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禹域 肖潇 王培鉴
重庆市规划事务中心 重庆市 400000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福利与幸福指数,增强人民获得感。在近年中国高速发展现状下,伴随城市高速建设发展,城市规划对“人”的生活行为活动关注度也一直在提升。当前城市发展重心逐步由规模、速度向品质、内涵转变,微更新与微改造也将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零星地块、闲置地块的品质提升和功能塑造受到关注;而在增量用地空间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城市中仍然有许多具有容纳丰富的居民活动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的“失落空间”,众多被荒废的灰色空间或被忽视的零星闲置空间,即丧失活力的空间,也亟待系统研究和利用,以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在现阶段大型开敞空间建设完备的情形下,将视野投向与城市居民生活更加密切的微观层次,如何通过微观层级视角对城市居住片区的微型公共空间进行设计和打造,在丰富居民个人生活圈活动、增强居民之间相互交流的同时提升整体空间活力是当下城市规划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微型公共空间、布局优化、品质提升
1、微型公共空间的概念
微型公共空间是与城市大型公共空间相对的概念,规模大约在400-4000平方米范围内,具有游憩、休闲等功能,是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可停驻的小型公共开放空间。这类空间一般具有面积较小、选址灵活、类型多样和分布离散等特点,呈现形式可以是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运动场及林荫步道,也可以是供人休息的其他形式的小场所。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来看,城市大型公园、绿道等承担了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结构核心或轴线的角色;集中绿地与开放体育设施等中型公共空间,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的主要节点,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区域;相比之下,街边小公园、小广场、小绿地等场所,面积小,布局散,深入城市各个角落,是普通市民(特别包括基层弱势群体)日常最易接触与使用的场所,它承担的是一种基层角色,。换言之,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解决了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重庆市中心城区现状微型公共空间布局及使用现状
(1)现状微型公共空间识别与筛选
本次研究采用了重庆市城乡规划综合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广泛提取了位于各类不同用地中,对公众开放的活动空间。通过数据库中对微型公共空间的识别与筛选,结合卫星影像和高德数据,分析其空间属性后,可判断出微型公共空间大体由以下六类空间构成:1、规划小面积公园绿地;2、建筑后退红线(或封闭式小区未被纳入封闭管理的部分);3、老旧开放式社区宅间空地;4、公共建筑入口广场;5、居住小区入口广场; 6、开放式小区广场。从其形成原因来看,公园绿地和老旧开放式社区宅间空地及开放式小区广场本身就是建设为公共空间使用的,这类空间边界清晰,设施配套较齐全,没有对居民日常活动产生干扰的情况;而另外三类空间则是由于居民活动场地缺乏而自发形成的公共活动空间,或经改造后可提供活动场地的空间,这类空间往往和人行道边界较为模糊,基本上没有为公共空间设置配套设施,往往和出入小区、公共建筑的人群有交叉和相互干扰,居民在前一类公共活动空间充足的前提下不会优先选择此类空间,但在公共活动空间严重缺乏的区域仍然为居民所用。
(2)现状微型公共空间分布情况
从重庆市中心城区整体来看,现状微型公共空间对居住用地的覆盖情况来看,有41.79%的居住用地尚未被覆盖,微型公共空间的服务范围仅为29.25%,还有很大的提升需求。但从微型公共空间对建设用地和居住用地覆盖的比例对比来看,现状微型公共空间的建设已在有意识地向居民提供活动场地的方向倾斜。
现状微型公共空间的构成仍以公园绿地为主,对于其他用地类型中的开敞空间挖掘不足,但说明仍有可挖掘提升的空间。
从中心城区9区的微型公共空间覆盖居住用地的情况来看,如渝中区、江北区,对微型公共空间的建设更加重视,特别是渝中区,由于范围限制难以新增大型开敞空间,对微型公共空间建设的投入更多,而其他新城比例较大的区则将发展重点放在大型公园绿地、广场的建设上。
(3)现状微型公共空间使用及品质情况
调查发现,不同类型城市区域居民在微型公共空间活动的频次不同。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缺乏,更多居民会在微型公共空间聚集;家附近如有大型公园或广场的居民,不会选择微型公共空间活动;居民对微型公共空间最主要的需求在于距离近和设施配置齐全。
现状微型公共空间大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空间类型较少,功能单一;设施不完善,舒适性较差;特色性缺失,同质空间重复度高;可达性较差,部分空间无法使用;空间被其他功能占用。进一步导致了居民活动空间的严重不足。
3、重庆市中心城区微型公共空间布局及品质提升建议
(1)微型公共空间布局方法
首先应当有意识地逐步建立微型公共空间网络,合理利用城市“边角料”空间,实现微型公共空间周边“300米服务半径、5分钟步行距离”对居住地块的全面覆盖,支撑城市居民的交往活动的开展。
其次,对微型公共空间的规划布局应当新区旧区采取不同的方式。城市旧区用地基本建设完成,应当将重点放在挖掘潜在的微型公共空间上,在旧城更新时将微型公共空间的规划纳入强制性的配套设施进行规划控制。新区更多的是对规划和现状公共空间的统筹评估,不足的部分可采用修改规划的方式适当补充。
另外,微型公共空间的需求在不同区域差异性较强,既要满足市民活动需求又要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同时考虑到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休闲活动方式在不断变化。所以微型公共空间的指标控制一定要从当下居民意愿出发,注重规划前期对居民需求的调查和预测,采用规划参考控制指标与弹性控制指标结合的方式,使其具备较强的灵活性。
(2)微型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方法
第一,应当针对山地城市特殊的地方气候、居民生活习惯等,从安全需求、审美需求等方面入手,打造舒适的游憩环境。
第二,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是游憩舒适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便捷完备的设施能让居民在微型公共空间中开展更多样的活动,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使其停留更多时间,提升空间使用效率,也体现了对居民的人文关怀。
第三,当前城市居住小区内环境能够提供给小区居民部分活动的场地,微型公共空间的重点在于需要突出场地特色,提供与千篇一律的小区环境不同的活动空间,吸引各个小区居民走出小区,创造更广泛的接触与交流。
第四,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也逐步提高,富有文化气息的空间和具有文化内涵的活动是公众的进一步需求。各社区文化活动室也可利用微型公共空间组织开展讲故事、写春联、象棋比赛等文化活动。
第五,山地城市大部分空间由于其地形因素,可达性较差,针对不同区域的地形特点,应当采用以下方式优化:一是拆墙透绿。拆除机关、小区或市民公园外围的封闭围墙,尽可能打开绿色开敞空间,还绿于市民。二是把人行道向公园延伸,把公园向马路扩展。地形高差大的区域以梯步和坡道的形式连接城市道路与微型公共空间。三是增加无障碍设施,提高全民使用效率。
4、总结
目前微型公共空间尚处于试验阶段,并未将其纳入城市绿地系统或者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其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我们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微型公共空间应当作为社区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和社区管理中明确其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贴近市民幸福感的重要设施。
参考文献:
[1]彭正洪,马啸宇,焦洪赞,陈伟.数据导引下的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规划方法研究——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10):52-59.
[2]项慧珍.武汉市洪山区微型公共空间选址研究[J].绿色科技,2018(07):36-39.
[3]董贺轩,刘乾,王芳.嵌入·修补·众规: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规划研究——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8,42(04):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