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家庭与学校共建共育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7月   作者:陈宁志
[导读] 由于沟通的不畅,教师和家长之间经常会产生一些误会和矛盾,因此相互抱怨、指责,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教育效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所以,针对上述情况提出:首先,家长和学校要认识到家校沟通共建的重要意义,主动地相互沟通;其次,通过多种方法:如,“校讯通”、“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等实现家校共建共育的目的。

陈宁志    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八一中学
【摘要】由于沟通的不畅,教师和家长之间经常会产生一些误会和矛盾,因此相互抱怨、指责,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教育效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所以,针对上述情况提出:首先,家长和学校要认识到家校沟通共建的重要意义,主动地相互沟通;其次,通过多种方法:如,“校讯通”、“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等实现家校共建共育的目的。
【关键词】家庭;学校;共建共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7-155-01

        一、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首先,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无论是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还是学校教育的科学体系、循序渐进,以及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人文影响,都不可或缺,而且应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教育应有全方位、综合整体的考虑和设计。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需要紧密而有效的配合,两者之间,任何一个方面的缺位或不足都会在学生身上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影响教育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规范的管理、专业的师资、丰富的设备设施、所以说学校教育是核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共建,总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学校教育由于现行体制设计,要求对全体学生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指导,施以统一规范和标准的管理和教育,有人形象化地比喻为“人才流水线”,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都是大体一致的。但是,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大不相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而孩子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人。
        充分认识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识,才能使教育的途径得以畅通,教育才能有成效。学校与家庭若在学生教育问题上产生分歧,在这两种环境中所进行的教育必然相互冲突、抵消,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种种的困难,降低学校教育的效率。
        二、家校宣传教育思想,达成共育目标。



        由于家长在教育观念、方法、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不可能所有家长都能做到用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也不可能每位家长都能用正确的理念来教育孩子,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使家长意识到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家长会是学校、家庭教育双方交流思想,共同寻找教育方法,挖掘宝贵的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利用好家长会,能更进一步拉近学校与家庭的距离,达到共育的目的。期中考试后我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其中一些家长的发言很精彩,所使用的方法也具有很好的实效性,她说:我的孩子做作业时,我从不守着,做完后他自己检查完,我才检查,如果有错误继续检查,并且规定没有特殊情况只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否则就会有一些小小的惩罚,如不能看动画片,不能吃自己爱吃的饭等。当时就有几位家长表示这种方法可行,回家去要试一试,有些家长还提出了一些困惑,也在当场讨论后得到了解决,也有一些家长在听了习惯教育的重要性后表示,将抽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孩子,耐心陪伴孩子成长,应该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电话、家访随访也是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好方法。
        三、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实现家校联合 。
        学校从建校初期就考虑家校联合的问题,移动校讯通的管理系统是一个融合手机短信、语音合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这个平台,将关于学生的到校、离校、在校表现、考试成绩、学校通知等情况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家长同时也可以给老师留言,还可以实现语音通话功能。应用此系统,家长每天都能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随时、随地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家长能及时获得孩子到校、离校的时间信息,孩子的考试成绩、作业点评、近期表现以及学校的各种通知、活动信息也可以及时送到家长的手上,家长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从而有效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辅导教育;学校能更有效地进行学生管理,和家长密切沟通,从而整体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还为后续的校园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总结:
        总之,孩子的教育不再单单是学校的教育。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家校能有效配合学校的教育行动,教师能根据家长反映的孩子的课下表现,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管理,真正实现家校联合,双份的教育力量和教育教学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王文华.现代化教育——家校共育,携手创建美好未来[J].教育力量和教育教学,2015(10),15-36.
[2]胡才俊.家校联合共育良才之我见[J],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06),126-135.
[3]张文辉.如何打造更加有效地家校共育[J].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育中心,2009(32),196-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