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兰州—西宁城市群是我国西北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富集西北多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关键词:兰州—西宁城市群 旅游产业
兰州—西宁城市群是我国西北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人口和城镇相对比较密集,水土资源条件较好,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域内市兰州和西宁是国内省会城市中距离最近的两座城市,在地缘上一衣带水、在经济上一带相连、在文化上梯次接承,是西北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富集区,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推动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兰西城市群域内旅游资源极具产业发展优势
兰西城市群区域包括以甘肃兰州为中心的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永靖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青海西宁为中心,城市群包括青海省海东市,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贵德县、贵南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尖扎县。
兰州—西宁两地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兰州以都市旅游为主要特色,市区周边有丰富的特色旅游景点;西宁以自然旅游为主打品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两地地缘极近、旅游资源却差异明显。自然景观方面,兰州周边有美丽辽阔的草原牧场、苍茫恢宏的戈壁大漠、丝绸之路古画卷等,西宁周边有雄伟粗犷的冰峰雪山、奔腾的黄河徨水、美丽的青海湖等组合呈现西北地区恢弘的风景画卷。兰州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山静水动,形成了以黄河为主轴独特而美丽的山水城市景观,周边的定西、白银、临夏主要体现西北黄土高原的风情;西宁独具魅力的自然格局,形成了青藏高原“河湟谷地”的独特风貌,循化县孟达天池自然保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是青藏高原上的“西双版纳”。两市域内旅游资源互补形成了理想的整体景观品位,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人文景观方面,兰西城市群内既有现代化的都市风貌,也有神秘浓郁的民族风情。沉淀的儒家文化、神秘的藏传佛教、独特的地方小吃和独特少数民族风俗构成了多民族少数地区共生繁荣的景象。随处可见域内特色的穆斯林建筑,回族风情浓郁;东乡族、撒拉族、土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唱花儿会、过古尔邦节、开斋节等古朴独特的民俗民风,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名胜古迹众多,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
二、兰西城市群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瓶颈分析
1、中心点辐射带动整体能力有限。兰西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内部地貌风土人情差异较大,虽然目前兰西城市群有完善的发展规划,两市也都制定了各自的实施方案,但是城市群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是典型的“弱弱联合”的城市群,其中兰州、西宁在兰西城市群中具有绝对优势,有较强的要素聚集能力,仅中心点兰州市一地的生产总值就占域内地区生产总值的近一半,是群内经济体量最大、人口最多、基础条件最好、资源要素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但是两市相比西部其他中心城市而言经济总量弱小、总体实力较低,经济对旅游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空间体系表现出双核集中式特征,尚未建立起城乡一体多核心分布式的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关系。
2、区域旅游资源缺乏整体协同规划开发。兰西城市群域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林立,但是分布零散,各文化旅游资源景点之间的距离较远,多为孤立景点,未形成规模积聚效应与整体开发。因为隶属于两个不同省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一直是各自为政,各个省份、城市、县份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制定自己的旅游形象、宣传方式,与“全域化”旅游还有一定差距,缺乏“兰州—西宁”城市群大旅游整体形象,还未尝试打破行政区划将整个“兰西城市群旅游产业”推向市场。
且大部分民俗文化活动时间集中固定,如藏族的晒佛节、法会,社火表演、民间庙会等均在特定时间举行,错过这些时间点,文化旅游活动相对较少。缺乏专业组织部门有序合理的投资,欠缺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和特色旅游线路的开发。
3、旅游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兰西城市群除市区及城郊旅游景点服务水平较高之外,域内具有一大批特色旅游小城镇,但大多处于较为偏僻的节点地区,落后的信息化建设无法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信息获取能力较弱,相对封闭的原生态信息现状难以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对旅游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难以很快准确反映,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大多数特色旅游小城镇地处城市群的各节点县区,基础交通设施相对不足,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客观条件不完善;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低,当地居民获取最新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与机会较弱,严重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推进兰西城市群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路径
1、依托全域旅游整合开发。兰西城市群域内历史脉络相连、文化相互包容,完全可以区域之间进行合作,打破边界形成竞合关系,将兰西城市群的特色旅游视为一个统一的旅游目的地规划开发,形成资源优化、空间相连、产品特色、产业发达的系统旅游结构。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指引下,强化区域协调,对外通过“网络化”建设优化空间布局,让域内特色旅游联动发展、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提升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以整体品牌统领区域旅游形象。对内以品牌突出地域特色,组成互为呼应、各具特色产品体系,让全域旅游成为推动兰西城市群域内特色旅游发展的动能。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打破兰州、西宁现有行政区划界限,整合两市旅游资源、确定发展方向,引导要素资源形成“网络状”大旅游格局;从大城市为主转向大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旅游协调发展、协同创新,形成“中心带城镇、大环套小环、小环串末梢”的旅游环线网络,整体打造“兰西一体化”特色鲜明的西北民族风情旅游板块。
2、推动特色旅游错位发展、网络共建。《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建立一体化市场秩序,全面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形成和公平竞争的各种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区域市场体系;2020年5月13,甘肃、青海两省签署了《深化甘青合作共同推动兰州-西宁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框架协议》,两省将共同建设兰西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加快了兰西城市群市场一体化进程。在旅游产品营销上,就是要联合开拓旅游市场,实行“大旅游、网络化”组合销售战略,发挥各个旅游小城镇所辖区域资源差异,培育各自特色细分产业,力争做到旅游产品多层次、多元化,实现“一镇一特色,一镇一品牌”,避免区域内各旅游小城镇同质化和替代性竞争,营造内部协调发展、对外统一竞争的良性循环的旅游发展环境,实现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3、推动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兰州与西宁地域毗邻,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地方人文多元并存,各节点地区旅游资源及其它旅游地域要素各有特色。城市群域内各城市山水相依、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交通联系紧密、人员往来频繁、经贸合作密切,缔结了民族融合的骨肉情结,积淀了经贸合作的厚重基础,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区,为特色旅游的网络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要构建一个带动旅游发展的网络系统,集聚临近旅游资源为旅游资源群组,通过资源互补、游线互连、市场互动等方式相互作用,借助交通系统联系、服务设施协调配置、生态廊道构建等方法将其联结成多中心的旅游网络体系,可激活兰西城市群域内旅游资源优势,使各类旅游资源要素形成复合价值,产生叠加效应,提高城市群整体旅游的吸引力和质量,实现共赢互补,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推动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亮.兰西城市群建设中旅游扶贫模式构建研究[J].《甘肃农业》2020.9
[2]《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3-20
作者简介:崔治龙(1972—),男,中共兰州市委党校 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