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近自然景观设计研究 陈晓越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4期   作者:陈晓越
[导读] 众所周知,湿地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传统的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往往以人的体验为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众所周知,湿地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传统的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往往以人的体验为中心。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湿地资源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已无法满足目前的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需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本文以站在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思考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让人类重新融入自然,回归自然,探索城市湿地公园近自然景观设计。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近自然景观;景观设计


        一、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类似于天然湿地的基本生态功能和典型的湿地风貌特征的,并具有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功能的特定区域,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有效利用湿地资源。它区别于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强调湿地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辅以科普活动和科学研究,同时兼顾依托湿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属性开展城市居民休闲、游览活动的社会功能。它是兼有原生湿地及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保护离不开利用,利用也离不开保护。
        二、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原则探究
        1.保护原生湿地环境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因为严重破坏原生湿地环境,造成诸多动植物的数量和种类减少,破坏了湿地原有的动植物栖息地,因而严格保护原生湿地环境对近自然景观的营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设计人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化的指导思想,综合运用到勘探调查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去,才能建设出适合动植物生存的环境基底,从而有效地保障动植物的基本生存条件,让已受到干扰或破坏的动植物栖息地得到尽可能地恢复。
        同时,还需建立科学有效的湿地动植物的生态监测体系,建立严格的湿地保护监管体系,定期地进行科普教育,从而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湿地的重要性。只有使湿地动植物的栖息地受到更为全面地保护和恢复,免于遭受人为破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保护环境、欣赏、游憩等功能。
        2.因地制宜挖掘和使用本土特色元素
        “因地制宜”中所说的“地”强调设计的地域性,包括气候现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物植物、施工材料、建筑风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条件在内的场地基础要素。其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动植物群落,具有较强的本地环境适应性。设计需要充分挖掘这些具有地域性、乡土性特征的自然资源,并且充分融入到设计当中去。
        在城市生态公园的近自然景观设计中,每个场地项目都具有不同的区域文化、自然背景,只有从场地自身的资源条件出发,充分挖掘地域本身的动植物资源、建筑文化元素、历史人文特色,并以精巧的手法加以表现,创造出形态各异且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地域景观。
        3.严格控制人为干扰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初衷,是为了保护逐渐消失的天然湿地。在真正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去消除人类所带来的干扰影响。可以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限制人类在园区的活动范围或限制游客的数量,从而让湿地中的动植物栖息地尽可能地免受人为干扰。
        4.强调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中要注重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各种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并引导人工建设逐步向自然演替的方向发展。建设可持续的循环利用系统,降低额外的能源消耗,同时降低人为干预。



        三、城市湿地公园近自然景观营造方式
        1.近自然植物景观营造
        植物是城市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的代表,是生命的象征。选择湿地植物时营建近自然景观,特别是在以湿地保护与修复为目标的城市湿地公园时更因尊重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避免出现违背保护自然生态初衷的行为。同时,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干预,把植物自然生长所形成的景观风貌作为设计目的。
        由于城市湿地公园独特的自然地域特征,公园内使用的植物大多为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辅以必要的陆生植物。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首先,应当立足于原有自然条件基础,多选用地域性乡土植物。其次,在选择外来树种时,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综合考虑当地地形地貌、气候土壤,避免物种入侵,且新种植的植物形态与材质应尽可能地融入周边环境,尽可能地降低对当地自然环境与景观风貌的影响。在植物配置手法上,优先考虑营造区域的场地空间关系,根据不同形态与尺度的水体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从整体空间形态的角度入手,错落有致地栽培能够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植物配置时,还要考虑色彩的调和、对比协调,注重植物的季相变换,并根据植物的花、叶、枝干的色彩变化组合搭配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都能展现出对应季节的湿地植被主题风貌。总体形成群落结构丰富的近自然群落,能够较好地展示植物的空间层次、色彩搭配、季相变化。
        2.近自然水体景观营造
        在城市化的迅猛发展的当下,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湿地公园的近自然水体景观设计对城市水环境改善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近自然水体景观的营建要建立在水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基础之上,通过设置截污纳管、工程净化湿地、完善公园环卫设施等一系列措施,保障湿地水资源。其次,水体景观不仅要满足城市湿地公园游人游玩、戏水的需求,还应形成一个稳定收集降水、水体自净、水循环利用系统以降低城市湿地公园的人力管控成本;同时,城市湿地公园的水体形态要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形态特征,不能为了水景效果而改变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形态,而是综合考虑周边的水文状态与地形特征而最终形成符合当地自然风貌特征的水体形态。此外,在湿地水岸的改造过程中,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陆地与水体间的能量与物质流动,在满足驳岸稳定性的前提下,运用生态化的手法进行设计,将城市化平直、硬化的人工驳岸恢复为自然曲折的湿地生态岸线形成更多的水陆交错地带,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水岸为主,发挥土壤和植物本身的天然固坡作用,为湿地动植物提供了栖息与生长的场所。
        3.近自然硬质景观营造
        硬质景观相对于软质景观,主要包括道路铺装和小品设施两部分,这类景观多为人工材料营建而成,人工痕迹较为严重。只有通过精巧的设计构思,才能将硬质景观融入植物景观和水体景观之中,形成整体化的近自然景观。
        城市湿地公园的道路铺装应注意避免人为痕迹过重,在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以减小地表径流、减轻环境压力、并能够与环境相融合为设计原则。在材料选择上,建议使用生态透水的地面材料,如天然石材铺装、木质透水铺装等,避免干扰原有的自然水循环系统,从而达到生态、自然的效果。在道路形态上,充分借助场地原有地形特征,结合空间形态变化,设置自然而蜿蜒的园区道路,从而达到步移景移的效果。而园区的小品设施以造型简洁、自然生态、并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为设计原则,以体现湿地公园自然生态的风格为主题,形式质朴,简洁自然;在动植物保护区内可采用木质材料和生态自然的造型,力求消隐于环境,以免惊扰动物。
        四、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也逐渐意识到对湿地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城市湿地环境在改造时应尽量自然化,减少人为干涉,充分诠释和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基底,从而维护生态稳定性,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陈蓉作.湿地景观营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2]黄国安.城市湿地公园中自然野趣景观的营造方式[J].现代园艺,2016(08):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