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9月上   作者:陈曦
[导读] 在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和数量持续增加的新市场经济常态下,如何确保工程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是基层产业机构和相关部门的核心发展方向.

北京润华信通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  陈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在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和数量持续增加的新市场经济常态下,如何确保工程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是基层产业机构和相关部门的核心发展方向,就目前来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不仅能有效的弥补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此外在实现水利工程长远发展、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中也发挥了重要性作用。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水利工程施工作业难点,对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剖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水利现代化;信息化技术
        引言
        我国对水利信息化技术的探索从未止步,目前,已有诸如三防信息接收应急保障系统、物联网技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利系统管理工作的各项环节,为提升我国水利系统的管理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水利现代化建设信息化技术类型
        水利现代化建设常用的信息化技术类型,以三防信息接收应急保障技术、物联网技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河道检测自动化技术为主。其中,三防信息接收应急保障系统的功能,以对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以对相关信息的接收为主。物联网技术中的水利传感器技术、RFID以及嵌入式系统,均可被用于水利现代化建设。数据库技术的功能在于对水利工程中的信息进行存储,以便未来进行分析及应用。河道检测自动化技术可实现对闸门的远程操控,使其处于开启或关闭的状态,从而确保闸门的状态能与通水量相互适应。在信息化时代,传统水利工程建设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相应行业的发展。将上述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利领域,能有效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且能减少人力资源浪费,降低水利建设成本,对水利领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农村水利工程施工中的难点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2.1施工难点
        众所周知,水利工程包含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工程,如水库、大坝等重要基础设施,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所以,为了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稳定提升,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就成为了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那么,为了保证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有效完成建设,有关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就要针对当地环境以及地理条件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所以,有关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部分农村地区的地理条件较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进而降低了水利工程建设效率。比较常见的几种问题就是农村地区软土较多,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就需要对工程地基进行加固,进而提高水利工程整体质量。与此同时,施工技术也会影响水利工程整体质量,严重的还会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由此可见,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着怎样的难点,那么,相关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就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优化。
        2.2应用现状
        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但是,随着水利工程项目的增加,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也就出现了问题,那么,为了保证水利工程有效建设,相关施工单位就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因此,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化技术就出现在了水利工程建设中,如物联网技术、无人侦察机技术等。在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工程判断的准确性,因为工作人员在对工程进行判断时,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将工程信息进行优化与整理。不仅如此,信息化技术还可以有效提高自动化管理效率,工作人员在对工程进行管理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来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同时,还可以保证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控制。



        3在农村水利施工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模式
        3.1计算机仿真技术
        计算机仿真技术又被称为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进行妥善管理,这样能够提高施工的效率,提升各项操作的便捷性,降低返工问题发生的几率,以便及时为农民的灌溉工作进行助力。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之前应该先对工程的各项数据进行充分采集,构建工程数据分析库,保障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其次应该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进行科学预测,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避免对工程的质量和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提升施工单位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对工程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数值确定水利施工的基本方向,制定基本的优化方案。科学合理地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保障计算的精准性,简化各项数据计算的流程,为水利工程开发和施工提供更加充足的时间。
        3.2运行维护管理系统
        目前我国一些水利工程存在不足,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确保工程安全。可以将信息化技术与水利工程管理相结合,不断对水利工程本身的价值进行评估和统计分析,再对数据进行修正,进而完善水利工程管理的功能,让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出自身价值。运行维护管理系统可以对水利设施进行维护,通过对水库、河道、泵站等进行监测,分析监测数据,能够及时发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维修方案,保障工程正常运行。
        3.3 GIS技术
        GIS技术是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通过分析地理模型得到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目前是地理研究中常见的计算机技术系统。GIS技术可以将收集到的数据统一处理,整合建立一个地理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信息。借助于遥感(RS)和航测等数据,利用GIS对洪水灾情、环境污染等进行监视。制作洪水淹没动态变化趋势影像图,通过AI的计算和分析,预测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帮助管理者制定更有效的决策。例如,各流域机构利用GIS系统进行水利普查,做到了数据管理的统一、监控平台的统一、地理环境信息和人文信息的统一以及通过智能处理,帮助管理者制定决策。数据管理的统一方面,GIS系统通过搭建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广泛收集各类水利工程信息并统一数据格式。统一管理平台与各类水利设备系统和监控系统相连,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直接传输到GIS系统中;监控平台的统一方面,GIS系统可以对多个监控设备下达统一的操作命令。这样一来,监控系统就可以实时改变监控重点,为管理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在地理环境信息和人文信息的统一方面,GIS系统可以将各类需要的信息归纳整合为集成化平台,构建虚拟数字环境,管理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统一的调度和监管。
        3.4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能构建农田水利工程的三维立体图,并获取直观的数据信息。这样不仅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有效处理,还能对施工的情况进行预测。此外,水利工程施工人员综合应用互联网技术、无线传感技术、5G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在设计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方案时应用识别技术对现场进行实地布局,然后借助传感技术对发射出的信号进行采集工作,之后再通过有线的传输模式把重要的信息发送到控制中心。在构建监测网络时,一定要保障与施工环境的契合度,应该以实际为出发点探究施工的推进模式。例如,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能为施工人员的决策工作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从而提升整个农田水利工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结束语
        通过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发展需要在水利系统工作的多个层面运用高新信息技术。例如,可以积极应用三防信息接收应急保障系统、物联网技术、GIS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着力开展河道检测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从而让水利信息技术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促进水利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书生.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9(22):212.
[2]王树成.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2019(08):61.
[3]黄旭华,伍思琪.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分析及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8,38(21):77-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