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7月   作者:卢雪晴
[导读] “整本书阅读”要把图书的内容完整的读完。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一种完整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整本书阅读”,首先是选书,选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然后是激趣,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欲望。再次是阅读,这时他们应该做到“两读”“四到”。读完整本书后学生要展示他们的成果,汇报他们的成绩。

卢雪晴   四川省宜宾市叙府实验小学
【摘要】“整本书阅读”要把图书的内容完整的读完。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一种完整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整本书阅读”,首先是选书,选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然后是激趣,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欲望。再次是阅读,这时他们应该做到“两读”“四到”。读完整本书后学生要展示他们的成果,汇报他们的成绩。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7-196-01

        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对“整本书阅读”做了专门的论述,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助”的主张。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椎(实验稿)》中再次提倡学生读整本的书。而在201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椎》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则成为课程内容中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可见,“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我把自己对“整本书阅读”的一点浅显认知写出来,以供参改。
        一、何为“整本书阅读”
        我认为,“整本书”指书籍的内容而言,“整本书阅读”意即把图书的内容完整的读完,而不是读什么节选、片段,对于那些由多个作品组成的合集,我们可选其中的一个或者是两个把它完整的读完。
        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何在
        首先,读整本书,可以给学生一种完整感,可以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
        由于现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阅读成了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一种活动。这种阅读可以快速地获取信息,可这种方便的阅读方式却有一定的弊端:我们通过这种阅读获得的认知是零散的、碎片化的。长久的进行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会使我们的阅读只停留在表面,只是单纯的获取信息,而不会对阅读进行深入的思考,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会影响我们的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而“整本书阅读”可以给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感知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可以对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可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对人物的感知,对主旨的把握等则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
        其次,“整本书阅读”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学生,只学那几本教材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每一个年级都规定了必读和选读的课外书,这样就使我们的知识不是局限在几本课本中,还可以从课外读物获取更多的知识。比如说我们读文学类的书,可以了解到不同国籍、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文学特点;读史学类的书,可以了解到古今中外的历史;读建筑类的书,可以欣赏到美轮美奂的建筑,可以明白那许多古建筑保留的价值……而这一切绝不是几本课本能解决的,必须博览群书。
        再次,“整本书阅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好书,学生会被书中的形象感动,会自然而然的认同书中的观点,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边城》中“爱”与“美”对学生的熏陶,《平凡的世界》中对不幸命运抗争的人生启迪。
        三、该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呢
        第一、选书。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在图书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同学漫无目的,不知所以地在选书,几千册、几万册的图书,他选不到一本适合自己的图书。所以,选书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思想健康,内容积极向上的优秀图书。如一些中外名著,像《老人与孩》《巴黎圣母院》《平凡的世界》《傅雷家书》等。平时应多注意图书馆的书籍推荐和导读,学会从书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
        其次,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选择一些可辅助课内学习的书,拓宽知识面。如学《再别康桥》时,我们可以选择徐志摩的长篇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林徽因的《悼志摩》。通过课外图书的辅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诠释。
        第二、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把厚厚的几万字的图书读完,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欲望。
        教师可以在读书之前进行导读,介绍作者、背景等相关知识,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吸引学生从书中找答案,如针对《平凡的世界》可提问“田晓霞可不可以不死”“孙少安为什么选择贺秀莲作妻子,而不选择润叶”。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开展读书推进活动,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分享自己喜欢的片段,改编某一章节等。
        总之,要让学生喜欢读,把整本书一直读完,不要半途而废。
        第三、阅读。
        当学生带着满满的兴趣打开书本时,他们应该怎么阅读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两读”“四到”。
        1、做到“两读”。
        (1)初读。学生拿到书后,迅速的读完第一遍,对整本书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知道书中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白有哪些人物,这是一次停留在表面的浅层次的阅读。
        (2)析读。读完第一遍后,我们还要进行整本书的分析阅读,如文章结构分析,人物性格命运分析,内容主题分析等,这是一种深入文章深处的深层次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自然得到了锻炼。
        2、学会“四到”。
        (1)眼到。读书是视觉享受,要看清楚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因为我们阅读那些经典作品中,每一个字都或许意蕴深刻,特别是那些古典诗词,可谓字字珠玑,耐人寻味。
        (2)心到。心到意即我们读书时要用心思考,思考人物的命运轨迹,文章的写作技巧,我们从中有何获益等。如果读书不用心,不思考,我们的读书毫无意义,反而浪费了你的时间。
        (3)口到。口到指读书交流,我们可以在读完一个章节或几个章节时进行,也可在读完整本书时进行。我们可以交流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可以交流对语句的体味,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说出自己的感悟。通过交流,我们可以解决困惑,深化理解,从而享受阅读的乐趣。
        (4)手到。我们在阅读时要养成动笔的习惯,把好词好句好段摘录下来,在重要之处,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把读书的感悟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巩固了我们的记忆,还激发我们去深入思考,而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段还能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储备。
        第四、汇报。
        这是在读完整本书后进行的,可提前给学生提供两三个思考的角度,借此打开学生的思维,并把思考的东西落实在本子上,形成文字的东西。如读《家》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几个角度:赏析最喜欢的某处情节,探究某个人物命运形成的原因,假如你是某人你会怎么做。这样几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明白我们应该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最后,我们选择一个时间让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成果,汇报他们的成绩。这一过程既是一个对作品主题的深化、升华过程,又是一个对思维的训练过程,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学生受益良多。
        总之,“整本书阅读”对培养学生综合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它需要我们老师的恰当引导,需要学生的实际行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