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石柱县委党校 409100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前几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着眼于抓大企业、大污染源的治理,常常忽略了“小散乱污”企业的治理。“小散乱污”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毒瘤”,其无序发展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在生态环境整体趋好的形势下,做好“小散乱污”企业的治理工作对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确保全体人民的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小散乱污”企业危害性分析
1.污水废物乱排放,源头威胁众生活。有的“小散乱污”企业认为现在农村村民少,山高皇帝远,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他们牺牲大众的利益违规圈地,在距离水源地不到50米的地方违规建厂,其排放的污水满地横流,严重污染水源,给周边老百姓的饮水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有的排放的废物没有及时拉走,堆积成山,对该地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形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有的排放气体污染当地空气质量,其天空不再湛蓝,当地老百姓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这些企业没有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环境成本为零,其粗放型发展严重扰乱了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时间长了会在环境治理上付出惨重的代价,该地的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安全隐患时时有,“三无”产品质难保。一些“小散乱污”企业没有办理生产经营必备证照,硬件设施缺乏安全防护措施。比如没有消防通道和设施,遇到火灾难以逃生。其所招聘的工人安全意识淡漠,没有与企业主签订正规的务工合同,有的按日计酬,出了安全问题只能自认倒霉。他们生产的物品基本上是“三无”产品,特别是食品加工之类的,能不能达到质量要求值得考虑。有的不良商家以次充好,通过不正规渠道流向市场。低收入群体贪图便宜购买之,食品安全问题难以避免。
二、“小散乱污”企业整治困境及原因
1.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利益链接很紧密。一些“小散乱污”企业主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也考虑到交通成本,通常把企业建在乡镇、城乡结合部或城郊地带,这些地方交通便捷,城市精细化管理也常常忽略这些地方,企业主能“放心”进行生产活动。他们以较低的价格租用村民的房屋作为厂房,成本相对城区低很多。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很多并不排斥企业,因为他们可以进厂打工,而不用跑到外地去,轻松实现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家中老小。即使工资水平低点,他们也愿意去。有的虽然觉得厂子有污染,但他们觉得能够办厂的都不是一般人,有钱有势力,自己惹不起只能忍气吞声;也有的碍于面子,不好和企业主撕破脸。作为这些地方的父母官或村组干部,有的认为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办起来可以解决那些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的老百姓的就业问题,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老百姓有事情干有收入,可以减少闹事的人员,他们肩上的压力小得多。因此,遇到上面来人检查,村组干部和周边群众倒成了“保护伞”,千方百计让“小散乱污”企业躲避检查。
2. “打一枪换个地方”“东方不亮西方亮”。“小散乱污”企业大多数是非法企业,他们往往是无照经营。一些企业主打着鼓励自主创业的幌子,在办企业时根本不去工商局登记注册,自己想办就办。也有的企业主害怕市场前景不好,想先试试办着看,如果效益比较好就登记注册,如果不行就算了。他们中不登记注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逃避税收,也有的认为政府部门检查多难于应付。本来企业规模就小,招待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自己如果不登记注册就省却了这些麻烦,何乐而不为呢?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往往在政府部门检查不容易注意的地方建厂。如果不小心被查到了,他们也有办法对付:一种是“停工”。白天不生产,专门在晚上生产。另一种是玩“失踪”。他们会迅速转移生产设备、务工人员到其他更隐蔽的地方继续生产,与政府部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反正自己没有办理任何证件,你想查也查不到。工商管理部门见“停工”了或者搬走了也就作罢,不再加以追究。有的企业主注册登记了,被政府部门查到后就想方设法变更法人,成为一家新企业,想以此“妙计”逃避处罚或者免于消亡。
三、加强“小散乱污”企业整治的对策建议
1.完善属地管理制度,建立“小散乱污”企业基础数据信息库。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散乱污”企业的整治,着力强化环保责任意识,层层传导责任,形成倒“金字塔”型,把管理“触角”延伸到社区村组等各个角落。社区村组干部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对该地的“小散乱污”企业进行认真的清理,登记造册,建立“小散乱污”企业动态的基础数据信息库,做到“一网打尽”,对不认真清理而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要严于追责。在此基础上制定“小散乱污”企业治理任务清单,确保无一遗漏,为分类分批治理“小散乱污”企业奠定基础。
2.加强小微企业诚信系统建设,完善对企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简化小微企业审批程序,把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对其经营过程有效掌控,比如对其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严格管理。完善小微企业增信机制,设置小微企业信用等级,作为银行贷款的有效依据。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完善对企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治理标准体系,制定现代污染控制要求的具体标准。制定有针对性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整治依据、处罚标准等化配套措施,使政策法规“接地气”具备可操作性,以此为指挥棒确保“小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3.强化政府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小散乱污”企业整治的合力。政府各部门要消除狭隘的部门权力观,树立大局意识,为了民生福祉共同努力,形成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了避免扯皮推诿,划分权力清单,出了问题该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这样才能强化责任意识,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由环保部门牵头,发改委、工业、工商、质监、住建、气象、国土资源、水务等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赋予相应的的职责权限,形成督办考核机制,定期督查履行职责情况。为有效祛除唯 GDP 论英雄的政绩观,要建立政府部门失职行为约谈问责常态化机制,并与个人职务职级晋升挂钩。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工作人员要严格追责,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环保问题,与老百姓共建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