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货运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探讨 唐明 赵强

发表时间:2021/7/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4期   作者:唐明 赵强
[导读] 铁路货运安全风险管理是铁路货运常抓不懈的主题,是铁路货运增量行动举措实施的基础保障。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车务段  山东济南  250001
        摘要:铁路货运安全风险管理是铁路货运常抓不懈的主题,是铁路货运增量行动举措实施的基础保障。在铁路货运安全风险管理面临挑战的情况下,从铁路货运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出发,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出存在风险源状态信息采集不够精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较不健全、安全防护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管理规章制度优化不够及时等问题,提出铁路货运安全风险管理优化措施建议,即加强状态信息自主采集、构建场景风险评估模型、创新智能技术集成应用、优化货运管理规章制度,为铁路货运安全管理创新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铁路货运;安全管理;风险识别;安全管理体系


        1铁路货运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及问题
        1.1体系现状
        铁路货运安全管理体系主要由管理主体、业务场景、设施设备、信息系统、规章制度等要素组成。各管理主体按照领导负责、分工负责、专业负责、岗位负责的要求,承担货运安全管理职责,运用规章制度、信息系统、设施设备等措施手段,对铁路货运全过程业务场景进行安全管理。其中,按照作业场所业务场景可划分为货运场站安全管理和货物在途运输安全管理。货运场站安全管理是指对货运场站内开展货物受理、货物存储、货物装卸、站内走行、货物交接等业务的安全管理和专用线交接检查处的装车源头、卸车交付安全管理;货物在途运输安全管理是指在途运输货物装载状态的安全管理。
        1.2存在问题
        1.2.1风险源状态信息采集不够精准
        当前铁路货运场站内人员、货物、设备要素的实时状态信息采集主要以人眼现场盯控、手工录入系统的方式为主,存在信息采集不及时,错报、误报等现象,难以满足对风险源状态全方位的实时感知需求,造成风险研判不及时或研判失误。
        1.2.2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较不健全
        当前铁路货运安全风险评估主要利用综合评分法,难以充分考虑场站规模、所处区域、货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评估结果精准度需要进一步提升。例如,东部地区货运场站白货货源规模较大,对货物安检查危作业要求较高;西北部地区大宗煤炭货源规模较大,对煤炭抑尘作业要求较高。
        1.2.3安全防护技术装备比较落后
        在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应用日益成熟条件下,按照“机器换人”的发展理念,铁路客运系统、车辆系统应加快智能安防技术应用,推动技术装备创新升级。当前铁路货运场站安全视频监控、防护信号布设、装卸过程巡检等安全防护均需要人工现场操作,安全防护技术装备急需进行智能化升级。
        1.2.4管理规章制度优化不够及时
        随着货源结构、技术创新、装备集成、场站条件等内外部环境变化,铁路管理规章制度与现场作业组织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产生风险项点覆盖不全、风险管控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增加了铁路货运现场作业难度和强度。
        2铁路货运安全风险管理优化措施
        2.1加强状态信息自主采集
        (1)以定位装置为载体,实现时空位置追踪。针对人、车、货等对象时空位置缺乏监控手段的问题,运用不同技术手段采集时空数据。面向内部作业人员及外部访客,运用具备定位功能的便携设备,以基站定位等技术为核心,实时采集各类人员交通走行及场站作业的时空数据;面向场站内各类移动装备,以北斗定位、无线定位、光学定位等技术为核心,实时采集移动装备在室内外不同场景中的时空数据;面向集装箱、冷链等各类货物,运用射频识别、北斗定位等技术,实时采集货物在配送、装卸、搬运、堆存等作业场景中的时空数据。
        (2)以物联网设备为载体,实现运行状态感知。针对货运作业状态无法实时掌控的问题,运用不同技术手段实时采集数据。


面向内部作业人员,运用射频识别等设备,以近程通讯技术为核心,实现身份认证数据的自动采集;面向铁路车辆、公路运输、场站作业等装备,运用速度传感器、能耗传感器等设备,以信号处理及识别技术为核心,实现铁路车辆、公路汽车及装卸搬运装备的速度、能耗、运用记录等数据的实时采集;面向场站内各类货物,运用压力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设备,实现货物装载状态、存储环境等数据的实时采集。
        (3)以视频监控设备为载体,实现生产行为监控。针对视频图像人工盯控造成安全信息漏报错报的问题,运用不同技术手段智能采集数据。面向园区内各类人员,运用摄像头等监控设备,以人脸识别等技术为核心,实现园区内人员作业行为、交通行为等数据的智能采集识别;面向铁路、公路及装卸搬运装备,运用工业相机等监控设备,以OCR文字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为核心,实现车号、车型、铁路车辆外观状态、交通行为、作业行为等数据的智能采集识别;面向场站内各类货物,运用各类货物检验设备,以机器视觉等技术为核心,实现货物外观、货物品类等数据的智能采集识别。
        2.2构建场景风险评估模型
        (1)货运场站安全风险评估。虽然不同货运场站功能布局、设施设备配置等差异明显,但货运业务组成基本保持一致。因此,铁路货运场站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应围绕货物受理、交接、装卸、仓储、交付5个主要环节,从人员、货物、设备等对象状态安全维度设计评价指标。
        (2)货检站安全风险评估。铁路货检站的业务内容主要包括列车预检、现场检查和整理等内容,作业方式差异较大。因此,铁路货检站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应当围绕人员、货物、设备等对象状态安全和作业安全维度设计评价指标。
        (3)在途运输安全风险评估。在途运输安全风险主要是指铁路货车车辆在区间行驶时,产生货物状态、装载状态异常等安全风险。因此,在途运输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围绕货物、装载加固材料及装置等对象安全状态维度设计评价指标,重点对技术作业前后货物装载安全状态进行评价指标设计。
        2.3创新智能技术集成应用
        铁路货运系统已经积累大量的生产数据,迫切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挥规模化数据的作用。一是推进既有铁路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铁路货运安全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车务、机务、工务等不同专业系统的协调运作,打通铁路信息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二是创新货运安全风险预测预警技术,基于系统互联互通构建的数据资源池,构建重点区域、重点品类、重点环节等风险项点的智能预测预警模型,提升铁路货运安全风险监控能力。三是创新图像识别、智能感知等智能技术集成创新应用,实现外观、重量、尺寸、温度等多维货物装载状态智能感知与识别,提升装车源头、在途运输、卸车交付的货物装载状态多维度感知能力,实现铁路货运安全风险的超前预警。
        结语
        铁路货运安全管理是铁路从运输生产型向运输物流型转型发展的基础保障。在智能技术加速商业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等背景下,传统铁路货运安全管理模式迎来巨大变革。因此,需要加快研究大数据、图像识别、知识图谱、物联网等技术在铁路货运安全管理领域的集成应用,推动装车源头、在途运输、卸车交付全过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优化,为完善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信息自动采集提供理论依据,有力支撑铁路货运安全管理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黄鑫.基于收益管理思想的铁路货运经营管理[J].综合运输,2020,42(11):87-90+110.
        [2]李雪岩,李静,祝歆.基于复杂性竞争扰动的铁路货运期权定价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0,40(10):2684-2697.
        [3]陆启家.南宁局集团公司铁路货运租赁管理对策探索[J].铁道货运,2020,38(09):23-26+32.
        [4]刘硕山.铁路货运“一单制”经营模式探索[J].铁道货运,2020,38(09):12-17.
        [5]赵会昌.新常态下运煤铁路货运运营新思维[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16.
        [6]张亚飞.铁路货运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筑,2020,17(20):187-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