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探究 陈海超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9月上   作者:陈海超
[导读] 随着近年来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5G、大数据、机器学习等一系列新兴技术被陆续应用于各行各业。

北京润华信通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  陈海超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随着近年来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5G、大数据、机器学习等一系列新兴技术被陆续应用于各行各业。防汛抗旱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修建水库、河道堤坝等工程措施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当前的迫切需要是结合非工程措施,融入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提高应急水平,实现高效的防灾减灾,进而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管理系统
        引言
        我国有着辽阔的国土面积,并且不同地区的气候与地形也存在差异,部分地区相对干旱,部分地区洪涝频繁。防汛抗旱工作统一化进行较难,并且不同地区的水利建设管理系统存在差异,信息交流困难。因此,研究防汛抗旱中水利的信息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风险预警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提前预警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便于管理部门及时预防,降低灾害发生时对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需要完善其应用流程,为社会发展和群众的人身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水利信息化的概念与作用
        水利信息化是在水利工作的基础上,引入信息管理技术,以提高水利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是现代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论述,指明了水利行业“互联网+”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许多水利工程已经开始运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等,在水利防汛抗旱工作中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也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价值。
        目前这些信息技术在水文监测、日常数据管理、信息传输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明显。例如现代水利工程中的GPS技术,利用电磁波信号对水利工程进行测量,具有精度高、效率高等优点。
        2水利信息化的应用现状
        1)信息化覆盖方面相对不足。虽然我国持续加大力度建设水利信息化,但是不同部门工作烦琐,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过程专业性较强,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足之处,当前阶段仅完成初步的网络覆盖,在信息收集、传输等方面相对不足。现有信息化系统能够完成河流信息监控,但是信息的统一收集仍未完全实现。同时,部分规范与标准统一程度不高,对于信息化平台检测数据的处理造成影响,难以及时精准提供防汛抗旱信息,工作实效不高。
        2)在系统化管理方面,不同部门信息化系统存在差异,管理领域不同,信息处理过程相对独立,难以实现信息共享。管理数据更新不及时,不同部门获取数据难以统一,对于防汛抗旱综合部署造成影响。同时,影响水利项目建设,造成水利信息的处理工作重复率较高,覆盖面较小,影响工作效果。
        3)软件设备信息化程度低,水旱灾害的应急防治需要大量的专业设备,通过数据信息现场采集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支持。然而,受设备老化、地域发展不均衡等条件限制,辽宁地区还不具备以上条件。由于获取的信息不准确、不完全,灾情来临之时极易出现灾情误判或灾害人为扩大的现象,这明显降低了灾害报警和预测的精准度。
        4)缺乏经验支撑和学习机制。防灾减灾工作除了需要专业技术外,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作为支撑。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洪涝灾害经常发生,但是普遍存在“发生一次,应对一次”的治灾思路。由于缺乏事后的经验总结和针对处置过程的学习机制,面对下一次的自然灾害仍然会自乱阵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疏散人群,以及修建设备甚至延误最佳救灾时机。应当针对具体发生过的案例事件,收集水利资料,整理抢险处置过程思路,在灾害来临之时,汲取相似案例中的应对经验从而实现对灾害的快速高效应对。



        3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提升措施
        3.1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
        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涵盖了信息资源的管理、处理、应用、服务、传输的全过程,实质上属于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和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工程建设为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引领。2005年,我国有关部门完成了第一阶段设计工作,防汛抗旱系统建设和相关工作正式启动。2012年,水利部更新改造了以往的复杂系统,并完成一期系统建设工作,对水利数据信息(如温度、水温等)开始大量的采集,一期工程拥有先进实用的技术体系和方案,也是当时新型技术信息的主流,总体上具备先进的设计原则。二期工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综合数据库、防洪安全、旱情、移动应急平台、水文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数据采集应用、洪涝灾害评估、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等系统升级改造,及系统集成应用和综合信息服务15个子系统。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输、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得到快速发展,必须优化调整其技术体系,最大限度的将最新的、成熟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系统的省级改造和建设,此时的“两台一库”总体构架存在一定适用性。根据水旱灾害最新特点不断丰富指挥系统的内涵,并在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纳入沿海地区防洪防风暴潮的应对措施、城市防洪治涝及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等内容。对于旱情防汛数据的信息化处理这些新系统发挥着积极作用,实现了信息服务从局部向综合、从单点到全面覆盖的转变,为全面推行水利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人们财产安全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3.2挖掘利用历史经验
        挖掘梳理以往发生过的干旱洪涝事件案例,复盘事件发生、处置、救援、复建过程,总结其中经验教训,建立经验库。在事件发生时,通过查找相似案例,及时获取处置经验,提高处置效率。
        除了经验案例外,水利工程是具有多年历史的一种工程,在工程中蕴含着建设、管理、运营、调度等大量前人积累的经验。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处理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挖掘水利工程中蕴含的历史经验,吸收总结前人的教训,以水资源作为核心,结合信息系统的全面支持,确保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
        3.3建立水利行业规范
        在防汛抗灾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理部门具有较多的基础信息,并且内容复杂,在历史信息方面数据量大。因此,需要将水利大数据作为建设核心,并建立标准化的制度规范等,明确技术要求,建立信息化系统业务、基础设施、人员管理与数据资源完整框架。可参考国家级水利标准,结合不同地区建设需求,保证规范标准的制定具备可扩展性,能够为系统技术升级以及技术运用预留空间。使用标准化规范与技术,可将水利资源作为管理基础,不断优化配置各项资源,高效利用系统建设成本。具体可按照中心水利数据标准体系,完成规范编码以及信息分类,将数据交换、数据质量、空间资源、应用服务、中心管理各项规范等建设加以整合,不断促使系统标准化运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信息化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信息数据共享中心建设、防汛抗旱管理系统优化、加强资金配置管理等完善各种应用系统的对策,通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现代通讯技术等实现更高效的防灾减灾,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诗峰,李纪人.GIS支持下的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分析与设计[J].中国管理科学,2001,9(06):73-80.
[2]汪志雄.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J].时代农机,2019,46(11):42-43,45.
[3]米玛桑珠,张文.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陕西水利,2019(3):147-148.
[4]赵志文,陈鹏.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17,3(4):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