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有学生,心中有文本——小说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7月   作者:刘云翔
[导读] 要按照《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及要求展开小说阅读教学,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唤起阅读经验,围绕小说三要素进行核心教学,抓住关键情节展开阅读探究,这样的教学是遵循了以生为本、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科学认知规律。

刘云翔   乌鲁木齐市第127中学
【内容摘要】要按照《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及要求展开小说阅读教学,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唤起阅读经验,围绕小说三要素进行核心教学,抓住关键情节展开阅读探究,这样的教学是遵循了以生为本、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科学认知规律。
【关键字】学生  文本  小说阅读  例谈  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7-182-02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七至九年级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目标是:“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小说是典型的文学作品,在初中段主要集中在九年级的教材中。一般情况下学生没有较多的人生体验,他们的注意力主要被在小说的情节所吸引,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说阅读,小说阅读的教学设计如何入手呢?这里以一篇小说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对小说阅读教学设计的认识。
        一、认知切入,唤起体验
        关于阅读教学,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荣生这样认为:“‘阅读教学’通常指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教学,就是建议学生与课文的链接。” 因此,他认为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情境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的第一条就是,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我非常赞同王教授的观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课标》 中也强调,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的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要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首先须唤起他们对文本的求知与阅读的渴望。对于《孤独之旅》的开讲设计,我选定从小说的题目入手,引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顾——
        (一)导言引入
        师:同学们,有过孤独的体验吗?分享一下:孤独的滋味如何?
        师生交流之后,教师归纳引题:孤独感是每个人都会有过的心理感受。面对孤独,有人悲伤、抑郁,有人却乐享其中,成就与此。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一段“孤独之旅”,看看读过之后你对“孤独”是否会有更深的认识。
        【研习评点】小说《孤独之旅》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失学后历经挫折后在孤独中成长成熟的故事,尽管主人公乡村生活的经历不是学生所熟知的,但是少年的困惑、茫然与孤独感却是共同会有的人生体验。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更容易唤起学生对小说人物心理经历的亲近感,从而为进一步理解作品主题奠定思想基础。
        二、核心教学,线性设计
        一篇阅读教学的材料可以有很多的解读思路,但应把握住不同文体的阅读重点,也就是体现文体基本特征的阅读。因此对于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阅读教学,自然要紧紧围绕“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描写”这一核心来设计阅读活动,力求给学生以清晰的阅读思路和准确的阅读视角。
        (二)整体感知
        1.小说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师生交流明确:因家庭变故而失学的少年杜小康被迫随父去芦苇荡里放鸭,经过生活、精神的双重磨炼,他成熟长大了。
        2.看来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那么小说直接以“成长之旅”为题行吗?有什么不同效果?
        【研习评点】对于初中段的学生来说,能概括出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阅读小说,能简洁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十分必要的,符合学生阅读时从整体再到局部的认知规律,给学生以整体的感受。
        (三)精读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能体现少年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的词句,看看这位少年的成长经受了哪些磨练。



        提示:(1)既然是心路历程,应找那些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语句,从中勾选出体现心理变化的关键词。
        (2)既然是历程,就应该是成长变化的过程,即,开始在什么时候怎样,后来遇到什么事了怎样,然后……最后……
        投影显示:不情愿——茫然——恐慌——孤独——平静——勇敢
        明确: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情感线索。
        师小结: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我们透过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他的性格成长变化,读起来感觉怎样?
        2.是啊,杜小康年纪与我们相仿,读着小说中叙述的他的经历,你感觉杜小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说说。
        【研习评点】在对作品有了整体内容的把握之后,对情节的梳理是小说阅读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小说叙写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这是进一步感知内容的重要一环。小说《孤独之旅》的情节主要是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或者是他成长变化的过程,由此方面的梳理,自然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品析,这就为人物形象的把握又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而紧接着的“人物印象”事实上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师小结过渡: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但大家发现了吗?这篇小说除了描写记叙人物的活动外,还有大篇幅的景物描写穿插其中,似乎显得情节冗长,不够紧凑集中。看投影中选出的几段景物描写。
        探究:这几段在内容上似乎可有可无,删掉后并不影响上下段的关联,怎样?我们删掉后对比原文体会一下。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结:烘托人物孤独、恐惧等心理,渲染成长环境的艰难,推动了情节发展,同时增强了小说的意境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不愧称为“诗意小说”。
        【研习评点】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在《孤独之旅》中,大段的自然环境描写又是对人物成长变化心理的极大渲染和折射。阅读这篇小说,若是跳过对环境描写的品析,势必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文学意义。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呢?我的过渡语言很简洁,自然引导学生由大段的心理描写作用过渡到对大篇幅景物描写的关注上,然后巧妙设下机关,将文中较为典型的几处环境描写语段删除,引导学生思考看似可有可无、并不影响文章连贯性的这些段落,究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通过对比,思维快速活动起来,激发起他们质疑解疑的兴趣。当然,失却了环境描写的语言尽管在内容的连贯上无关大碍,但明显没有了情绪的渲染与烘托,自然也失去了小说的意境美。通过这一环节的删除、替换解读,学生对小说语言特色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三、主题探究,回归照应
        (四)总结感言
        同学们,品读完这篇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少年的成长注定要经历。而这正是 “孤独之旅”的完整含义,这是成长的必然代价。长篇小说《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也使作家曹文轩获得了“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大家课余有兴趣可以细细品读整部作品。
        【研习评点】这一环节是对这篇小说阅读主题理解的提炼与总结,以阅读感言的概括形式作结,不仅放松了学生阅读过程的紧张心理,也是对学生回顾阅读全程的有效导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结尾也自然导引学生关注作家的整部作品是“成长小说”的代表,从而也完成了由文本阅读、品读到学生从感性阅读到理性阅读的过渡。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最大的特点归结起来就是:文体特色清晰,环节连贯自然,前后呼应,重点突出,又体现学法的习练与提炼。这些教学效果的产生,首先需要对教材有整体和细部的研读精读,并在此基础上
        对《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有所领会,再审读教参中的解读,对教材内容与特色做到心领神会,关注单元训练重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要点题目,最终确定教学内容;最后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设计好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此所谓“胸中有文本,设计有学生”——眼里有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才是真实而有活力和意义的教学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