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大豆种植效益的提高策略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   作者:叶阳阳
[导读] 摘要:对大豆产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比较复杂,通常是栽培技术、土壤肥力等,想要确保大豆的产量以及种植效益,就需注重优质大豆品种的选择,促进栽培技术优化。
        中国铁路哈尔滨集团有限公司农林管理所  157000
        摘要:对大豆产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比较复杂,通常是栽培技术、土壤肥力等,想要确保大豆的产量以及种植效益,就需注重优质大豆品种的选择,促进栽培技术优化。通过优质的品种选择以及技术改良来达到增产的目的通常是农业生产中极其常用的方法。基于此,大豆栽培中,需注重大豆品种选择,以促进大豆的种植效益提高。
        关键词:大豆;种植效益;提高策略
        1大豆种植技术要点
        1.1选种
        大豆产量受品种的直接影响,若大豆品种选择不够科学,将会导致大豆产量降低。因此,种植户要将地区气候、土壤类型等因素综合纳入考虑范围,合理选择大豆品种。通常情况下,选择的品种需具备较高可逆性与病虫害抗性,拥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种子发芽率、纯度以及净度需分别保证在90%、98%以及98%以上。确定品种后,要于具备良好通风的平坦地块实施晒种工作,在地面上平铺种子,保持3~5cm厚度即可。若阳光较强,需做好翻动工作,避免种子受到灼伤。通过晒种工作的实施,种子携带的病菌可得到杀灭,有助于种子发芽率的提高。为促使大豆植株生长中的病虫害问题得到减少,晒种过后需合理实施拌种或包衣处理。通常情况下,拌种选择50%多菌灵药剂或灭枯灵乳油。
        1.2合理耕作方式的选择
        合理耕作方式的选择通常是确保大豆高产的重要环节。信息化背景下,需注重耕作方式的规范化、规模化、省力化、机械自动化等,以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除此之外,需依据土壤的不同类型、土壤的肥力指标等变化规律,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如低洼、高岗地需注重大垄台的耕作技术运用,地势低洼的区域,其排水性与通透性通常比较差,通常可选择心土耕作,并实现全面深层的土壤改良,达到排水效果。
        1.3轮作与密植
        要想保证大豆的生产效益,首先,采用科学的轮作方式,有效减低土壤中养分的损耗量,让土壤有一个充分的恢复期和调整期。其次,要合理规划大豆种植密度。经研究发现,大豆栽培密度与产量、质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大豆植株高度和籽粒重在不同密度的影响下有着明显的差异。籽粒重和植株高度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4.5万株/hm2时,大豆的生长效果最好,生物重最高,但是当超过4.5万株/hm2时,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都有着相应的下降,因此,种植户在栽培大豆时,可以选择4.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
        1.4适时播种
        不同的播种期与大豆的单产和质量有着必然的联系,北方地区在5月上旬播种最为适宜,如果晚播,大豆的生长发育日数缩短,植株的荚数、颗粒数和百粒重都要比5月上旬播种的大豆低,最终造成产量下降,保苗率低,存活率低。尤其是抗寒、抗旱能力和抗病毒能力,都不如正常播种期的大豆高,因此要尽量选择5月7日左右播种,最晚不能超过5月13日。
        1.5田间管理
        首先,间苗定苗。种植人员要对田间出苗情况进行关注,如有缺苗问题出现,需于阴天或晴天下午实施移苗补苗工作。尽量采取带土移苗方式,避免移栽过程伤害到幼苗根部。完成移栽工序后,及时浇水,且覆盖土壤。

依据种植密度,实施间苗定苗工作,将田间弱苗、病苗、小苗以及杂苗等间除掉,促使种植密度得到调整,苗株均匀度得到提升。其次,中耕除草。通过中耕工序的实施,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大豆根部的发育。因此,种植人员要结合田间实际情况,规范开展中耕工作,以便增强土壤的通气性。在中耕过程中,避免损伤到幼苗根系或地上部分。同时,及时将田间的杂草清除掉,避免杂草对大豆的养分、水分等进行争抢,否则大豆生长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其次,肥水管理。大豆进入到分化期后,将会产生较大的营养需求,种植人员要对尿素肥及时追施,促使大豆植株长势得到增强。若地块具有良好肥力条件,大豆植株长势较强,则不需要对氮肥进行追施,否则容易有倒伏减产问题出现。但可以对磷肥、钾肥等进行适量追施,促使大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得到提高。田间管理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对土壤墒情密切关注,若较为干旱,则需及时开展浇灌工作。
        2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2.1大豆根腐病
        本种病害主要对大豆植株根部造成危害,影响到根系正常发育,且会改变地上部分的叶色,明显减少分枝与结荚,进而影响到大豆产量。感染病害后,初期会有淡红褐色不规则小斑出现于大豆植株的茎基部或胚根表皮,逐步向红褐色凹陷坏死斑转变,向根茎扩展,导致根皮逐渐枯死。本种病害一般出现于连作地块,主要原因在于田块内积存大量的枯萎病菌。部分种植人员在基肥施用时,选择的是没有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导致根部出现伤口,进而侵入病菌。或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过度施用氮肥,植株缺乏足够的磷钾摄入。此外,若季节雨水天气较多,或晴天、雨天交替出现,也容易诱发根腐病。针对本类病害,种植人员要优选种子,播前做好土壤深翻工作,彻底清除掉田间病残体。构建轮作制度,避免长期连作大豆作物。基肥施用过程中,需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禁止与上茬作物残体、腐烂物等混合。合理控制田间密度,将病枝、病叶与病株等及时清除掉,于田外统一处理,且将生石灰等施入到病穴中。优化施肥结构,对磷钾肥适量增施。田间出现病害后,则需向植株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物。
        2.2虫害
        大豆常见的虫害有孢囊线虫、食心虫、蚜虫、红蜘蛛等。对于孢囊线虫可以在播种前,将苏云金杆菌药剂按照1∶40比例经过稀释,与种子均匀搅拌,有效防止孢囊线虫的发生率;食心虫又叫作小红虫,在幼虫期间以蚕食颗粒为主,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可以利用敌敌畏蒸熏,或者利用聚酯类化学喷剂,降低食心虫发生率;蚜虫主要发生在大豆的幼苗时期,可以喷施呋喃丹和速灭杀丁乳油有效治理,对于红蜘蛛虫害,可以利用50%毒死稗750mL/hm2,或者利用30%赛丹乳油1000mL/hm2,如果不是雨季,或者遇到干旱时期,可以利用1%药笑宝植物型喷剂。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一定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药剂,避免对大豆质量造成影响,降低人类食用的安全性。
        结论
        综上所述,大豆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结合大豆品种的生长特点,科学开展播种、整地以及田间管理等工作,提高大豆种植的科学化水平,进而扩大大豆产量。同时,要科学防治病虫害问题,提前采取预防策略,如药剂拌种、合理轮作等,降低各种病虫害发生几率。田间出现病虫害后,则要及时进行防治,遏制病虫害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乐.大豆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9(1):131-132.
        [2]赵军.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J].新农业,2020(7):15-16.
        [3]岳雪松.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0(4):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