建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为了保障人类的正常生活,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海绵城市理论应运而生。为解决城市道路系统硬化率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给排水管道设施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优化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海绵城市作为有效解决市政给排水设计工作的方式之一,已成为目前解决市政给排水问题的有效措施,施工单位应深入贯彻、推进排水系统的升级优化进程。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1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1.1提升雨水资源利用率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的应用,但是城市的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相对较为密集,对于水资源的需要量极大,目前地球上现存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水资源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将城市的雨水资源进行收集,通过过滤和净化后,进行城市清洁、城市灌溉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但是为了满足城市人口正常出行对道路的需求,城内的道路建设以沥青和砖石为主,严重影响城市道路的渗透能力,雨水资源不能渗入地下,就会随着蒸腾作用化为水蒸气,或者流入城市的排水系统,变成无法二次利用的脏水,这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减轻城市的用水负担。根据海绵城市理论,城市的道路建设应根据城市的地形、气候和人口分布进行详细的规划,规划的内容包括道路、绿化带、排水系统等。道路建设的材料和坡度也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保障雨水资源可以通过道路渗入地下,成为城市的地下水,或者可以顺着坡度流入排水系统,减少路面积水,保障车辆与行人的正常通行。
        1.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理论是解决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问题的重要方法,在理念方面,它更加侧重对于灾害的防治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保障雨水的收集、储存、过滤、下渗、汇集,最终形成城市的地下水,供给人类日常生活所需。海绵城市理论要求城市道路的建设需要遵循城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遵循适应生态环境的原则,不能试图改变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理论要求道路建设与排水系统的建设可以进行与已有项目的有效连接,充分利用绿化带、下水井等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城市道路建设的原材料应遵循绿色环保、透水性强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是大自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对于气候的调节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可以将雨水资源进行汇总,经过对雨水的过滤和净化,再进行雨水的二次使用。以往市政给排水设计会出现排水系统的堵塞、储水功能不完善等情况,会造成城市路面的大面积积水,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因此,为城市人口提供更加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基础。
        2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2.1绿化带规划设计
        应在海绵城市发展理念指导下,开展绿化带设计工作,注重绿化带过滤作用的设计。下雨天,路面积水、雨水中的杂质较多,流经给排水管道时,会造成管道堵塞,而清洁度不够的雨水也无法直接使用,因此,当雨水经过绿化带时,应进行过滤,提高雨水的清洁度。可在绿化带中设置渗透管道或在周围铺设草皮、砂石等,发挥过滤作用。设计绿化带应强调雨水收集能力的规划。设计下凹状态的绿化带,与车行道、人行道保持 18 cm 的落差,将路面径流引入导流系统中。设置排水沟,合理分配雨水,提升水资源利用质效。绿化带应设置一定的排水功能,安装溢流系统。雨水由溢流系统到达排水管网中,通过给排水系统的调节流向低水位的储水位置,提升城市整体蓄水能力。
        2.2人行道规划设计
        人行道是城市给排水体系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新型海绵城市的人行道规划布局不仅影响着人们行走的舒适性、便捷性,还与出行安全有着密切关系。

传统城市建设中,为保持路面平整、降低建设与养护成本,普遍选择不透水材料。而雨季来临时,人行道不能及时排水,很容易造成路面积水或湿滑,给出行安全带来威胁。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人行道的布局与设计强调透水材料的使用,可解决雨季路面积水对人们出行的影响,完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还可结合城市交通量及人流密集度等,对人行道进行合理规划,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提升城市温度、湿度调节能力,实现自然环境、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2.3车行道应用
        目前,大多数城市道路的施工材料吸水性较差,排水系统建设不够合理。一旦雨水较大,极易产生城市内涝,甚至会出现城市倒灌等情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车行道不同于人行道,雨天路面湿滑,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并且积水过多容易导致车辆发生熄火故障,进而导致交通瘫痪。因此,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车行道建设需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包括城市的地形、气候等,选择渗水性较强的环保材料。例如,车行道的垫层应使用透水性较强的水泥混凝土,可以快速吸收雨水;还可以在施工时增设一层防水沥青,保障雨水顺着道路的斜坡流入下水道,不会在路面形成积水。另外,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对于吸收雨水、美化城市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作用。车行道的排水设施可以有效维护车辆的安全行驶,在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排水系统进行全新的规划,保障城市排水系统可不受外力干扰,在暴雨季节正常运行。还要根据城市的气候和排水量进行测试,确保排水系统的承载力。排水系统还要对雨水资源进行回收,经过收集、过滤、净化等环节,将雨水资源进行二次利用[2]。
        2.4附属设施
        附属设施的功能是帮助道路排水,包括路肩、边沟等细节部分。在设计阶段,应合理选择建造用材料,控制各原料间的配比。通常情况下,新型混凝土材料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以往的混凝土易造成排水管道的堵塞,且净化雨水的效果不如预期,在实际建设这些附属设施时,可适当采取措施,加强雨水净化和回流的效果。路缘石作为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分为平缘石、立缘石两种类型,路缘石铺设是给排水设计中的重要步骤。设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两类路缘石间选择更合适的一种,防止下雨产生积水,帮助雨水流入地下及绿化带。
        2.5与城市绿地的衔接
        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时,设计人员须认识到市政道路与城市绿地间的联系。城市绿地可起到分流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绿地形式包括下沉式绿地、草沟等,根据地形的不同,绿地与道路的连接方式存在差异。(1)在水资源稀缺的地区,须加强基础设施收集雨水、净化雨水、储存雨水、利用雨水的功能,上述功能可通过科学放置排水管道实现。(2)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须加强基础设施排放雨水、避免雨水堆积的功能,可借助雨水的截污净化技术实现上述目标。(3)对雨水污染严重的地区,应先净化雨水、治理污染,借助绿化带或草沟可较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净化后的雨水可用于浇灌绿地、饲养家畜,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结束语
        要合理安排城市给排水设施,优化城市给排水循环体系,为人们日常生活用水与污水排放提供可靠的保障。要注重对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等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科学布局,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进行给排水系统设计时,应遵循可持续建设规划原则,预留弹性空间,使城市能够回收更多的水资源,提升给排水设施的水资源处理与利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倩.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J].门窗,2019(23):152.
        [2]刘志军.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9(32):105-106.
        [3]徐二敏.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9(31):119-120.
        [4]吴文.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19):77-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