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5032419860113XXXX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岩土工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对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高度关注。岩土工程施工不易实施,多次受地质灾害影响,以致岩土工程无法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岩土工程质量,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岩土工程的顺利实施。本文深入分析工程地质灾害的特征与类型,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特征
1.1隐蔽性
隐蔽性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重要特征。工程建设中,岩土项目施工的内容较为丰富,并且在土层开挖和加固过程中,原有的地质基础会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这就使得土层结构的稳定性和紧密性受到影响,容易造成工程潜在危害。施工过程中,岩土工程建设人员若不能及时的发现这种变化,就容易造成后期地质灾害,影响工程的整体建设。
1.2突发性
与其他工程危险因素相比,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具体而言,若地质条件存在一定潜在威胁,其会随着人为作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不断扩大,并且当基础地质无法承受这种影响时,就会直接迸发,从而给岩土工程的建设造成较大影响,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3社会性
社会性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附带属性。社会实践中,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社会各界会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救灾工作开展,从而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至最低。从实践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具有社会公众参与的特征,由此可导致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社会性。
2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2.1滑坡
滑坡灾害是由于斜坡部位的岩体以及土体,受到河流冲刷因素影响和地震因素以及地下水活动因素等影响,再加上人工切坡等各类因素,顺着软弱面以及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的随着坡度向下滑动造成的自然现象。引发滑坡的诱发因素有很多,特别是降雨降雪以及地震和地下水的侵蚀与冲刷,地表水体受河流因素影响,不断地冲刷坡脚,对坡脚进行开挖,蓄水、排水,堆填加载,和乱砍滥伐以及劈山放炮等。
2.2坍塌地质灾害
针对坐落在陡坡位置并且被直立类型裂缝分割的岩土土体而言,由于土体的根部位置比较空虚,很容易出现局部移位和压碎折断的问题发生,导致土体具有的稳定性较差。长此以往不加以改善,或导致土体突然从母体上脱落,出现翻滚、倾倒的问题。这种土体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被称为坍塌。导致坍塌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强烈震动。第二,推渣填土。第三,渠道渗漏或者水库蓄水。第四,道路工程边坡开挖。第五,采掘矿产资源。
2.3泥石流
除了上述的地质灾害以外,我国岩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也会遭受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主要表现在山体受到暴雨的冲刷较为严重,从而在山体的表面形成了洪流,进而洪流会伴随着一些岩土和沙石进行流泻。而泥石流的形成除了山体本身的地质情况以外,也可能是因为一些施工队伍过分开采而导致的。
2.4地面变形
对于地面变形而言,主要包括地裂缝以及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我国很多城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问题,有的沉降量达到了三米左右。呈现集中分布有的密集分布,地面沉降带十分的广阔。引发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包括,对地下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导致的塌陷,二是由于表面岩溶因素影响,导致塌陷灾害的发生,还有的是对地下水过量抽取,导致地面下沉。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
要向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给环境、企业,以及人民带来的危害,除了重视防治、检测工作的有效落实之外,对于地质灾害工程的建设工作也要给予足够重视,结合具体情况,落实好护坡工程、拦截工程以及移民工程的建设工作,以此来尽可能减轻地质灾害给环境带来的破坏程度。此外,通过地层的不断加固,以及各个施工环节的进一步优化,既可以促进施工质量、进度的不断提升,也能够尽量减少施工安全事故的产生,为岩土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就目前来看,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工程措施就是:排水与截水、支护与遮挡、加固与护坡、卸载等,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且从某一层面来讲,也拥有相应的基础发展挑战。比如,因为切坡所而引发的滑坡可以通过地表排水,以及前端支档这一方式的科学引用来进行对灾害的有效防治。针对一些规模较大的滑坡来讲,在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之前,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落实好各项地质勘查工作,基于此再制定相符合的防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显著提升其防治效果,才能够为边坡的稳定、安全可靠性提供有力保障。[1]
3.2进行地表变形及崩塌控制
岩体施工过程中,地表变形和崩塌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因此,实现地表变形和崩塌现象的防治极为关键。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工程建设的地质环境进行勘查,实现地下矿业开采、地下水抽取、表面岩溶活动等内容的严格把控。另一方面,施工人员还应对岩土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规范。即注重岩土工程及后续工程的科学设计,确保工程荷载指标与岩土承载能力的吻合。
3.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治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因素以及自然条件下土质、植被等原因造成的,因此通过改变生态环境的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这种措施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护坡的方式加强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土质,从根本上提高土壤本身抵抗地质灾害的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生物防治的方法不仅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同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又可以减少经济成本,而且生物防治完成后,可以连续多年产生效果。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多是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产生的,生态自然恢复能力较差,再进行其他工程施工会进一步加大对自然的破坏。因此生物防治的方法是一项长久有效、节约成本、适用性强的方法。
3.4实施适当的避让措施
具体来讲,就是在保障不给施工工程质量、施工工期带来不利影响的基础上,对工程施工地点、时间等方面做出恰当调整。比如,在遇到雨天时,要尽可能停止作业,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工程实施合理加固。与此同时,结合具体情况,以及可能面临的灾害问题制定完善、适合的灾害转移方案,遵循就近原则来落实好对施工人员,以及附近相关居民的各项转移工作,以此来将地质灾害给环境、人民带来的危害程度控制在最小。就目前来看,搬迁、适当的避让措施在我国沿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应用的较为广泛,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3.5针对崩塌以及地表变形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对于崩塌地质灾害主要通过排水来减少岩体内部的流水侵蚀以及对墙体、坡体维护的方式进行防治。对于地表变形的地质灾害主要方法是夯实地表、对裂缝进行灌浆。夯实法是通过巨大的压力对土体冲击后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灌浆填土的方法是在地面已经产生塌陷、裂缝等灾害后,通过对发生灾害的地方进行清理后实行填充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施工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充分考虑,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对不可避免的地质灾害,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减低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的损失,还应不断的研发新的地质灾害防治方式,从源头上减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俞世花.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研究[J].居舍,2021(05):160-161.
[2]夏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探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2):157-158.
[3]王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分析[J].地产,2019(1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