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优势

发表时间:2021/7/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   作者:王利超 陈飞 陈尚华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进步迅速,2018年“两会”,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修正案,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江苏润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12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进步迅速,2018年“两会”,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修正案,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后,学者对于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的呼声时有出现。有的地方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规范进行了前期探索,先后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从各地的规定来看,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定位都比较高,既包含了生态环境保护,也包含了生态项目建设,同时还包含了资源的分配利用等内容。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需要政府、市场、公众三方的积极参与才能够取得实效,而从当前各地的规定来看,各有侧重,但均没有很好地协调政府行政、市场调节、公众参与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大干快上、资源浪费、区域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和内涵不相契合。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科学地协调政府、市场、公众三方关系,合理利用资源,并通过补偿制度给资源输出方以合理补偿,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的问题,也是颁布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在当前不同专家起草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专家建议稿)》中,对于该问题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对于具体制度构建却涉及较少,因而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加以详细论述。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优势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群众文化的构建在不断地拓展更新其领域空间,并逐步打破界限越来越多地与其他文化样态融合发展。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融合生态文明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影响群众的生态观念,从生态认知、生态审美、生态伦理等层面提高群众的生态知识、培养群众健康的生态审美情感、构建群众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念,达到对群众潜移默化地生态意识教育。
        1 生态文明建设法治进程解析
        1.1 生态文明建设从“嵌入”到“融入”的法治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一词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并不陌生,但该词汇正式在中央文件中出现较晚,最早可以追溯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说明党中央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对待。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说明此时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融入”属性,属于“嵌入式”表达。此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和安排,2015年5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基本制度、实施措施、执法监督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加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在这次会议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十三五规划”。在此之后,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国家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战略,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是改革开放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中最高的。随后的201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原第89条国务院职权中的第六项“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修改为“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至此,“生态文明建设”不再仅是一个政策性概念,而是正式进入法律,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概念。由此,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部分,变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独立单元,其进步意义巨大。


        1.2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路径
        在以往,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法律概念,在政策层面多作为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出现,并不是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并列的独立领域,所以当谈起“生态文明建设”一词时,多数人都会觉得生态文明建设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语义也非常丰富。自从生态文明建设正式进入《宪法》之后,生态文明建设有了自己独立的范围定位,相应地,在法理层面也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清晰的界定,使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的逻辑关系更为清晰,这尤其需要一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来体现和保障。在该法出台之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确立起一定的基本原则作为前提,使之成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基本依据。具体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思路,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所应当遵循的基本思想。
        2 论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优势
        2.1 生态文学要弘扬生动的文学审美
        生态文学是追求真善美智的文学,发掘自然之真和人类至真、赞美自然之善和人类至善、高扬生态之美和人类至美、启迪人类之智和弘扬人类至理,是生态文学的出发和到达之所在。文学的功效在于审美,营造自然生态的动人之美和珍爱自然的人类之美,是生态文学的初衷理想,也是生态文学的终极追求。当然,文学的审美不拒绝批判,没有深刻的批判就没有深刻的建树。以敏锐的观念穿透力、深刻的思想震撼力,揭露一切与美不和谐的丑恶、丑陋,批判一切悖逆生态规律的观念行为,从而弘扬新的生态价值、高扬人类生态伦理、激扬人类生态美学,这无疑是生态文学最具时代影响力的审美效应。
        2.2 让群众懂得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期间,要根据群众只重经济发展不顾生态保护的实际思想状况,群众文化服务部门和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帮助群众厘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让他们彻底明白为什么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道理。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或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坚决不能容许的。只有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这是因为:一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无度消耗会造成该资源的永久性缺失,而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二是可再生资源消耗殆尽以后,其再次生产需要很长周期,会造成一段时间的短缺;三是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但生态修复需要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相比之下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巨大损失。
        2.3 生态文学要塑造崭新、鲜活的文学形象
        生态文明时代是萌生和传播崭新思想的时代、触发和抒写崭新情感的时代、创造和塑造崭新形象的时代、诞生和讲述崭新故事的时代。生态文学为时代发声、为自然塑像、为生态造型、为人类立传,以文学方式铺开宏大的人与自然叙事,就要将笔触切入到人与自然最敏感的地方。生态文学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也观照人类之外的变化发展;记录人类在这个时代的生存发展密码,也创造人与自然走向融合的崭新时代形象。那么,中国生态文学就应给人类提供崭新的文学纪事和文学形象,也为世界提供美丽中国的故事和美丽中国的形象。
        3 结语
        文学也是时代的结晶,没有生态文学的承载、没有生态文化的沉淀,就不可能有生态文明的沉淀和结晶。生态文明时代将产生巨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这个时代的文化将刻录在这个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学里,那么,当代就理应繁荣、凝聚这个时代的中国生态文学。
        参考文献:
        [1]高桂林.我国急需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N].中国环境报,2018-11-19.
        [2]代杰,王伟伟.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入宪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