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思考 钟思维1 李璋2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4期   作者:钟思维1 李璋2
[导读] 装配式建筑通过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组织模式,对建筑中各个环节段和各个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可以达到提高质量、提升效率、节能降耗等多重效果

        1武汉市建筑节能办公室  湖北武汉  430000;
        2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湖北武汉  430034
        摘要:装配式建筑通过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组织模式,对建筑中各个环节段和各个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可以达到提高质量、提升效率、节能降耗等多重效果,是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社会绿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发展意义;存在的问题;解决思路


        1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意义
        传统的建筑业生产模式,存在着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粗放式发展特征,在材料、人力等方面的利用率都较低,同时在建造实施中的产生的各种污染都会极大程度地影响社会和自然环境。若不设法完全转变这种粗放型的建设方式,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的矛盾会越来越明显,也会严重地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装配式建筑采用系统化设计、模块化拆分、工厂制造、现场装配的方式建造房屋,实现建筑行业由传统的“粗放型”湿法作业向现代的“工厂化”干法作业转变。通过一体化的设计、生产、施工,将多项工序前置,缩短现场工序的时间,提高建筑建设效率。预制构件在工厂里生产摆脱了季节、天气、场地拆迁条件等限制,工业化的生产大幅减少现场施工容易出现的人为错误,工厂线统一标准的生产能制定更好的生产要求并从源头对构件质量进行管理,进一步保证施工质量。
        相比于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建造阶段可以大幅减少木材模板、保温材料、抹灰水泥砂浆、施工用水、施工用电的消耗,并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减少碳排放和对环境带来的扬尘和噪声污染,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建筑综合质量和性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
        2发展装配式建筑面临的问题
        2.1顶层设计不足
        尽管国家层面已推出大量的政策性文件,各地也纷纷出台地方文件推广装配式建筑,但文件落地的情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激励措施不系统及新技术体系推广落地难度大的问题。现有的政策强制性不够,同时缺乏经济方面的激励措施,多数企业对于装配式建筑的积极性不高。
        2.2陷入唯装配的误区
        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陆续进军装配式建筑市场。但很多人仍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存在误区,简单的认为构件组装起来就是装配式建筑,只关注于装配率指标,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技术和体系,忽略了行业在生产方式上彻底变革的本质。
        2.3担忧成本增量问题
        当下的装配式建筑主要靠政策推动,市场化推广一直较为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成本较高,多数开发商不愿自觉使用。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控制是产业链的整体控制,是成本体系的完善。
        而现在的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程度不够,标准化程度不够,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够,规模化程度不够,仍依赖传统组织方式,无法体现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2.4担忧结构安全问题
        尽管装配式建筑形式已在各地积极推广,但装配式建筑“搭积木”的形象仍深入人心,社会对于抗震性能、板缝、连接等质量存在疑虑,对结构安全性的认可度有待加强。
        3健康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思路
        3.1转变发展理念
        装配式建筑的健康发展首先需要树立系统性思维和产业化思维,树立产品的意识和系统思维,把建筑当做最终产品来做,装配式建筑应该在结构、维护、基建、装修全系统实施,实行系统推进。坚持以市场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设计、生产、施工、开发等多个产业链主体之间信息共享和主体协同作业的良性互动局面,提高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生产效率与质量,促进行业生产力持续提升[2]。
        3.2解决重点问题
        3.2.1解决顶层设计不足
        装配式建筑需要科学的产业布局,系统的行业法律规范。


装配式建筑发展应站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高度,全面布局、整体推进形成完善的推动机制、配套的产业和市场环境,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产品导向,积极稳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对已有政策要坚决落实,做到保障到位、降点合规、奖补适度,同时在落实政策的方式上要突出时效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和使用维护全过程的装配式标准规范体系,强化建筑材料标准、部品部件标准、工程标准之间的衔接,编制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的标准图集建筑里标准化的体系,加大研发力度,促进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规范。强化建筑材料标准、部品部件标准、工程标准之间的衔接。
        3.2.2解决唯装配问题
        装配式建筑不仅仅是构件的工厂预制生产,而是所有环节的串联并行,更好的实现各环节的衔接,保证“一体化”的实现。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方式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全产业链的思维,装配式的建筑中,研发、设计、制造、物流、总装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成熟的装配式建筑企业,应该站在全产业链的角度对企业进行设计,然后在内部建立完整的体系架构,在管理上实现无缝对接[3]。
        3.2.3解决成本增量担忧
        (1)实现一体化
        通过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和一体化策划,利用全过程管理策划,各专业协同,打通产业价值链,解决传统建筑环节专业交叉多、劳动功效低的行业痛点。
        (2)实现标准化
        遵循模数统一、模块协同、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打造最终效果多样性的同时,减少构件的种类,压缩生产成本。
        (3)实现EPC工程总承包模式
        EPC模式能实现设计、生产和装配协同工作,总承包商对项目整体的实施统筹考虑,从而促进各参与方在全寿命周期都能并联有序进行工作,系统的管理更有利于实现全过程的工期、成本及质量目标。
        (4)实现信息化管理
        传统的模式中各参与方之间的交流较少,容易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通过构件统一的BIM等信息平台,促进各阶段、各专业间的协调和反馈。
        4解决担忧结构安全问题
        4.1完善结构安全体系
        建立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和使用维护全过程的装配式标准规范体系,编制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的标准图集、功法、手册、指南等。加大研发力度,促进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规范。强化建筑材料标准、部品部件标准、工程标准之间的衔接。为发展装配式建筑提供有力的标准支撑体系,才能保障装配式建筑的良好发展。
        4.2加强人才培训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人才的的培养。目前的许多产业工人由传统建筑业培养而来,受传统模式的影响,无法与装配式建筑良好适应,技术院校和行业协会应加强对装配式工种的培育,对装配式产业工人进行技能水平认定,企业和院校也因保障管理、设计等相关人员的输送。
        4.3完善安全监管体系
        建立完善行政监管体系,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安全责任,特别是关键节点,关键工序的监管。推进信息技术与质量安全管理的深度融合,建立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实现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质量溯源和统计分析[4]。
        5结论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是一种全方位的创新过程,具有革命性、根本性和全局性。通过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推进工程总承包和信息化管理,完善技术和标准体系,重视人才培养,强化质量监管,将会形成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的高效发展机制,在绿色生态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庞钰涛.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及发展建议[J].建筑与装饰,2018,000(012):P.10-11.
        [2]王博,佟晓超,昌文芳.装配式建筑PC部品部件认证技术探讨[J].混凝土,2019,000(012):129-135.
        [3]张玥,李卫东,刘美霞,等.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构建和运行机制探讨[J].住宅产业,2016,000(010):P.35-40.
        [4]訚军.装配式建筑发展迎来黄金期[J].施工企业管理,2018(2):69-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