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 ——浅谈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   作者:王坤
[导读] 摘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亳州市人民医院党办  236800
        摘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无我”的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正如习近平所说:“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覆盖了改革与开放、国内与国外、民族与人类、经济与法治、文化与自信、强军与统一、民生与发展等方面。“以人民为中心”为立党初心,以群众路线为党建核心,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一个个历史使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人民;群众;路线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无我”的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正如习近平所说:“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他的治国理政思想,覆盖了改革与开放、国内与国外、民族与人类、经济与法治、文化与自信、强军与统一、民生与发展等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是立党初心,以群众路线为党建核心,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一个个历史使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一、“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内涵属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内涵属性所决定的。而达成这一初心和使命,更要借助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才能推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披荆斩棘、破浪前行,才能推动国家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达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目标;同时,全国各族人民也会获得更加幸福、更加美丽的生活,实现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是经过历史检验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纵观党和国家的发展史,是一条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从国内革命时的“土地改革”到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从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到改革开放中的“土地承包”,都是因为坚持群众路线才取的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所以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点也不为过。
        三、“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是现实环境所决定的。
        现阶段,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是否需要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呢?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持群众路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提高了;做好群众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不是减弱了,而是大大增强了。群众路线依然是我党工作的重要手段,是保持我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举措,是保证国富民强的必要条件。”因此,坚持群众路线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有着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是反腐倡廉的重要路径。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到:“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在当前反腐倡廉的总体形势下,在“打老虎”“拍苍蝇”的高压态势下,中国共产党用一个又一个实际案例向全世界表达了反腐倡廉的决心,展示了中国龙腾飞的决心。在打击腐败、惩治蛀虫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和方法,其中坚持群众路线、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检验为反腐倡廉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意见是我们最好的镜子。只有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才能让‘隐身人’无处藏身。”坚持群众路线、思民众之疾苦、维护人民利益也成为各级党员干部筑起牢固的拒腐防变心理阵地的重要前提。


        五、“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着眼在“民”,身体力行,言行合一。
        一是从思想认识上做到“爱民”。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新时代下做好群众工作,归根到底要靠牢固树立群众意识、群众观念,要从思想上“爱民”,做到“情为民所系”。古语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深刻的理解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才能自然而然的产生敬民、畏民、爱民之心,才不会发出“你是站在老百姓一边,还是站在党的一边”的谬论。在“三大记录、八项注意”的歌词中、在“中国好人”的评选中、在自然灾害的救助中,无不闪烁着爱民的思想,体现出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是在行为上要做到“亲民”。所谓“亲民”,就是要走进群众,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历史一再告诉我们,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人们常说军民“鱼水情”,就是要保持如鱼与水那样的亲密关系。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联系群众、体会百姓疾苦、了解群众需要;利用各类走访、调研、帮扶等行动,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实地体验群众的生活、体察群众的困难、体味群众的感情,架设一条心灵沟通、情感沟通、实地沟通的桥梁,才能真正当好人民群众的公仆,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三是在具体事务上做到“为民”。“为民、务实、清廉”,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在古代,一名得到当地百姓爱戴的官员离任时,一方百姓会高举“万民伞”予以挽留,这就是人民的拥护,是对政绩的巨大肯定,是流芳百世之举,可以证明此人在为官期间办了实事、做了好事、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所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制定章程、办事流程、解决困难、化解矛盾等事务中,坚持便民、利民的原则,脚踏实地办好事,全心全意办实事。
        爱民、亲民、为民是相辅相成的三个层次,只有首先树立“爱民”的思想,才能做到深入群众、亲近民众,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办事;而“亲民”、“为民”可以充分反应出“爱民”的意识,也是一名党员干部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的外在表现。
        “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国家兴替的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无不投射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党初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也只有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探析[J].陈加飞.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
        [2]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J].曾楠.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3]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中国化的形成及意义[J].侯波.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5):68-72
        [4]新时代更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N].杜红梅.  学习时报,2018-10-31(004)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探析[J].刘成荫.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47-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