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宋敏
[导读] 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创新

        宋敏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创新,使课堂教学环节能够富有趣味性,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环节更加积极投入课程学习。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手段、思维与模式的拓展,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音乐;兴趣;课堂教学
引言
        小学音乐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仍旧存在刻板、缺乏灵活性以及趣味性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对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兴趣引导、激发与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当前的课程学习中获得较好的综合素质培养。
一、树立崭新的教学观念
        新课改工作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科教育工作进行了新一轮调整,在教材内容上的变化为,音乐内容的增多与相关表演技巧的调整等。从教材内容变动上可以看出新一轮课堂教学工作的代替方向,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进行教学观念上的创新,教学工作中,为了提升效率,首先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学效率的要求可以总结为,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与模式优化,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教学工作引导与管理下,更好进行相关理论方面的学习。教学效率提升的主要目的在将理论内容更好进行阐释与传输,使学生能够在较好的教学引导下进行相关理论内容的学习与实践。当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工作的展开需要基于质量,其次提升整体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质量与效率的保障下,能够与教师形成高效互动的模式,从而为教师提供有利的教学工作实施途径。因此,在当前的教学工作实施中,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效率的正确认知,注重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相互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工作的设计、实施与学生的兴趣培养效果能够得到较好提升。
二、通过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氛围
        课堂作为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环境的氛围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引导性。通常情况下,学生处在学习氛围浓厚、教学环境较为活跃的环境中,能够受到氛围的影响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中,由此形成较好的教学反馈。教学氛围的营造是情景交融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一方面需要积极探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基于当前的教材内容进行现代化教学模式创建,使学生能够在当前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消耗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蜗牛与黄鹂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短片等方式,使学生结合多媒体所展现的画面结合歌词进行理解,教师则基于多媒体画面与歌曲旋律、歌词等,使学生能够从当前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联想。在歌唱技巧的教学指导上,教师首先要基于观念与技巧方面的教学目标,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建立相应的教学主题与内容;其次,教师需要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应用,使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能够得到较好引导与教育;最后,需要加强教学设施的有效应用。

[1]
        在观念与技巧方面,教师首先需要进行气息方面的技巧指导,同时通过一小段乐曲演唱的形式进行示范,另外还可通过趣味发声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进行歌唱实践的过程中做好相关方面的准备。
        在演唱教学方面,部分学生存在音乐调性认识不清并具有唱歌跑调等现象,而部分学生则对音乐演唱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对于此种教学情况,教师需要采用分层教学的形式,对于不同学生主体单位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其能够具备基础歌唱能力。此外,教师还可结合歌曲内容进行教学或者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基于教材内容进行联想。生活体验的情境创设主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结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方式,使其结合自身感悟了解相关歌曲的表达情境。通过上述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运用,使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兴趣引导。
三、开展动态情景引入
        在教学设施的应用方面,由于当前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师在合唱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视频演示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观摩进行演唱方面的认识,比如在《卖报歌》的合唱教学上,教师以结合视频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确保学生能够在该氛围下形成具备较高的参与度,从而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展开提供较好的帮助。如在《太阳出来喜洋洋》、《火车向着韶山跑》等单元歌曲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引入生活情境,使学生结合自身的出游体验、旅游经历或者生活观察所得等,结合音乐旋律表达的轻快感进行学习。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与现实生活较为接近,大部分用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在引进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歌曲内容表达主题内容与情感特点,引导学生在结合自身的生活感悟基础上进行延演唱。如《丰收之歌》就是通过歌曲表达对丰收的喜庆之情,此外如《捉泥鳅》也是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欢快主题,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使其更好理解歌曲演、表演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以此起到一定情感教育与兴趣培养的作用。[2]
四、实施“翻转课堂”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开展形式上,通过“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中,能够自发去学习相关音乐内容,或者根据自身所擅长的表演项目,在音乐课程的教学环境中,亲身示范和讲解。教师应根据学生所讲解、示范的内容进行适当补充,确保教学项目的开展质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通过转换师生角色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环境中能够结合自身的表演经历、兴趣爱好等向其他学生讲解相关音乐表演的技巧,一方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环境,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沟通、交流中,逐步提升对音乐表演的兴趣。作为音乐课程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是音乐教学的改革重点内容之一,“反转课堂”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学生的配合意愿较低等情况,对此,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形式,或者实施相应的奖励措施,使学生能够更加配合教师的工作展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音乐教学项目的有效展开。
结语:基于兴趣引导的教学模式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较为常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小学音乐理念的发展过程中,课堂教学已不再强调“照本宣科”式教学,该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容易抑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小培.浅议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黄河之声,2017
[2]魏晶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探讨[J].东方藏品,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