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 姚慧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   作者:姚慧
[导读] 摘要:新时期,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渐渐成为人们坚信不动摇的理念,人们表现出对环保工作极高的重视。
        天津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引江市区分公司  天津市  300132
        摘要:新时期,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渐渐成为人们坚信不动摇的理念,人们表现出对环保工作极高的重视。环境水质监测以及质量控制,必须使用具有针对性特点的监测仪器以及监测方法。做好细节控制,才能保障水质监测和管理效果,提高环境水质管理准确性,完成水质问题的有效处理,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监测;质量控制
        引言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就是通过控制实验结果的误差,确保实验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障实验结果的精准性。环境监测中有一较为重要的监测内容就是水质量的监测,大家都了解,水资源对社会群众的生存、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下通过优化实验室内的水质监测质量,更进一步优化当下整个大环境当中的水资源品质,进而更高质量的优化社会群众的生存发展基础。
        1在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通过实验室内调控众多变量化因素,进而有效控制实验结果的误差大小,误差数据的有效控制将会推动实验室测试结果精准度的快速提升。并且,当下我们也对环境监测实验室中的水质监测目的展开了细致化的分析,在对几个地区的环境监测实验室中的水质监测的过程分析来看:实验监测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实验结果的误差大小,期间也选用许多科学化的手段来推进实验结果精准度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环境中水质品质的提升巩固下良好的基础。当了解了环境监测实验室中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的目的以后,我们更需要对该质量控制的内容展开探究,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在水质监测质量控制之前,对整个过程进行明确性的文件规范,并且,监测过程中也需要多人员的监督强化,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内容,水质监测质量控制实施前,我们必须制定好具体每一步的操作、规划,监测人员更需要严格依据该操作要求逐步展开日常的水质监测活动。
        在环境监测实验室中要想做好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就需要构建起严密的监测体系,相关的实验分析人员也需要不断强化对该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理论的不断巩固强化,会更有利于其在水质监测质量控制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水质采样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采样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作为其中的重要构成,水质采样需要考虑的环境因素比较多。水质采样面向的水体类型包括:污水、降水、地下水、湖泊、水库、封闭管道、开阔河流。所以采集现场水质的时候,应当按照采样水体特点和类型、目的、注意事项工作。采样的时候,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应保障采样点一致性与准确性,甚至有必要运用GPS 定位。采样的时候应避免剧烈搅动水体情况出现。如果水体中出现了漂浮物,则应及时滤除,以免其进入采集器,做好细菌学指标的测定工作。采样的时候,电导率、溶解氧、pH 值、水温需要充分考虑,应根据现场的测定情况监测,获取准确结果。如无法现场测定,则要按照项目情况,合理、科学采样,根据规定添加保护剂,并存放在温度合适的冷藏箱运输。送到实验室以后,及时检查,测试并分析结果。采样中,详细记录采样的水样情况、检测方案是很重要的工作,应保障字迹清晰与端正,认真核对水样、记录和方案。如有遗漏和错误,则重新采样和补采,结束采样工作之后,做好样品交接、存储运输。
        2.2 合适的监测方式
        环境检测实验室水样检测质量控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不一样的水质监测方式会带来不一样的数据结果,不同方法也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在水质监测之前,工作人员要分析水样的基体组成部分、大致浓度范围、酸碱度,对这些基本的信息要做出正确的参数判断,根据本次水质监测的项目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在这里要注意,工作人员可以优先考虑级别比较高的分析方法,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标准,在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和精细化的前提之下适当的简化操作程序,节约检测成本。在方法选择完毕之后,对监测结果数据的准确性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这也是实验室水质检测的根本保障之所在。工作人员要使用专业的精密仪器进行水质监测,在仪器使用之前要对其功能进行检查,保证仪器性能合格正常,能够安全的投入使用。工作人员要按照实验室的相关规定对试验结果得出的数据进行精密地分析,判断得出的结论是否有误,查看推断的数值和检测的数值之间是否吻合。通常来说,正确的数据结果会有一定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它的原理是对事实的规律性重复。
        2.3建设科学合理的监测模式
        实验室水质检测还要保障检测模式的科学合理,建设较为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加强水资源检测过程的科学性。如果采用传统的检测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水质检测标准的要求有关,工作人员要采用更加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检测设备,对水质情况做出更加高级的分析,安排更多元化的检测项目提高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一些特殊水样的检测,实验室要引进或借用高精度的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在检测阶段完成之后,工作人员要提高检测结果数据分析的能力。当前,水质检测数据分析和处理包含了计量、审核、整理三个阶段,工作人员在数据计量工作之前要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避免数据信息混乱,结合实验样本对原始数据进行测算,还要严格控制工作人员的人为操作变量,避免操作失误导致误差的发生。在数据测量工作完成之后,工作人员结合数据标准对水质进行客观的评价,最后要对检测结果进行分类保存,方便后续查看。
        2.4仪器设备的质量管理
        由于实验室内的各种仪器设备都与我们的水质监测实验有关,所以进行实验室内各种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日常维护很重要,同时更是各项质量监测的基础。只有把各方面的设备装配得准确合理,才能保证水质监测结果的效率和准确性,并做好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监测的质量管理。监测仪器设备的定期维护对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的优化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加强对该方面的关注。
        2.5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水质质量检测工作需要检测人员的直接参与,因此人员的素质对检测的结果准确性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水质分析监测工作需要具有专业操作技术和知识储备,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操作技能,另外一方面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熟练掌握实验室水质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当前国内环境监测实验室大多数是第三方机构,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实验室并不注重对工作人员组织的培训,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有关工作人员要积极学习水质检测相关知识,对一些新进入工作岗位的员工要进行统一培训,教授工作人员掌握水质分析工作步骤,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结束语
        现如今国民用水量在持续增加,人均用水量开始爆发。工业系统的发展,导致很多地区水质深受污染与影响,无法保障质量。为了让人们能够健康生活,有必要做好水质管理与检测工作。环境监测实验室对于水质的控制,基础便是对监测分析结果的管理,控制误差。解决水质问题,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利容,白秀娟,张静.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在海洋环境监测实验考核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06):51-53+71.
        [2]绳秋月,钟罗罗,吴植.土壤环境监测中现场采集和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研究[J].节能与环保,2019(11):88-89.
        [3]陈泓霖,邱国良.水质监测中易忽视细节问题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9,31(09):183-184.
        [4]莫伟言.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检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探讨[J].上海化工,2019,44(07):37-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