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天津市 300387
摘要:修昔底德陷阱是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魔咒”,本文从“修昔底德陷阱”所产生的条件出发,总结出四个条件,一是物质经济条件相互制约,二是感知,情感和心理条件,三是各国政府内部为权利而进行的斗争,四是第三方国际势力的挑衅。以及在四个发生条件下所寻求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修昔底德陷阱 新兴大国 守成大国
特朗普政府下台后,拜登政府的通过一系列对华实施的政策表明,美国已不满足于中国的发展,采取更进一步的恶劣措施来保证自己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认为其自身一直是国际秩序的首要建造者和守卫者,如果有另一个像美国一样力量强大的大国,甚至更大的国家存在,这将对美国人呢的自我认知造成威胁。格雷厄姆•艾里森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修昔底德命名的“修昔底德陷阱”来解释当前中美关系,伯罗奔尼撒战争更是艾里森研究修昔底德陷阱的第一个实例,在其著作《注定一战:美国和中国能否摆脱修昔底德陷阱》中通过对16次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研究发现,只有四次最终采取了和平的方式避免了战争,在谈到中美关系时表示对于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不乐观,认为中美最终会有一战。
一、掉入“修昔底德陷阱”所产生的必要条件
阿里森将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条件大致分为了三类,这是在2019年北京智库论坛上发表的言论。笔者认为,中美之间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不应只从中国单方面考虑两国是否能够避免,也应当考虑当前美国对华的措施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态度。
(一)物质经济条件相互制约
阿里森认为,外在的物质,客观条件是“修昔底德陷阱”发生的物质基础。对“修昔底德陷阱”持否定态度的学者认为,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是避免掉入陷阱的重要基础,当前中美除经济合作以外的领域,开展合作。2017年美国GDP为193868亿美元,中国GDP为827122亿元人民币,约为122503亿美元。假设中国GDP年均增速6%,美国增速2%,估计2027年中国GDP总量将赶超美国。但中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5%,存在生产效率偏低、能源与粮食自给率下降等问题,且消费占GDP比重大幅低于美国。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一直想通过国际市场的调节来改善中美的经济。
(二)感知,情感和心理条件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从中东战争中抽出身来以后,2011年希拉里•克林顿宣布转向亚洲以来,美国政府在对中国实施遏制政策几乎在国内遇不到阻力,民主党和共和党更是在对华政策生产生了默契,将中国视为最大的威胁,在对华议案中采取强硬态度。美国政府紧紧控制着本国的舆论态势,将中国印象描绘的更加丑陋,通过对华的这种舆论引导,美国民众更是愿意接受强硬的对华政策。阿里森在《注定一战:美国和中国能否摆脱修昔底德陷阱》中分析了16个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案例,对于中国的崛起表现出一定的恐惧。
(三)各国政府内部为权利而进行的斗争
新冠疫情爆发以后,中国迅速对新冠疫情采取防控措施,中国共产党统一部署,统一开展工作,显示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国内并没有因政党互相牵制而挑战中国共产党地位的现象发生,反而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美国在中国南海演习的频繁不难看出美国急于掌握对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弗洛伊德事件引发了美国自1968年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以来最广泛、最持久的抗议浪潮。[1]而两个政党的相互牵制并没有对国内三个危机进行实质性的解决,反而因两党的互相攻击加深了危机。
(四)第三方国际势力的挑衅
阿里森从16次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分析中发现,很少有主角想要发动战争,其中只有几场战争是由崛起力量或掌权力量发起的。实际上,第三方势力的挑衅,造成了某一方势力的躁动,将双方势力拽进未曾想到达的地步。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便是第三方势力催化的结果,1941年在萨拉热窝视察的裴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人射杀后,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全欧洲便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亚洲地区,东盟以及中日韩三国通过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博鳌亚洲论坛等开展区域合作,维持和平对话,促进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在欧洲地区,继2019年法德发起成立“多边主义联盟”后,欧盟将从三个方面采取行动——维护国际规范和协定,让多边主义适应新的全球现实,改革多边组织。[2]
二、避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条件
在16个案例中,有4个案例成功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我们仍可以发现避免战争中他们为何能够避免掉入陷阱。
(一)第三方势力的协调
第一次成功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的两个国家为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争夺海外殖民地的过程中,葡萄牙和西班牙变成海外掠夺的对手,双方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剧。在1494年,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签订了瓜分世界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葡萄牙和西班牙最终跳出了“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在通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断提高,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周边国家对中国实施制裁即使听从美国的建议,但仍会有两难选择,从中进行协调。
(二)三方博弈的妥协
当前国际态势仍是一超多强,以美国为首的超级大国,和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以及发展势头向上的中国和普京执政下的俄罗斯。从阿里森关于“修昔底德陷阱”的分析中,英美两国正是在三方博弈的背景下避免了战争。守成资本主义大国与新兴大国美国的博弈中,英国一方面西隔太平洋与美国隔海相望,英国并没有足够的战力与美国一战。另一方面,当时英国面临德国的威胁,英国如对美国发动战争,最后德国坐收渔翁之利。由于受到德国第三方势力的威胁,英美才避免了掉入“修昔底德陷阱”。在以南海为背景,美国以及日本,菲律宾等其他国家在中国南海集合。美国白宫最终并没有将紧张局势扩大化,退出了中国南海领域。由此可看出,中美双方仍不想通过正面冲突来刺激两国关系。
(三)中美博弈以经济为主导
在避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条件中,前两个条件都是第三方的介入来实现的。在前文双方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条件中笔者已经说明,美国政府自2018年发动贸易战以来,双方竞争的重点仍是通过经济来掌握话语权。在阿里森的著作中,英国与法国作为守成大国,自1990年至今,德国摆脱二战留下的困难,经济实力不断上升。德国在意识到修昔底德陷阱是如何让他们的国家陷入泥潭后,德国领导人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来施加自己的权力和影响:领导一个统一的经济秩序,而不是以军事为主导。全球性问题需要中美合作来共同应对, 同时应当注意到中国在处理与朝鲜、古巴、叙利亚等国外交活动中应力求避免过度刺激美国以及美国在处理与韩国、日本等国关系时也应合理照顾中国的关切, 尊重中国的感受。
三、结语
阿里森《注定一战:美国和中国能否摆脱修昔底德陷阱》著作中的16个经典案例不仅包含了现代零和博弈中的经典案例,其中也对古代案例进行了总结。探析阿里森著作中的16个经典案例,对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的12个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对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的国家依据阿里森的谈论总结为三个条件。在避免掉入陷阱的四个经典案例中,有三次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避免了战争而以其他方式代替,掉入“修昔底德陷阱”并不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是多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零和博弈的成效远远落后于两国的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张智光.新时代发展观:中国及人类进程视域下的生态文明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2):7-15.
[2]潘蓉,肖河.尚未触发的“修昔底德陷阱”与美国对华政策[J].社会科学文摘,2020(06):36-38.
作者简介:郭恒超(1996-),男,山东济宁,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党史党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