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河北省金融学院 金院筑梦团队 071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加,他们面临教育、心理、道德等多种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不管是身体生长发育,还是学生的知识积累,留守儿童都处于关键时期。生活环境的不稳定、父母关爱的缺失等都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发展。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校园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建设,秉承雷锋精神的理念,对弱势群体多一些关怀与帮助,河北金融学院筑梦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为“关怀留守儿童”。本文主要分析在公益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确保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公益实践;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改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在适龄期间上学期间,缺乏父母陪伴与照顾的孩童。父母由于家庭资金来源匮乏,抑或是希望给孩子未来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而外出别的省份打工,造成的人口流失。由上述分析可知,留守儿童多发生在农村地区,他们由于长时间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成长环境中缺乏父母的直接照顾。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独立,甚至是待人做事,都有不同深浅的影响。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号召“三下乡”等运动的兴起,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就业总体形势,都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留守儿童比例大的问题仍十分严峻。
河北省唐县乡花盆村地处保定西部,远离城市中心,交通的堵塞和教育水平的欠缺让这片土地的风情格外纯朴。但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可能就失去了一个和世界问好的机会。因此,青年大学生满怀热情的投身于基层社会实践,使鲜艳的党旗在花盆村飞扬。青年一代饱满的热情,使社会实践服务充满诚意与决心,定能温暖这些民风淳朴但仍渴望爱的留守少年们。
河北金融学院筑梦团队对花盆村项目已经负责十余年,深知花盆村发展的现状,并通过每年的暑期对花盆村的少年进行具有“金院”味道的一对一特色定点帮扶。到目前为止,花盆村落整体发展水平虽较以前有所提高,但信息仍较为闭塞,村内老人多,青壮年少,存在部分适龄儿童无法上学的问题。村内共有一个小学,在岗在编教师10人,其中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约25人左右,一年级最多,达到32人,四年级最少,仅有20人。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亲情,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未成年人的依赖性很强,由于他们长年累月与父母分离,没有深刻感受过父母的爱,负担感和压力很重。父母外出务工,沉重的生活负担,日益高涨的城市生活物价,让他们身心疲惫,赚的钱少,奈何电话费又很贵,在舍不得打个电话的情况下,父母们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在老人照顾孩子的同时,孩子们也同样担负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孩子渴求的心理,老人也不是很重视。他们思念父母,和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没有完整的家庭,他们更容易不自信,会出现多梦、说梦话等行为,长期以来会紧张、焦虑,在性格上敏感多疑,胆怯害羞。未成年人的心理非常脆弱,经过调查发现,有些孩子在别人送他们礼物的时候,很难做到双手接物并表示感谢,当提到留守儿童的梦想时,他们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回答上来。这样难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身观,没有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准确目标,对他们的未来是很不利的。
(二)监管乏力,思想行为偏激
由于家里老人的知识层面浅薄,教育意识淡薄,造成对教育的不重视,不严格要求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自己生活作风,听其自然。
再加上老人还要种地以维持生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孩子在思想上存在懈怠,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表现出自私、冷漠,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缺乏爱心、同情心,思想行为偏执,处理事情简单粗暴,不循规蹈矩,个别儿童还会存在暴力和偏激行为。
(三)教育匮乏,缺少优质教育
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由于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业过问、检查多是应付了事,更是谈不上指导。且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差,复学困难,优质人才很少留在山里。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成绩偏下,多贫困生。虽然对外面世界有很多好奇,但学习目的不明确,有抵抗心理,易产生厌学情绪,直至辍学。
(四)监护不力,伤害事件频发
留守儿童中,由于监护人的疏忽,监管不到位,加上儿童自身安全意识不高,一系列生活中的事件时有发生,溺水、诱拐,绑架频发,给家庭和亲人蒙上阴影。
此外,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也存在缺口,监管不当,且农村社会教育薄弱,资源匮乏。学校关于此方面的知识也不到位,缺乏安全教育,缺乏教育监管没有引起重视,且没有具体的措施。
三、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教育的对策
面对上述在公益实践活动中发现的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经分析研究,我们总结了以下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心理健康方面
面对由于缺失陪伴而导致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公益活动志愿者,我们应通过开展一对一帮扶等项目,加强同留守儿童的深入交流。为留守儿童提供倾诉渠道、相关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实际意义上的关爱陪伴活动,改善留守儿童因父母关爱的缺失而引起的孤独感,引导留守儿童走出自我封闭的境况、增强自身同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对留守儿童的父母,我们应助力父母同留守儿童的互动,使父母多关注孩子们的状态。志愿者可通过与外地务工家长的沟通协商,协助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进行定期通话及视频,督促建议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的状况,使留守儿童父母在仅满足孩子物质上需求之外,更注重孩子们本身的发展。助力化解留守儿童与其在外务工父母间的矛盾及部分信任危机,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二)学习生活方面
面对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环境,教学等各方面问题导致的学习态度散漫的问题,作为公益活动志愿者,我们从协作者的角度出发,为课堂教学提供新颖的教学方式建议,推动课堂教学寓教于乐。并于课外鼓励孩子们更多参与实践,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理解学习的意义。
此外在课余活动中,我们致力于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以缓解留守儿童学业压力,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开展相关交互活动。例如: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个人故事创编演讲项目,以此助力他们发现学习生活中的正能量。可以进行一些缓解负面情绪有很大帮助的课余活动,如体育和音乐等。
(三)安全教育方面
面对由于安全意识缺失而导致的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作为公益活动志愿者,我们可通过组织课外知识拓展课堂及相关互动活动,培养留守儿童树立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通过公益活动让安全意识缺乏的留守儿童明晰:无论走到那里,都要牢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此外,我们建议社会、学校、家长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社会应加大对重视安全的宣传力度,并建立相应的机制,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危险地域做出明确标识;学校开设安全培训课程,内容包括疾病防控、用电安全、外出安全等自救知识;家长注意培养孩子在安全方面一些好的习惯,并时常叮嘱,让安全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底,为孩子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此过程中,身为公益活动志愿者也可以作为协助者推动安全教育的实行,助力留守儿童树立安全意识,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