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协商实践探索历程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   作者:朱丹颖
[导读] 摘要: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民主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新时代条件下的人民民主形式。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民主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新时代条件下的人民民主形式。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再到改革开放后对民主协商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历程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形式
        1、历史背景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起了侵华战争,不久东北三省相继沦陷,1935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又加紧了对华北地区的侵略。8月,中国共产党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爆发了“一二·九”运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全民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民族革命相较于民主革命成为第一任务。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式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7年9月23日国民党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主要内容
        1940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内正式提出了“三三制”政权的思想。根据毛泽东的《团结到底》文章内容,“三三制”政权是指,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界社会人士、各军组成的统一战线政权。在政权人员组成中,共产党占三分之一,其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进入民主政权的政治标准是主张抗日、不投降不反共。随着“三三制”民主政权的被提出,共产党员率先带头行动贯彻执行了党的方针政策,这一政权逐渐在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来。实践证明,党的领导并没有因为政权中党员人数的变少而减弱,反而最大程度地团结了各阶级抗日同胞,使得中间力量向我们靠拢,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时代特征
        “三三制”政权的提出符合了当时的时代要求。抗日战争的爆发让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民主革命应该让位于民族革命,无论是哪个阶级、阶层,只要能够积极抗日,都应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土地革命时期,由于王明“左”关门主义错误,导致失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三三制”政权广泛的代表性,不仅调动了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积极性,而且也争取了大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社会各界团结抗战的抗战热情很大程度的被调动起来,根据地就表现出了很高的抗日热情。
        事实证明,“三三制”政权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对人民民主进行的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初步积累了经验。
        二、新中国建立的政治协商制度
        1、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斗争的焦点转移到了是和平还是战争,是民主还是独裁?随着国民政府对民主党派和爱国学生的压迫,撕毁国共停战协定,发动内战,代表“中间势力”的民主党派开始转向与共产党合作,反对国民党。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国家政治方面、社会生活中方面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为改革开放时期的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主要内容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①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主要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以团结和民主为两大主题,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以民主协商形式增进社会各阶层在政治等各方面的共同认识以及促进团结,监督党和国家在一些大的方针政策和决策方面的贯彻落实情况。


        3、时代特征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组成的人民政协从新中国成立前协商建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协商建政,承担了重要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价值目标不断追求的政治实践。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为建立新中国进行共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与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共同构建新中国民主政治框架;毛泽东曾指出:“在召开各市各县的代表会议时,各级领导人应加强与党外人士的联系,遇到问题多向他们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②对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探索实践上,民主党派作为参政议政党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经济事务,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监督,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民主协商实践
        1、历史背景
        伴随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国社会上原来存在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出现了极大的变化,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阶层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建设和管理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处理新的社会关系,解决新的社会矛盾,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协商的形式。
        2、主要内容
        随着人民政协工作的恢复和发展,人民政协政治协商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程序化。1982年的宪法规定为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和履行政治协商职能提供了法律保障。“198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三大上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这意味着协商的内容从政治方面延伸到整个社会生活方面,拓展了民主协商实践的广度。”①这一时期的民主协商突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在政治领域方面的政治协商,逐渐开始向社会生活领域的协商转变。“1989年中共中央发布的14号文件中论述了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文件中对如何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随着14号文件的宣传、贯彻与落实,极大的推动力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②199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制度被写入了宪法,开始上升为国家意志,这为人民政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法律方面的保证。
        3、时代特征
        这一时期协商民主制度的内容具有丰富性。从民主协商到协商民主的历程来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任务,协商的内容也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就反帝反封建内容进行民主协商。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围绕着我国的发展问题进行协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处于新时代,需要协商的内容也更加多样。从国家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到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等需要社会各层面的协商,从社会层面,随着人们生活日益的多样化和精细化,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这也需要各个层面的协商。在异中求同,坚持多样化和一致性的统一,寻找最大同心圆,共同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江泽民.《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65-75.
        [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R].北京:2017年10月18日.
        [3]习近平.《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R].2019年9月20日.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2014年9月24日。
        [5]习近平.《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N].《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0日(5).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5.
        注释:
        ①石恩林.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法制化[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②《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35页。
        ①胡均伟.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演进[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4.
        ②胡均伟.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演进[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