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陈耿桐
[导读]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注重学识结合
        陈耿桐
        广东省普宁市军埠镇长太小学  515322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注重学识结合,以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依托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完成激发学习动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会通过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营造一个特定的学习氛围。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互动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会变得更为强烈。教师可借用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彻底改变传统的被动灌输状况,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在课堂上得到提高。本文将简单介绍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际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教学
        问题情境的创设会形成师生间良好的交流局面,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会被教师重视。强化了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体兴致,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展开的意义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创新落后的教育模式是教师探索的一大难题。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讲,学习过程也是较为复杂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优化现有的教学环境,促进小学数学课堂完成进一步的改革。学生与教师能够进行互动交流,这样的有效交流模式能够一改以往数学课堂“死气沉沉”的状况,优化了数学教学环境,促进了数学教学的改革。另一方面,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某些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将各类问题进行综合,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难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涉及的知识都比较浅显,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教师系统性的教学进行简单掌握。但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水平不同,他们对知识的运用理解能力也不同,因此容易在学习中产生差距。为此,教师可应用教学情境解决这一问题。教学情境具有鲜明的形象化特点,它将理论知识和模糊的概念进行了锐化处理,以可视化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情境教学中,学生会有一种直观的感受,知道这个问题怎么出现的,怎么去解决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当然,情境创设只是单方面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去理解情境内容。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展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重点不突出
        很多教师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仍过多地将问题情境创设放在与生活联系方面,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却无法做到升华课本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时难以依托生活情境巩固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课堂教学质量逐渐下降。无论如何,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回归课本,通过突出重点来调节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的不明确
        无论在教学时采用怎样的策略,根本目的还是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急于抛出问题,对于问题提出的实际导向却未产生认知。这样不明确的问题不仅不会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混乱的状况。学生在学习时无法根据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数学课程教学趋于盲目。这是教师需要重视的一大问题,教学时必须改变教学目的不明确的状况。知道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什么,最后应该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三)学生思维不够深入
        在很多教师看来,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它们理应简单一些。小学阶段的学生并没有像初中阶段学生那样深厚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他们提出的问题超越了学生能够理解的范畴。这样的问题提出过程难以帮助学生在问题探索过程中了解问题解决的关键,教师在教学时也没有对问题情境创设过程进行深入思考,以致教学模式流于形式化。
        三、情景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策略
        (一)温故而知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阶段,打好基础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知知识脉络。借助新旧知识的不断联系,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提示学生:“过去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能否同样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够拼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根据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在小组合作探究时,我要求小组成员分别列出自己已掌握的和不懂的知识,使小组成员也能够了解自己和其他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他们会依照小组学习模式进行互助探讨,在新旧知识的连接过程中解决以前较难理解的问题。通过这一逐渐引导的过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更为清晰的知识学习脉络,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意识。利用新旧知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创设趣味教学故事情境
        受年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并不成熟,他们的认知比较片面化、单一化。许多学生更愿意去接受新奇的事物,对于比较抽象的事物不太感兴趣。对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课堂的时候可以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入手,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融入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生学习加法时,教师可以将“高斯算法”的故事引入教学课堂中,以故事为背景,让学生计算“1+2+3+4…+100”等于多少。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参与到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起比一比,思考有什么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快速计算。此外,教师还可对计算最快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创设游戏化情境
        小数数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格式化,普遍采用“题海战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这种方式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使学生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情境创设的方式比较多样化,教师在创设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小学生都有好玩的天性且对游戏都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以游戏化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卡通人物:熊大得到了8kg的蜂蜜,现在熊大需要将这些蜂蜜平均分配给他的小伙伴,一共有五人,请问熊大应该怎么分配才合理?通过卡通人物的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性地去了解和探索问题。而教师在此期间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全面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导入生活化情境
        小学数学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是多方面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化的角度入手,导入生活化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更贴合生活实际。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生活化情境,可以逐步优化学生的惯性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比如在《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导入“农夫买鸡仔”的生活化情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生活化情境,可以逐步优化学生的惯性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比如在《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导入“农夫买鸡仔”的生活化情境:有一个农夫,想要买一些鸡仔,鸡仔的价格并不是固定的,会随着数量的增加而优惠,第一只鸡仔需要5元钱,一起买8只会优惠5元,买10只会优惠10元,农夫身上一共有元,请问农夫应该怎么规划才最划算?当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思维将得到有效调动,自主性地去思考和计算教师提出的问题。这种生活化情境的导入,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容易。
        四、结语
        小学数学涉及的内容都比较基础,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了解问题情境创设的合理性、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参与意识。了解小学阶段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情况,按照学生的学习个性调整数学课堂。着重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由认知冲突、新旧知识、游戏活动、生活案例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跟随问题情境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同时也要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的改变,突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位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霞.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外交流,2016(36):257.
[2]孙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创设的探析[J].才智,2014(13):148.
[3]李改玲.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7(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