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9期   作者:林丽仪
[导读] “文质兼美”是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德才兼备”

        林丽仪
        广州市白云区金沙小学
        【摘要】“文质兼美”是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德才兼备”则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部编版教科书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人文教育内容自然地融合在教科书中。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要兼顾德才的培养,二者统一融合,不可或缺。低年级小学生犹如小树苗,从小培养,功德无量。
        【关键词】语文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然渗透  教学策略
一、语文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植根
        “栽树栽根,育人育心”。从小培养的东西是根深蒂固的,它会成为精神血脉,游走于整个漫长的人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习语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低年级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黄金时期,也是良好学习习惯、个性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育智”“育德”双肩挑,责无旁贷。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的综合评价。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应抓住混沌初开的契机,开启其心智,全面夯实基础,规范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强化运用,打下语文素养扎实的根基。
        育人以育德为首。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明辨是非,三观正确,品格高尚,人格健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小开始。我们要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培养自尊自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国尚德的小公民。
二、转变观念,更新教学理念
        1、把握低年级部编教材的特点,领会编写意图
        部编版教材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和优势,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自然地融合在教科书中。
        起步阶段的语文教育,旨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编入教材的课文、古诗、寓言、民谣;“日积月累”中的俗语、名言、警句、常识等,无不富含传统文化因素,题材多样,语言典范,兼具“有意思”与“有意义”,既有利于丰厚学生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又有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充分体现教科书全面育人的价值。
        2、语文素养训练忌机械填充和灌输
        低年级刚起步学习,语文学科又是基础中的基础,教师们都会倍加重视,但切莫受应试教育影响,以为分数高“素养”就高,对学生一味填鸭式灌输,这样只会把语文素养培养扼杀在摇篮里。低年级应尊重、保护儿童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互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习得,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推进大量的课外阅读,强化语用能力,避免单调枯燥的机械操练。
        3、核心价值观培养忌单凭说教
        语文课不是政治思想教育课,它天然蕴含着语言文字的魅力,传达着各种美好情感,给人丰富的精神营养。我们在语文课上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就不能简单粗暴地说教。例如革命题材的课文《朱德的扁担》,低年级学生缺乏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我们需要适当补充资料,紧扣语言文字本身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而不是生硬地告诉孩子伟人心系百姓、无私奉献。


        4、自然渗透立德树人,注重文化传承,涵养品格
        以二年级下册为例,我们要用好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开满鲜花的小路》传达给人们带来快乐与美好就是最好的礼物;《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人奉献爱心;《邓小平爷爷植树》中小平爷爷劳动的光荣与快乐深入孩子心灵;《千人糕》让学生体会到米糕来之不易。这些篇章无不传达着对热心助人、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美好品质的肯定,有助于在低年级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根植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1、熟悉部编版低年级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把握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内容的课文、诗词、童谣、名言、警句、俗语及故事等篇目,明确教学要求。
        《我是中国人》是一年级爱国主义教育的启蒙新篇章,教学此文,我了解到学生在幼儿园里已有升国旗、唱国歌的体验,便播放升旗仪式的视频,特写国旗画面,讲解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我们的祖国是中国,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是中国人,然后水到渠成地带读课文句子:我是中国人。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提问:图上的小朋友都是中国人吗?为什么他们穿的衣服不一样?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在看图交流的基础上,重点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民族、服装、节日,了解自己民族的特点。再观察不同服饰的五十六个小朋友,在庄严的天安门城楼、鲜艳的五星红旗下,背书包肩并肩团聚在一起的动人笑脸,感受各民族欢聚的快乐,从中体会每个中国人都爱自己的国家。我带领同学们动情地朗读:我是中国人。教孩子们认识:虽然民族不一样,但我们都是中国人,是一家人。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国的种子。这是对刚入学小学生的人生洗礼。
        2、学习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
        二年级下册的《传统节日》就是很好的例子。这篇课文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介绍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乞巧、中秋、重阳7个一年中重要的传统节日和相关习俗,紧贴生活,节奏轻快,充满韵律美,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学生不知不觉便习得优美韵文。教学时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和语境,学生很容易产生丰富联想,能说出过节画面,从而领悟这些世世代代都过的就是中华传统节日,“过春节、贴窗花、放鞭炮”这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就是传统习俗。由此唤醒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节日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
        3、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课内外紧密结合,拓展延伸。
        部编版教科书重视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材料功能各异,从低年级开始就多渠道倡导大量阅读。如“日积月累”“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从课文到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要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将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提升阅读总量,发展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二年级上册 “日积月累”就展现了一组古代圣贤关于成长、立志的励志名句,我首先让学生熟读成诵,然后启发学生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道理,激励学生从小立志,努力成才。“我爱阅读”是民间故事《鲁班造锯》,我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的方式领悟古人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创新意识;继而趁热打铁,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儿童的智慧故事,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一步认识古人的聪明才智,敬古人,学古人。
        总之,我们要重视低年级的启蒙作用,充分发挥教科书自然渗透立德树人的独特优势,加强语言文字与生活的联系,大力推广阅读,拓宽知识面,丰厚祖国语言文化积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为学生的成长打下精神底子,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陈先云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一、二年级.上、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7
【2】张淑暖.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魅力中国》2018年4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